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弘法品第十三

求法诸菩萨求得圣法后无颠倒而证悟,彼时对法无有悭吝普为一切众生演说,由此自得圆满诸波罗蜜多复能成熟其他有情,故无有较此更殊胜的方便,所以此处宣说弘法品。

己二、对众生传讲圣法分五:一、应无悭传讲圣法之理;二、传法之必要;三、如何传法之方式;四、所传圣法之自性;五、摄义。

庚一、应无悭传讲圣法之理

难得复不坚,愍苦恒喜施,

况以法利世,增长亦无尽。

略释:世间身、命、资财来之不易且不坚实,对此三种不坚之法菩萨尚且以悲悯恒时欢喜施舍诸苦难众生,何况大法得之不难、以法利益世间能令圣法增长而无穷尽,是故菩萨数数法施更不必说。

藏译:

诸坚固 [1] 命及受用,虽难得亦无心要;

以极喜意恒广施,一切苦厄有情众;

于诸有情广利益,普施法说非极难;

极作施舍亦无尽,非仅一施何待言。

身命要以往昔积累广大资粮才能得到,受用须以远渡重洋等受诸苦行才能获得,彼等难得却终归坏灭,无有实义,纵知如是,然为满苦难众生的心愿,菩萨尚能以极欢喜之心作大布施,恒时能舍国政等广大受用。相比之下,广大、无尽的证法能令一切众生今生后世都获利乐,故较财施更不寻常,具有可信任的大义;且佛陀出世与佛法住世时,求法者本人的得法也不必历经入海寻宝般的巨大艰辛,极易修持;又即便作极广大法施,自相续的佛法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何时何处均得增长,因此菩萨非仅一次以法布施更不待言,如是菩萨求法后定会为人演说。

庚二、宣讲圣法之必要

自证不可说,引物说法性,

法身寂灭口,悲流如蟒吸,

彼修得果故,修说非无义,

但闻及不闻,修说则无理。

略释:世尊不说自所证法,由不可说故,然为接引众生复以方便而说法性。如同巨蟒吐气可吸百兽入于其口,如是诸佛以大悲流现教法吸引群生至如来之口——寂灭法身。

诸佛以方便宣说自所证境,虽然各别自证智所证非言思所及,然依教法修持能得各别自证智之果,故彼修持与佛教法并非无义。倘若仅闻法能见真谛,则彼修持便成无理;又若不闻法可入修行,则彼闻法亦成无理。

藏译:

各别自证所证故,佛陀世尊未说法;

彼大悲主如巨蟒,说理以如息诸法;

于彼士夫相应法,普引寂静口之门;

究竟清净大等同,清净安立于无尽。

略释:以证法唯是各别自证智所证、非言语可说故,佛陀世尊实未曾说法;然彼大悲主佛陀如同巨蟒,以如涎般的如理说法——十二分教法,普引所化众生入于如来寂静涅槃之口,即真实安立众生于究竟清净、广大、等同诸佛、恒时无尽之波罗蜜多中。

最究竟的证法是圣者各别自证智所证,不属文字、词句的范畴,然而虽能获得以彼法之词句所诠的教法,但若对彼不作广泛闻思,也决定不能获得证法,故所闻思的教法是世尊所说能得各别自证智的方便法门。何以故?因为圣者相续中的证法是各别自证智所证,若无各别自证智,则不能直接宣说,故证法唯以各别自证智现量能证,诸佛从未以字、词、句之形相法宣说。以各别自证智所证非字、词、句能如实表达,亦即彼者远离世间的语言分别念、譬喻以及比量,故称为各别自证。与了知世间的瓶、柱等有为法及虚空等无为法根本不同,真如唯以具足圣者智慧而各别自证。如果说世间禅定境界尚非未得定者所能思维,那么出世的智慧境界非以世间闻思等所能测度则更不必说。既如此,为何又说诸甚深经典中宣说了如来密意、了义、自证智所证之义呢?如来出有坏悲愍一切有情,可以大蟒喻来宣说:有大蟒阿扎嘎,背可种田、能纳百川,张口吐涎似大河一泻千里,诸兽视为净水饮用,结果中涎毒而死,大蟒遂把所有野兽吸入其口,如是佛如大蟒,由具以四种理证无倒宣说的诸经典,如大蟒吐气可吸众人,以十二部经之教法将如兽之所化众生全都引入正法之道,最终吸入如来之口——苦惑息灭的涅槃法身,即真实安置一切众生于二障清净之最胜清净、具十力等广大功德之最胜安乐、与一切如来等同之最胜我、永久无尽之最胜常有波罗蜜多中。

藏译:

由见彼具瑜伽修,如是凡修非无义;

如是但凡善逝教,彼亦不是无意义;

某谓以唯作听闻,即可见则修无义;

或谓未闻唯以修,即可见则教无义。

略释:由具止观瑜伽的修持能见彼各别自证之境,故凡止观之修并非无义;以诸如理所说之法能引行人入于解脱道,故凡善逝之教亦非无义。若非如此,唯以听闻即可见无我义,则修应成无义;又若不闻唯以自修即可见无我义,则教法成无义。

以各别自证智所证的如来究竟法身,仅由词句直接宣说能如是证悟成佛的众生绝不会有,但能获得究竟法身之因——甚深真如及诸方便门,依靠对如理宣说的教法无倒闻思修之道无欺能得圣者各别自证智,而无误通达不可思议、各别自证之境——真如,最终现前如来智慧法身,因此各别自证境虽无法以文字直接表达,然依教法亦可间接宣说,故具止观的瑜伽行者的修持并非无意义,依彼能出生各别自证智,修行具有如是的意义。

为使修行不颠倒,诸佛为众生宣说了经部等法也不是无意义。因为:不契真如修持的外道修持大我等不是解脱道;而修无倒所说诸法本性之法——无我等,先是听受且对其义思维而获得定解,后依此定解修持,最终会产生亲见真如的各别自证。

倘非如此,则仅以闻无我等法便应现量证悟其义,当下得解脱,所谓的修持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又若未听闻无我等圣法而可自修彼义,则宣说诸经论应成无义,也就不须宣讲了,但如此定不可能。若欲得诸圣者如实见法性的各别自证智慧,首须听闻圣法,而后思维其义产生定解,再后应专注一缘修持彼义,因此初学者最初须生起听闻的智慧,故听受与所讲的佛法如是具有大义与大必要。

庚三、如何传法之方式分二:一、菩萨如何传法;二、佛陀如何传法

辛一、菩萨如何传法分三:一、菩萨传法方式之分类;二、义妙;三、文巧

壬一、菩萨传法方式之分类

阿含说证说,谓口谓通力,

通力谓相好,余色及虚空。

略释:诸菩萨说法有阿含说、证说两种差别,其中阿含说是以口力而说,证说是以神通力而说,在通力说中又有相好说、树林说、虚空说等种种说法的差别。

藏译:

胜菩萨说者,由教证自在,

一切口和色,虚空亦出生。

在胜解行地,从导师佛菩萨前听闻后,依所闻如实宣讲,称为依教宣说;在一至七地之间,由证悟法界力而说;在三清净地,以无分别智慧及神通任运故,自在传法。有此三种。或者在第八地等,以自在之加持力,从自他口中传出美妙歌声以及乐器弹奏所发等的音声中产生演说正法之音,墙或乐器等一切色法任一均能传出法音,甚至虚空亦能传出正法的妙音。

壬二、义妙

无畏及断疑,令信亦显实,

如此诸菩萨,说成就应知。

以多闻故,能广演法义(无畏);以自己对法无疑惑故,能断他疑(断疑);以自己安住正法故,他人对自己所说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令信);开示轮回与解脱的本性(显实),应知具有如是四种功德,即是所谓的菩萨说法圆满。彼如《梵天王问经》所说 [2] ,多闻后为令正法久住世间故,广弘圣法;以自己的智慧宣说法要并净化自心,如是智慧会越来越敏锐,能断他人的疑惑;以自安住圣法作圣士夫之事业,故他人恭敬听受其言;以宣说四谛自性之轮涅或世俗胜义二谛,故具大义。

美语 离醉 无退 无不尽

1       2       3      4

种种 相应 令解 非求利

5       6       7      8

及以 遍教授 ,复次成就说。

9

由九种传法圆满者,即①殊胜的弘法菩萨虽遭他人反驳,亦不出恶语,是柔和语(美语);②虽拥有赞颂、恭敬等,但离我慢(离醉);③传法不以身心疲劳而生厌心(无退);④无覆藏传讲及内容丰富故,成为明显(无不尽);⑤以种种语义无有重复而宣说(种种);⑥不违正量、具有理证而宣说(相应);⑦以世间通俗的字、词、句宣说故,令人易解其义(令解);⑧远离求恭敬利养之心,故为无染(非求利);⑨精通一切乘故说三乘法义,故为遍行(遍教授)。

具足如是功德者称为义妙,故是所谓的说法圆满。

壬三、文巧

不细 调和 善巧 明了

1       2       3       4

应机 离求 分量 无尽

5       6       7       8

①诸佛子说法的语音不细,因音声不弱,非有者能闻有者不闻,而是周遍闻法眷属,人皆能闻;②所谓调和,即温和、悦耳、可意之贤妙;③所谓善巧(善说),即开示意义的字句分明;④若以不通用之语宣说,人不易解,然以世间共通的规范语、句宣讲,易解其义,故称明了;⑤随顺所化之相续,故为应机或随机,如是宣说能入其耳;⑥不求利养,故为离求或不依财利;⑦若繁多生厌故,多少适中相应理解者,即是适量(分量);⑧能广演无尽,故为广大。经云:“八种语功德,周遍、贤妙、显明、义显、悦耳、无著、适合、无尽。”当知可分别与上述功德对应。

虽说不执著利养是心之功德,然此处应理解为:作利养者并非以有赞叹、利养则传讲,若无利敬则不传讲,我认为此义应从远离心之过失的角度来解释。

举名 释义 随乘 柔软

1       2       3       4

易解 应机 出离 随顺 故。

5       6       7      8

宣讲的词句也有八种功德。

①举名:归摄其义而宣说故,易抓要点。

②释义:彼义详细广演故,于义易生定解。

③随乘:随顺所化三乘种性而说各各相应之乘,故是随乘。

④柔软:以能诠之字、词、句以及所诠之义次第不乱,故乐闻。

⑤易解:即以通用的字、词、句宣说。

⑥应机:即相应所化相续而说。

⑦出离:即宣说出离三界之圣者道。

⑧随顺:即随顺八正道而说。

[1] 坚固:菩萨之异名。

[2] 《梵天王问经》云:“菩萨四法具足则能开于广大法施。何等为四?一者摄治妙法;二者自慧明净;三者作善丈夫业;四者显示染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