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彼时之功德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功德品第二十二

戊五、功德品。此中宣说修持以上净信品乃至觉分品之义的诸菩萨的功德。其义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修行之功德分三,即以三种功德总说,从“利他”乃至“为主要”以十三种行持六度之异门别说,以安立说法而宣说智者之功德。而初者又分三,即等流之功德、相属之功德、观照有情之功德。

长时修持彼等的学道菩萨的相续转变为道的本体,使以往所生之道坚固,未生之道令生并得增长,彼者以“自身防护故”等两颂宣说;相属功德以“生如来种性”等一颂宣说,此三颂宣说极其希有的功德;其后以“离贪及大悲”等一颂宣说并非希有,即宣说由具足圆满因故,产生如是之果并非希有,以是赞叹修行之因故,此亦是功德;观照有情功德之因——得平等心者以“犹如具 慧等”三颂宣说,果之利他以“令成法器也”等十六颂宣说。此处次第宣说了十七种功德。

己一、修行之功德分十七:一、希有;二、非希有;三、心平等;四、利他;五、极利;六、希求;七、不失坏;八、清净心;九、坏失与具增上法;十、假象与真实;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作;十五、恒常作;十六、主要作;十七、安立说法

庚一、希有

自身防护故,作最极圆满,

安忍诸弱小,不顾身及命,

作精进禅定,不味彼乐中,

智慧无分别,许具慧希有。

生如来种性,授记及灌顶,

究竟得菩提,许是极希有。

于修持六波罗蜜为希有。如何希有呢?由凡夫与诸声闻无有如是修行,其他众生不可能有如是功德,故是希有。彼义如何呢?虽然布施衣食等,世间与声闻众也有,但多次布施自身唯诸菩萨具有,余者无有;为了严护净戒,所获转轮王位等圆满受用亦弃如唾尘后出家,不象有力具权的帝王及将相等一样;较己弱小的乞丐、种姓低劣者如何损害,内心不动摇且以慈心安忍;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亦不顾惜而精进;虽得初禅等四禅的殊胜安乐,然于此无有味著,反投生于乃至欲界三恶趣之间;虽获得能了知一切法相的智慧,然对智慧及彼彼法无有分别执著相,此等是诸菩萨的希有功德。

如是修持殊胜波罗蜜多所得之果是:一地初得出世无分别智慧故,生于佛家;八地获得无勤任运智慧故,得佛授记;十地得诸佛法王补处灌顶,此三种是学道之果;佛地得无上菩提。此亦,世间之中其余声闻缘觉何者亦无故,承许是极为希有。

唐译:

舍身及胜位,忍下亦长勤,

不味不分别,六行说希有。

生在如来家,得记并受职,

及以得菩提,四果说希有。

略释:二偈中,初偈显示行希有,次偈显示果希有。

布施行者,若能施舍自身,则为希有,余非希有;持戒行者,若能舍弃胜位而慕道出家,则为希有,余非希有;安忍行者,若能不顾身命忍于下劣众生,则为希有,余非希有;精进行者,若能长时正勤乃至尽生死际而不断绝,则为希有,余非希有;禅定行者,若能于殊胜禅定安乐无有味着,则为希有,余非希有;智慧行者,若能生起无分别智慧,则为希有,余非希有。

如是菩萨有四种果,即:①入初地时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②于第八地中得佛授记,是斯陀含果;③于第十地中得受职灌顶,是阿那含果;④佛地,是阿罗汉果。其中,前三者是有学道之果,第四者是无学道之果。

庚二、非希有

离贪及大悲,如是胜修得,

心等故彼等,加行非希有。

观待世间众生、声闻、缘觉来说,虽是极为希有,然观待具有伟大意乐与行为的诸菩萨,宣说如是功德为何不得、并非希有者:

对转轮王的财富等,也视如粪土,对一切有为法远离贪欲的内外物之布施,亦非希有。如是具足愿拔一切有情苦的大悲故,由彼能严护不杀生之戒,以相续中生起爱人胜己之心而于人能生安忍,犹如火触干薪般,获得无勤自然入殊胜修行故发起精进,于我、有情及一切法,获得平等心故,入他利以及无有疲厌,对禅定无有味着,以智慧不执法相故,于趣入彼等修行以及由此生如来家中,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也非极希有,因为若有彼等功德,为何不得如是作用及果?是有事之法性故。

唐译:

离欲与得悲,胜修及平等,

依此修诸度,是行非希有。

略释:若菩萨于一切身及受用已离贪著故,行持布施,非为希有;由已得大悲故,护不损害他人之戒及不报怨害之忍,非为希有;由第八地已得胜修而于无分别智慧得自在故,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后三度,非为希有;由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即如自利无有退屈心故。

庚三、平等心

犹如具慧等,慈爱诸有情,

有情爱妻儿,亲友不能比。

于求者无私,戒恒常不坏,

遍忍者一切,行广大精进,

恒常禅定善,智慧无分别,

当知菩萨心,于彼等平等。

如同具慧菩萨对一切有情极为慈爱、悲愍,一切有情对自己都不能产生如是的慈爱,因为在某些时候,以相续扰乱会作自杀或服毒等,对妻儿、亲属等也会有时以嗔心殴打等,没有生生世世不舍弃的慈爱心。因此,他们不具备如菩萨般的慈爱,如是菩萨对一切有情得平等慈故,没有对自己的亲友方布施、对他人不布施的偏袒,而是对一切祈求者无亲疏贫富之别而无偏布施;护持佛制罪与自性罪所摄的一切清净戒粗细一切均无差别恒时不失坏而护持;于一切时处,对一切众生均能生起平等生起安忍;为利一切有情,发起广大相续不断的精进;恒常安住于清净与无漏禅定善根中不失坏;以智慧虽能不杂明辨一切法,然于三轮所缘清净无分别中不失坏。如是诸菩萨修行彼等六波罗蜜,无有不平等、无有偏堕故,应了知如是的平等心。

唐译:

菩萨爱众生,不同生五爱,

自身与眷属,子友及诸亲。

无偏及无犯,遍忍起善利,

禅亦无分别,六度心平等。

略释:菩萨慈爱众生不同于众生爱自身、爱眷属、爱儿子、爱朋友、爱诸亲的五种爱心,因为此五种爱心偏袒亦非毕竟,而菩萨慈爱众生之心平等普遍,由不舍不退故。

菩萨行持六度得心平等,即无有亲疏之偏袒而平等布施,一切时中虽微细戒亦无犯,于境、时、有情无差别而遍忍,为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利益而精进,修定亦为起诸善根及为起诸利益而精进,从初发心乃至究其竟所行诸度皆三轮清净。由此当知菩萨于六度心平等。

庚四、利他分二:一、六波罗蜜多饶益;二、以七喻宣说饶益之相

辛一、六波罗蜜多饶益

令成法器也,令置净戒中,

令安忍于害,令行于利他,

令于此示教,令断诸疑惑,

许是诸具慧,利益有情也。

以布施能令一切有情成为修善之法器,即是对于以衣食等贫乏不能修持善法者,布施一切所欲,令其欢喜而满足后安置于正法之中;自己安住于清净戒并安置他人于清净戒中作饶益;无论以他人作何种损害均能生起安忍;对于利他之事,恒时无厌而趋入;以禅定力显示神通等,将一切所化有情引入真实教法之中;以智慧力断除一切有情的疑惑且能宣说三乘法。承许此是诸具慧菩萨对一切有情作饶益。

唐译:

令器及令禁,耐恶与助善,

入法亦断疑,六行饶益事。

略释:此偈显示诸菩萨以六波罗蜜饶益诸众生。

①令器:以施饶益令彼得成修法器故。

②令禁:以戒饶益随其堪能而令持故。

③耐恶:以忍饶益能受众生违逆事故。

④助善:以精进饶益,佐助众生营善业故。

⑤入法:以定饶益,回邪入正,通力能故。

⑥断疑:以智饶益,若凡若圣所有疑网皆断故。

辛二、以七喻宣说饶益之相

七种比喻者,依次由颂词当显示。

凡恒于有情,以等心摄持,

令生于圣地,令增长善法,

令护离诸过,令清净多闻,

以如是五业,佛子如其母。

诸菩萨恒时对诸有情无有分别、以慈悲心平等对待故,何时也不舍弃、尽轮回际能摄持者,犹如以慈母摄持胎儿;所谓圣地,即是从大小乘的见道乃至无学道之间的诸地,能生圣地者,犹如以慈母生产自子;令诸有情增长世间与出世间的善根,犹如慈母以哺乳、喂食、洗浴、抚摸等行为长养自子;护诸有情免于三恶趣等痛苦以及其因积累恶业的一切过失,犹如慈母将护自子免堕深渊悬崖等险处;为诸有情宣说正法令习多闻者,犹如以慈母教子词、句、名等。如是以具有五种业,诸佛子犹如一切有情的慈母。

唐译:

等心生圣地,长善防诸恶,

教习以多闻,五业如慈母。

略释:如母怀子,菩萨于一切有情恒时以平等心摄持;如母生子,菩萨令有情生于圣地;如母育子,哺之以乳,喂之以酥,菩萨长养有情善根;如母将护爱子令离险处,菩萨护持有情离诸恶作;如母教子学语,菩萨教有情习以多闻。以如是五种业,菩萨如有情之慈母。

于有情恒常,令彼生信心,

学增上戒等,行之解脱故,

向诸佛祈请,除彼等障故,

由如是五业,佛子如其父。

如是,于诸有情恒时令彼等对三宝生信者,犹如以父种生子,是能得三乘身之因故;修学增上戒等三学者,犹如慈父授子相应各自种性的工巧与道德;轮回痛苦中令解脱故,犹如慈父为子娶妻并安置于喜乐之中;为了利益有情祈请如来不入涅槃、常转法轮等,犹如为了亲子的生存与立业,慈父将亲子托付于国王善友等;为作能断彼等有情相续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故,犹如慈父为减子负作代还债务等事。如是以五种业,诸佛子犹如一切有情的慈父。

唐译:

令信令戒定,令脱令劝请,

亦为防后障,五业如慈父。

略释:如父授予种子,菩萨令有情生起圣体之种——信心;如父教子技艺等,菩萨令有情学增上戒等三学;如父为子娶妻,菩萨令有情得解脱喜乐;如父将子托付善友,菩萨为利有情劝请诸佛住世常转法轮;如父令子绝债,菩萨亦令众生断除诸障。以如是五种业,菩萨如有情之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