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法无我解脱,同 故 性别 故,
1 2 3 4
得二意 变化 , 究竟 说一乘。
5 6 7 8
经中有些宣说三乘,有些宣说一乘,如是宣说其密意何在呢?
诸经典中有了、不了义两种,故以唯识宗的观点承许说三乘者为了义教,说一乘者为具密意之不了义教,此处即依唯识的这种观点来讲解。
若问:如是宣说究竟一乘、别无他乘,有何密意呢?
答:有八种密意,分说如下:
①虽然不是没有各异之三乘道及三菩提果,但趣入三乘的一切行人以及三乘之道、果,在法性、法界一味方面相同,以此密意故说究竟一乘。(法同故)
②趣入三乘的一切补特伽罗皆于人无我空性中住平等相,以此密意故说究竟一乘。(无我同故)
③三乘之果都是解脱业惑痛苦,以此点相同而具密意宣说。(解脱同故)
④不定种性者已入声缘道中,亦有转入大乘的,以此密意而宣说。(性别故)
⑤、⑥如来已平等证悟一切众生与我无有分别之意;声缘人接近成为小乘决定种性前,彼等行菩萨行正欲舍弃时,得佛教诲,暂时亦生起“我也可成就佛果”的意乐,如是为获得此二种意,故具密意而宣说。(得二意故)
⑦如来了知唯以此种方便方能调伏彼等众生,故为了对彼宣说声闻乘之涅槃,佛说:“我曾数百次以声闻乘显示涅槃。”实际,佛仅是以“在外现声闻乘涅槃上佛化身与真实声闻相似”这一密意而宣说的。菩萨以化身显现为声闻,然彼不是真正住于声闻的涅槃之中,显现为佛陀时亦同此理。(变化故)
⑧究竟圆满之乘唯一是大乘,并非余乘,以此密意宣说究竟唯一乘,并非三乘。(究竟故)
坚慧论师于大疏中虽有广讲,然于此处若宣说太广,恐怕难以理解,故摄集要点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作了宣说。
引接诸声闻,摄住诸菩萨,
于此二不定,诸佛说一乘。
宣说究竟唯一乘有两种必要:一为接引声闻不定种性以及个别缘觉不定种性者令入大乘;二为摄住诸菩萨不定种性令彼于大乘道不退转而安住。菩萨不定种性虽已入大乘,但见到轮回中的劣性众生,对彼未曾伤害甚至作过饶益却反报之以非理伤害,彼等对其他众生亦无缘无故而损害等,如是见一切众生的过患后,内心厌舍轮回欲趣入声闻寂灭,为令不定种性者不退转于大乘道,故诸佛对彼等以宣说一乘法令彼了知:即便入声闻道然得自道果后终究要回入大乘,因此不如最初即不舍弃而入大乘道。由此不致于从菩萨道中退转。
声闻二不定,见义不见义,
见义不断爱,断爱俱软根。
何谓声闻不定种性?即往昔曾经行过声闻道故,名为不定声闻种性,缘觉、菩萨二种不定种性亦应如是了知。若声闻不定种性已转入大乘,则亦必成佛,彼者可分两种,即自乘之义已见真谛的预流、一来、不来三者;未见真谛的凡夫胜解行地的补特伽罗。在已见真谛者中又有断欲界贪爱的不来果以及未断欲界贪爱的预流果、一来果。如是见真谛中的断爱、未断爱二者虽入大乘亦是钝根,并须经历长时方得佛果,因此与大乘种性之凡夫直接入大乘者相比,更为低劣。
声闻圣者逆生死流,已得不转轮回之圣道,彼等若入大乘,则当再次投生于轮回之中,须于三大阿僧祇劫成办圆、净、熟三德,然此已成就断尽三有之道的圣者,又是如何再转生于轮回中的呢?
二得圣道人,回向于诸有,
回向不思议,二生相应故。
略释:如是二种得圣道人,能以圣道回向诸有,如是回向名为不思议生,彼等二种圣者分别与下颂二种生相应。
已见真谛的断爱、未断爱之二得圣道人为再投生于轮回而以发愿回向摄持,以此回向故令三有之对治——圣道无漏业不仅不现前声闻果,且更转为以寻思分别不可思议之投生,正是以此种不思议生辗转于轮回中成办圆、净、熟三德。
圣道本与轮回所行相违,以彼为能断有界之对治故,如何反成投生之因呢?是的,并非只是圣道而投生于轮回中,不来果圣者具有上二界之修所断烦恼,预流果与一来果除此更具有欲界之修所断烦恼,当把圣道回向为投生轮回之因时,便使其感果力减退,遂以余留之烦恼作因再次投生于轮回。此段是大疏中所说。
然而,此处既已获得圣道之无漏业则何时也不可能变为有漏业,因为无漏变为有漏、善法转为恶法决无可能,然舍弃先时以无漏道断除轮回、唯求自己涅槃之想法,今依愿生轮回之发愿摄持力不现证声闻果、具足不可思议转变之投生者,以发愿力而投生,以无漏业之力又不同于凡夫投生,由此应知是不可思议之投生。
当声闻不定种性中未断爱者正以胜观之道观修轮回痛苦与涅槃寂静而趋向获得涅槃法时,如来令其放下这种观修来修持对轮回观大悲心之道,彼等以悲心投生于轮回中,称为回向诸有,因其是证悟真谛之圣者故,不同于凡夫以业惑力不自在地在轮回中反复流转,而是不可思议转变之投生。是如何投生的呢?
愿力及化力,随欲而受生,
愿力不断爱,化住阿那含。
在未断欲界贪心与已断二者中,未断者即预流、一来二果,以缘苦难众生所起的悲心之力,发愿为利众生于某地投如是身,依此愿力即能于彼处真实投生,投生后对众生广作利乐,积累二资而最终成佛。
第二已断欲界贪心者不再来欲界,彼等自身虽不生欲界中,然以等持化身示现投生轮回而后积累资粮,最终成佛。
由二乐涅槃,数数自厌故,
二俱说钝道,久久得菩提。
声闻道已见真谛中断爱心与未断爱心二者,由往昔串习之力,会一再生起欢喜自利之心,以及欣乐涅槃之心,故要证得大乘果,其证悟要迟缓。
所作未办人,生在无佛世,
修禅为化故,渐得大菩提。
略释:“所作未办人”指未见真谛的不定声闻乘人,彼等生在无佛世界,生已自能勤修诸禅为能显示化身故,由依此化身利益众生,渐渐更得无上菩提。
未见真谛的声闻乘行者中,不定种性之凡夫或住胜解行地之如来声闻,彼等趣入大乘中,在欲界人道死亡后投生欲界长寿天,长时住于彼天,值此世间佛不住世、其教法亦隐没无存,此时再投生于欲界中,然对有情并不生欢喜,以往昔修习佛语之力,在无善知识引导时,亦可现证圣道,如同缘觉一般。尔后以寻求得化身的意乐,为得色界禅定心而精勤,由得此禅定显示化身于三界中利益众生,圆满成佛的智慧资粮,最终获得无上菩提。此义如《胜鬘经》中所说:“譬如,由粪火转成草火,而由草火转成薪火。如是由声闻转而成为缘觉,其后再转成佛也。”
如是承许究竟为三乘的宗派,若依彼宗观点,应当如是承许:诸不定种性者可趣入大乘而成佛;声缘定性者则何时亦不能成佛;断种性者不必说成佛,就连得声缘菩提的缘份也根本没有;声缘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五蕴永灭,故根本不可能再入大乘。
中观诸派的观点则是一切众生自具如来藏,故无有不能成佛的众生,因为心性本具光明,垢染只是暂时存在且可分离,故即便暂获二乘果的入声缘无余涅槃者,彼等也于佛放光劝发后,由寂灭界中苏醒,以不可思议转变之投生,究竟圆、净、熟三德而终成佛果。如是而作承许。从究竟意义上讲,绝对应如是成立,此义在《宝性论》中也有宣说。
应知,为相应补特伽罗的界、根、意乐,故经中有上述两种说法,从暂时的角度而言,不可否认三乘各有其道果,而承许所谓无种性者也与此同理,故此处应当如是宣说。
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
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略释:菩萨学习五明,总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切种智。其各别目的“是解伏信治摄为五”,即为求自解学习内明,为胜伏外执学习因明,为令他生信学习声明,为所治方学习医方明,为摄一切众生学习工巧明,如是为此而各别寻求五明。
藏译:
若于五明未精勤,尊胜亦不成遍智,
是故论胜及摄受,自通晓故精勤彼。
略释:若于五明未作精勤,即便尊胜菩萨亦不能成就一切智智,由见此故,为得一切智智,总须于五种明处发起精勤。特别地,在教导他人时,为对不信者由句、义门作诤胜,须精勤声明和因明;为摄受已生信者,须精勤医方明与工巧明;为令自身通晓三藏的所诠义,须精勤内明。
大乘菩萨唯有精通一切尽所有、如所有之所知法并对其断疑方能成就一切智智,故菩萨必须勤学一切所知法。寻求自利解脱的声闻人仅凭了知断除有情界根源之四句偈义,亦能获得自道果位,因此不能趣入广大的所知法。世出世间一切所知法的意义若归纳可尽摄于五明之中,因为:①吠陀与宗派等一切法均须依靠能诠句之表达而明了,以字、词、句为自性的语言组合而成的结构以及彼等的对应关系等,对这些无倒阐述的论典,即是语言学或声明论典。②对所诠义是真实抑或颠倒,能无误明辨、抉择的理论,或把现量、比量无误宣说出来的论典,即是因明 [1] 。③世间之工巧 [2] ,依靠身体之技能与文字书写等是身工巧明,语言方面有乐音七品 [3] 及正法、世间之演讲,意义方面则有了知世间规律、非世间规律、八种观察相 [4] 等,以此为例,即是宣说各种世间工巧之论典。④对病因、病体、除病之对治法、痊愈之四种分支精通,一切有情之身本来存在风、胆、涎界,依靠食物、运动等各种疗法,使增长、减退、紊乱等不平衡之过患得以调整而恢复平衡,此是医方明的总说(全身病支)。具体来说,治疗儿童、妇女等各种特殊疾病(儿童病支、妇女病支),治疗剧毒、兵刃、魔祟等外缘突发性病(魔鬼病支、创伤支、中毒支),通过明点增上能感受欲乐(壮阳支),为将身体安置于无病痛的快乐中,通过摄取精华等方法延缓衰老、延年益寿(返老支),如是宣说八种分支 [5] 的论典,即是医方明或叫养生明。⑤能无倒通达尽所有、如所有之所知法的自性,并且对究竟安乐——解脱和一切智智之道加以阐述的,称为内明或真实圣法之论典。
[1] 因明:即消除客观存在上的错觉,详细抉择所量外境、能量内心以及心境认识法的学科。
[2] 工艺技艺有三十种,即文化、手艺、数目、计算、梳妆、步武、使钩、舞剑、抛绳、射箭、前刺、后引、砍杀、撕裂、穿戳、远射中的、中的出声、射中要害、射成不治、射成重伤、跳跃、拳击、赛跑、游泳、渡越、乘象、骑马、造车、造弓箭、角力等。
[3] 乐音七品:古印度流行的六十四技艺之一类,即六合、仙曲、绕地、中令、五合、奋志和近闻等七品歌唱的声乐。六合声如孔雀,所以表惊奇;仙曲声如黄牛,所以表神异;绕地声如山羊,所以表慈爱;中令声如鸿雁,所以表豪强;五合声如杜鹃,所以表欢娱;奋志声如骏马,所以表战阵;近闻声如巨象,所以表亲和。
[4] 八种观察相:即观察男、观察女、观察山与森林、观察大海与水、观察衣、观察摩尼宝、观察马、观察大象。
[5] 八种分支:藏医分疾病为不同八支,全身病支、儿童病支、妇女病支、魔鬼病支、创伤支、中毒支、返老支、壮阳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