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发心分四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发心品第五

丁三、发心分四:一、发心之体相;二、发心之分类;三、发心之比喻;四、发心功德之赞叹

戊一、发心之体相

勇猛及方便,利益及出离,

四大三功德,二义故心起。

菩萨发心具有四种大、三功德,且以二义为所缘。四种大为:①勇猛大:以披甲精进,对闻思修行大乘深广法,以及为利他无量劫中行持道之苦行,内心欢喜不退,即是勇猛大。②方便大:以加行精进,随心如何披甲精进,亦恒时如是方便勤奋精进,即是方便大。③利益大:于一切时处,对自他圆满成办二利。④出离大:获得无上菩提,故是出离大。以上四种大显示了三种功德,即前二种大显示成办丈夫所作功德,第三种大显示成办大义功德,第四种大显示圆满受果功德。

菩提心的体相是缘二义的思心所,即愿我成就无上菩提果,缘无上菩提而思惟,且缘一切众生思惟作利乐,如是具足无上菩提以及众生之二义的心与心所相应,即是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总之,即是为利一切众生自求无上菩提之思,且以发誓而作承诺。

戊二、发心之分类分三:一、以地分位而分;二、以根等而分;三、以表示仪轨及法性真谛获得而分

已一、以地分位而分

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

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菩萨的发心由地之分位可分四种——信行发心、净依发心、报得发心、无障发心。即①在胜解法的资粮加行二道中的菩提心,仅仅是信解,故名信行发心(胜解行发心);②一至七地所发的菩提心,名净依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因为证得自他平等之心,故达到自利与他利无差别的心净,因此为净依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并且由清净二取垢障,故称为净;③八至十地的菩提心名报得发心(异熟发心),因为在三清净地时,获得无分别智慧自在,故十度能无勤任运行持;④佛地的发心名无障发心(圆满大悲断障之发心),因为彼时是断尽二障及习气的究竟果位之发心。

已二、以根等而分

大悲 利物 大法 种智

1       2        3      4

胜欲 大护 受障 增善

5       6        7      8

福智 修度 ,及以 地地满

9      10             11

初根至后竟,随次解应知。

菩萨所发菩提心⑴以大悲为根,⑵以利物为意乐(依止) [1] ,⑶以大乘法为所信,⑷以种智为所缘,⑸以胜欲为所乘,⑹以大护为所住,⑺以受障为难,⑻以增善为功德,⑼以福智为自性,⑽以习诸度为出离,⑾以地满为究竟。

⑴什么是菩提心的根本?承许大悲为根,因为有了大悲,则想遣除众生的痛苦,从而为利他而寻求无上的菩提,否则若对众生无大悲心,则会如同声闻,自己寻求寂灭痛苦的涅槃。

⑵什么是菩提心的意乐?即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恒时欲对一切众生作暂时究竟利乐的善心。

⑶什么是菩提心的信解?即对大乘深广法的信解。

⑷什么是菩提心的所缘?为了获得圆满二无我的无分别智慧而以闻思修大乘法的方式寻求,故彼圆满无分别智慧,即是菩提心的所缘。

⑸什么是菩提心的所乘?即安住某地时,欲求趋入上上地之胜欲,即是菩提心的所乘,因为以向往入于上上地故。

⑹菩提心安住于何处?菩萨之三聚净戒——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即是菩提心的所住之处。

⑺什么是菩提心的障难?发起不同于大乘道谛寻求小乘涅槃之心,即是殊胜菩提心的违品障难,因为以先发声闻缘觉之心继而坚持不舍的相续,会抑制大乘菩提心的发起,故成违品。

⑻什么是菩提心的功德?以等同虚空界、众生界、世间界之量,增上功德,即是菩提心的功德。

⑼什么是菩提心的自性?欲安置众生于涅槃地的大悲即是福德资粮,于胜义中了达无有任何众生被安置于涅槃的空性慧即是智慧资粮,如是二种资粮即是菩提心的自性。

⑽以菩提心如何出离轮回?为了出离轮回并且获得无上菩提,恒时修持六度,许此即是菩提心之出离。

⑾何处是菩提心的究竟?菩提心的究竟处即是地。为何是地呢?由每一地的勤方便入于该地且与此地相应而得圆满,即以此地彼地的圆满作为究竟处,亦即,于一地圆满布施度乃至十地圆满智度之间,增胜圆满十度之时,即是十地中每一地之究竟。因此,以菩提心修行十度是地地圆满;学道的菩提心至于究竟,是十地金刚喻定;果究竟乃为佛地。

应知,由以上十一种相之理彻底抉择了菩萨的菩提心。

已三、以表示仪轨及法性真谛获得而分

从发菩提心至世第一法位之间,所谓的发心是通过表示仪轨获得的,因为这是依靠自己的善根以及其他阿阇梨善友的助力,依照发心仪轨文句上所说,自己也如是发誓承许之心,故名为受世俗发菩提心。而初地以上,所谓的发心则是通过法性力获得。此外,世俗菩提心是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胜义菩提心则是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或证悟法性的圣谛,此二者实际都是指无分别智慧。登入圣地后,则证悟世俗与胜义菩提心无二双运的体性。

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

四力总二发,不坚及以坚。

首先对以表示仪轨(或依他说)获得的发心,就发心的不同方便宣说其四种分类——四力发心。①友力发心:即经阿阇梨劝发所发起的菩提心。②因力发心:即以所具菩萨种性之力所发起的菩提心。③根力发心:即由往昔曾发菩提心、行持大乘法以及积累过慧资粮的力量,于今生所发的菩提心。④闻力发心:如昔日世尊开示大乘法门时,与会诸人天发起无上菩提心;或其他众生宿世已闻,由今生再闻大乘法,依闻力而发起;或今生始闻大乘法即能发起,如是三种均为闻力发心。

如是四类中,友力发心是不坚固发心,因为尚有退失的可能,其余三者,则是生起后不再退失的坚固发心。

以上所讲均属世俗菩提心。接下来依次宣说胜义菩提心(第一义发心)。

亲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

于法无分别,最上真智生。

于胜解行位的一大阿僧祇劫中,对诸佛广兴供养并且闻思修法,以此种方式亲近诸佛正遍知,通过善巧积累六度所摄的福智二资粮聚作为正因,生起于一切法远离 二取及常、无常等戏论的无分别智慧,如是所生的最上法性,承许为最上真智生或胜义菩提心。

在登初地时胜义菩提心现前,且以此为因当生殊胜欢喜,故初地名为极喜地。为何说初地生起殊胜欢喜呢?其因如颂:

诸法及众生,所作及佛体,

于此四平等,故得欢喜胜。

菩萨入初地时即生四种平等。①于一切诸法平等,即蕴等一切法均平等通达为法无我空性;②于一切众生平等,即得自他平等的境界;③于一切所作平等,即对为自所作与为人所作心已得平等;④于诸佛体平等,即由证一切诸佛之法性与我之法性无别故,入与诸佛同体的境界。由于获得如是四种平等,菩萨得到超越一般欢喜的殊胜欢喜。换言之,对于自他、一切诸法、无量诸佛,都证悟了与法界自性无二的大平等,故以证悟法的自性不为轮回所怖,不会于单独自利之外去分别他利之事,见能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且通达自己已邻近佛地,由此四因,故发起殊胜欢喜。

复次宣说胜义菩提心之殊胜所在,颂云:

生位及愿位,亦猛亦净依,

余巧及余出,六胜复如是。

胜义菩提心具有六种殊胜,即①生位胜;②愿位胜;③勇猛胜;④净依胜;⑤余巧胜;⑥余出胜。以下依次宣说每一种殊胜。

生胜由四义,愿大有十种,

勇猛恒不退,净依二利生,

巧便进余地,出离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次第成六胜。

一者生位胜,首先以如世间卵生的四义宣说生位殊胜:①种子胜,以对大乘法的信解为种子故;②生母胜,以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亦即证悟一切法空的智慧为生母故;③胎藏胜,以一心专注之大禅定所生的轻安 [2] 为胎藏故;④乳母胜,以大悲于小乘涅槃之悬崖作救护并且长养善根,为乳母故。胜义菩提心依靠如是四种殊胜因而生,故具有生位胜。

二者愿位胜,有别于声闻独觉仅求自己解脱的发心,大乘菩萨为了自他二利而发心,从菩萨所行持的十大愿王可以看出其愿力的宏深广大,十大愿为:①于无量诸佛广修供养;②护持一切圣教正法;③随类现形分身无数;④往诣无量刹土;⑤圆满波罗蜜多;⑥成熟有情相续;⑦修炼清净刹土;⑧与圣者菩萨的境界相应而安住;⑨一切言行皆作饶益;⑩获得大菩提果。应知以上每一愿王均有数多十万之愿为其眷属,并且彼等愿心均以无边际之十处而作修持。所谓无边际之十处,即是①众生界、②世界、③虚空界、④法界、⑤涅槃界、⑥佛出现界、⑦如来智界、⑧心所缘界、⑨佛智所入境界。依如是九种之量而作行持。⑩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归纳九种,以世间相续界、法相续界、智慧相续界三者算一。)以上十种均遍一切时、一切处,应知,如同十无边际,菩萨大愿能显示无边的幻化游舞。

[1] 此处藏文是意乐。

[2] 轻安:即身心悦适堪任善法,能灭粗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