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自苦不自忍,岂忍他诸苦,

此生及穷生,翻彼谓菩萨。

略释:众生对于自身的痛苦尚且不能自忍,岂能安忍他身诸苦?更何况一期生苦乃至穷生死际不可思议之苦?然菩萨与彼相反,悉能安然忍受,由此而说彼者为菩萨。

唐译:

于他行等爱,利彼不退转,

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

略释: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之行平等爱心无有差别,利益之心无有退转,此种不退转事在世间可称希有,然此希有也不算希有,何以故?因为他人得益即是菩萨自己得益故。

赞叹一地菩萨的希有功德,宣说如颂:

但凡慧摄诸有情,无我知唯是大苦,

由断无义自我见,得到大我见大义,

此无我见见为我,于无苦成为极苦,

于自如何行自利,于善利他不望报,

由胜解脱解脱心,难忍之缚久远缚,

究竟痛苦未见亦,极度加行亦作也,

不想一生自之苦,尚不能载更何况,

一切轮回诸苦聚,菩萨较彼成相反,

佛子于诸有情喜,但凡慈心行不退,

彼于轮回极希有,自他等故非如彼。

菩萨以智慧了知一切众生二我虽空但仅以无明产生行等缘起生的依他起有为法,通达虽无感受者然仅仅以业惑使果报三种痛苦的自性增广,断除无义迷乱自性的我见、以自他平等的自性大我见能对无量有情成办广大利乐的大义的菩萨,虽无我执见然把其他有情视为我,也就是说,自己虽然现证二我无有实性,但未如是证悟的诸有情以自现迷乱执二我为实有而感受种种痛苦,菩萨把众生的痛苦执为我所,为了遣除迷乱如梦境般的痛苦,尽未来际不会舍弃精勤,是故自己从有漏法中解脱故远离痛苦,然以其他有情的痛苦而极苦,如同爱子得病的母亲,亲自承当起遣除一切有情的痛苦,因为得地后自己远离五种怖畏,故于随他人痛苦不生厌倦,五种怖畏是:无有生活来源的怖畏;无有赞叹等名声的怖畏;以眷属邪行的怖畏;堕入恶趣的怖畏;死亡的怖畏。此五种怖畏(得地菩萨)均彻底超越。

依靠属于殊胜解脱的殊胜大乘证悟的一地智慧,彼心于见断障碍中得到解脱,然以发誓承当利他的重任,与无量有情平等,故是无尽。由尽未来际不舍弃发誓承当,故时间再漫长亦不得边际之久远束缚后,虽然何时也不见一切有情痛苦穷尽的边际,但为断除彼等的痛苦,乃至痛苦边际之间,诚心极度加行或精勤,所以投生轮回中自己勤行波罗蜜多,且亲自去做安置他人于波罗蜜多的事业,故极为希奇。因为在世间,何须说许多世间人能于无量生世中如是行持,即便自己一生的痛苦也不能接受或承当,如是对自己的痛苦尚无安忍力,何况尽世间界安住期间将一切痛苦无余总集(于一身),又怎能真实承受呢?彼等内心一刹那也未曾思维过。诸菩萨恰恰相反,虽不必为自利承受痛苦,然为利益有情具有承受无量痛苦的安忍力,因此诸佛子从内心深处对无量有情具有欢喜与慈爱,为利益彼等精勤或加行,对他人的邪行等不生厌倦,此者于三有界中极其希有,然因获得自己与一切有情平等性也不为希奇,如同为自己作自利并不为希奇一样。

唐译:

余地说修道,二智勤修习,

无分别建立,净法及众生。

修位二僧祇,最后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

转依究竟净,成就一切种,

住此所作事,但为利群生。

略释:

一地之后的其余二至十地说是修道,彼等诸地修习何者呢?答:二智勤修习,二种智慧即无分别智与如所建立智。其中无分别智即出世智,如所建立智即后得清净世间智。问:此二智慧有何作用?答:以无分别智慧成熟佛法,以如所建立智成熟众生。

此后在修道位经历第二、第三阿僧祇劫,最后至十地究竟得受职灌顶。受职后入金刚喻定,断尽一切分别。问:由何义名为金刚喻定?答:由此定能破分别随眠,故名金刚喻定。因为永离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故成就一切种智。安住此无学位中,乃至穷众生生死际,示现成道以及示现涅槃。问:此事何所为?答:但为利群生。即如是所作唯一只为利益一切众生也。

宣说修道与究竟道者,如颂云(藏译):

由彼诸余地,于此修道中,

修二种智慧,故极作加行。

彼无分别智,作修习佛法,

如是安立他,成熟诸有情。

二僧祇圆满,修道之究竟。

由修道最后,菩萨得灌顶,

金刚喻禅定,得分别不坏。

由转依究竟,无一切障垢,

任何利生故,能作极成办,

得一切种智,无上之果位。

得一地后,彼菩萨于二至十地之间的九地是修道,以修习入定根本智与后得清净世间智二种智慧故,净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此亦,无分别智慧能清净成就十力、四无畏等如来诸法的违品,故能成熟自己;此外的后得智慧能如实安立十地之体相及功德等诸尽所有法,以此能成熟诸有情,示现成就正等觉以及为一切有情广转妙法轮。再经两大阿僧祇劫的圆满修持,能究竟圆满修道,当到达十地究竟时,即是修道之究竟。从二至七地之间可称为有勤修道,此间须延置一大阿僧祇劫;从八至十地之间,可称为无勤修道,此间须延置一大阿僧祇劫。

在获得修道的最后十地后,彼菩萨蒙十方如来放大光明赐予大法王补处灌顶,以此获得以执相分别念不能摧毁的金刚喻定,就连二取显现的细微习气也得以根除,故由远离二障及习气的究竟转依,无有一切障碍的大断;安住十一无学地中为一切有情乃至虚空界之间广作利益、示现种种事业之大事业或一切有情中殊胜的大悲;于一刹那间无碍现见一切所知法的大证,如是能得具足此三大的无上果位。

己四、宣说教授与随示的殊胜功德

唐译:

牟尼尊难见,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净信资养心。

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

世间极净眼,胜觉无分别,

譬如大日出,除幽朗世间。

佛子善集满,成就极广定,

恒受尊教授,能穷功德海。

略释:相续不清净的众生极难亲见佛陀世尊,而菩萨则因大教授,常得现前见佛而得大义利,因为常闻无等正法,常起极深净信而资养心地。

如果菩萨于教授时中或于如来法门内心想安住,则如有人堕在深坑有能捉发悬掷高岸,如是诸佛见彼菩萨乐住于寂灭深坑,以强力安置彼于佛果高岸。

其后若菩萨得成佛果,则永远息灭一切世间法而得最极清净之眼,尔时名为得无分别胜觉,譬如日轮大出,能破幽暗朗照世间。

如是佛子恒常积善根故,相续中善根充满,于诸佛世尊前恒时领受教授的菩萨成就具胜观的极广大三摩地后,能行于一切功德海之彼岸——佛果之中。

藏译:

如是常见难见佛,由无等闻生信力,

以彼恒常心满足,如是岂不成大义。

于法门中清净住,如来常作亲教授,

如导由过失稠林,以相引至菩提中。

如教授品中所说一般,如是积累资粮,相续不清净的有情极难见到的能仁如来能恒时面见,并于佛前如是闻受无等大乘教法,也就是说,由如理听闻大乘教授所生的清净信心自然恒时充满相续的菩萨怎能说宣说教授与随示不具大义呢?因为无疑彼无须精勤便能获得大菩提,故无有较此更具大义者。

对于安住如是三摩地法门者,诸善逝恒常现量传授教言,如陷泥沼和污水中不能自拔者,力士强力抓其头发轻易掷于岸上,依善逝的加持和宣说教授,将彼补特伽罗从罪恶深渊的轮回中以大悲威力引度至于无上菩提的果位。

藏译:

诸佛恒善称,自利清净行;

诃斥诸邪行,持止观胜者;

凡所破所依,佛说大瑜伽;

顺间断诸法,佛如理此说。

所谓教授与随示的差别,对于成为所断断除、所得证得的方便之关要的殊胜窍诀新说的即是教授,此亦,如来的教法即是了知所化的界、根、意乐后相应而作宣说,故定能成办有义;所谓随示,即已得教授后,为再三熟谙其义而反复系统地随示教义。因此,对诸菩萨恒时自利或所修之义——行持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之殊胜戒学,诸佛宣说:“善男子,如是善哉!”赞叹其功德并加勉励,对失坏戒律的邪行者说彼过失而作呵斥。心不动安住于殊胜的三摩地学处,行持辨别所知的殊胜智慧学处。胜解行地菩萨在诸佛面前如理听闻教授时,佛宣说等持与智慧的违品、应断的过失与应依止的顺道功德,并且宣说佛教之中能使寂止寂止与胜观瑜伽广泛增长的顺缘法及其障碍法,如是与殊胜戒律、等持、智慧学处的本体以及彼等的违品,相应的诸法,无颠倒而宣说,听闻教授与随示的菩萨修习三学并断除其违品、依止相应的诸法、获得广大的止观瑜伽后,便能得地。

藏译:

以见彼极净,无分别菩提,

映覆诸世间,虽无明暗大,

亦得尽消除,由是如大日,

出生于东方,为有情道炬。

如是恒常积善满,从佛恒得大教授,

菩萨胜心广大定,得已究竟功德海。

以智慧见诸烦恼障清净。由无分别自性成为三轮分别所知障对治的殊胜菩提道,以出世间能映蔽一切声闻缘觉与世间,获得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大黑暗的妙力后,犹如灿烂日轮冉冉升起,普照一切众生,世间日轮不能照明为他物所遮蔽的黑洞,但此佛日传讲佛法能断除众生的无明黑暗,故为前所未有的大日轮或如升起能普照十方世界的大日,于此世间光明赫奕。如是恒常积累二资善根,故如大海为江河所充满般,自相续极为盈满,于真实能仁正等觉前恒时接受广大教授的菩萨,具胜观之心的三摩地广阔获得后,从一地至佛地之间,趣入无量功德之海的彼岸。

《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第十五》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