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如何造论之方式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义智作诸义,言句皆无垢,
救济苦众生,慈悲为性故,
巧说方便法,所谓最上乘,
为发大心者,略以五义现。
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
譬如开宝箧,是各得欢喜,
五义法庄严,欢喜亦如是。
作者了达大乘经典之义,为人宣说此大乘义的语言、文句都清净无垢。如是宣说有何必要呢?其必要是救济一切苦难众生。其因如何呢?因即满怀慈悲的诸菩萨观照受苦众生的大悲心。其方便如何呢?即善巧宣说殊胜之大乘。为何者宣说呢?即为已发菩提心、入大乘道、趋向佛果的大乘补特伽罗。以何种方式开显呢?即此大乘殊胜义以句义连贯的无上五义来开显。五义为何等呢?即①譬如善巧金师将黄金打造成金器;②譬如莲花正在开放;③譬如为饥渴所迫之人坐享美味佳肴;④譬如听到令心欢喜之喜讯;⑤譬如打开宝箧。以上五种各得欢喜,如是以五义显示妙法而作庄严,亦能令生欢喜。
换一角度解释:颂词中“义智”表明弥勒菩萨已如实了知且以智慧现见了一切大乘经典的密意,故已成就义无碍解;“巧说方便法”表明作者的作业——能无误开显大乘一切经典之义,故已成就辨无碍解;依此所造的论典通过何者来宣说呢?即以“言句皆无垢”来宣说,弥勒菩萨不仅精通能诠言,具有言无垢之法无碍解成就,且能通达各类众生的词句,具有句无垢之词无碍解成就。为何者宣说呢?即源于为“救济苦众生”;以何种发心而宣说呢?即智悲圆满的补处弥勒菩萨慈悲苦难众生的发心;如是依圆满因缘所造之论究属大小乘何者呢?即“所谓最上乘”;于何种众生之相续中依止呢?即“发大心者”——发大乘心的大乘菩萨。
此论以五义的方式开显了大乘经的密意,故名为大乘庄严经论。可以看到,贯穿全论始终的一切义理,以此五义可以无余摄尽,故对五义须要善为了知。
印度坚慧 [1] 论师在注释中说:“此论显示了菩萨道的一切深广之行,若归纳,可摄为三义,即①修学何者;②如何修学;③何人修学。初者以七品归摄,即①自利品;②他利品;③真实品;④神通品;⑤自成熟佛法品;⑥成熟他相续品;⑦菩提品。二者如何修学,共有六品,即①信解品,即对大乘法产生信解;②述求品;③弘法品;④随修品;⑤教授品;⑥业伴品。三者何人修学,即诸菩萨,可摄为十种:①安住种性菩萨;②入道菩萨;③发心未净菩萨;④发心已净菩萨;⑤心未成熟菩萨;⑥心已成熟菩萨;⑦未决定证菩萨;⑧已决定证菩萨;⑨一来菩萨;⑩最后身菩萨。……全论真实之体即是如此。”
何为五义呢?世亲菩萨在本论的注释中这样解释:“此颂以五喻依彼法之义而说,(五义 [2] 分别为)所安立、分别所知、所思惟、不可思议、圆成证得之义。(即各别自证与菩提分相应之体性。)
对于世亲菩萨如是归纳的“五义”,坚慧论师在其注释中结合五法、三自性以及三种补特伽罗再作分析,其所述为:
“一、结合五法——名、相、分别、真如、无分别智而解释。
“①名,即是一切能诠。由名所诠的一切法,实际上并非如名所诠的那样,如是真实不成立故,此义难以通达,故须运用教证、理证来作安立,此即是所安立。因为本论《大乘庄严经论》对此作了安立,且将疑难解开,故如譬喻——见由善巧金师锤炼黄金打成的饰品般,生起殊胜欢喜。
“②相,即名之施设处,是诸外在缘起所取分之现相。因为彼等不必通过逻辑推理的勤作而成立,比如仅仅以由种生芽等是所谓的缘起而生,即易了解,故是分别所知。依此《大乘庄严经论》之解释,如见莲花成熟,不待勤勇,仅值遇阳光即能盛开一般,生起殊胜欢喜。
“③分别,即一切内在缘起心与心所诸见分,此依于听闻经法等如理思惟。而依《大乘庄严经论》如理思惟后,如饥饿者得享善烹调之佳肴般,生起殊胜欢喜。
“④真如,即法性,乃圣者各别所自证、非凡夫心之行境故,是不可思议。彼(真如性)虽非凡夫所能证得,然以此《大乘庄严经论》解释彼之自性及证彼之方便等,由依此(解释)能至圣者之道,由是现证彼真如性时,如于具诗韵文章,虽然愚人不能解,而智者闻已则生欢喜一般,生起无漏之殊胜欢喜。
“⑤无分别智,即圣者入根本慧定中的智慧。彼是无倒证得圆成实之法,证法的道谛之义,圣者各别自证所了知之三十七菩提分。由依此《大乘庄严经论》断除障碍而现证圣智,如见遣除诸障打开宝箧一般,生起最胜欢喜。
“二、结合三自性而解释。
“①遍计所执者,即如何假造之法,实际上并不存在,此是所安立。②依他起者,即安乐、痛苦等分别须要了知,此是分别所知,又依他起断恶行善的方式,须要如理思惟,此是所思惟。③圆成实分二:无变圆成实,是法性故,是不可思议;无倒圆成实,是无分别智故,是圆成实证得之义、各别所自证、随顺菩提分。
“三、结合三种补特伽罗而解释。
“①针对具邪分别以及有怀疑的补特伽罗,谓‘唯彼般若十万颂等经是佛所说的大乘’,是所安立;②针对未解大乘义(的补特伽罗),大乘义是分别所知;③如是,由消除以上三种补特伽罗的未解、邪分别、怀疑而令住于大乘,所谓‘以行善法而应得善趣和解脱’等,是所思惟;④诸引生种种外界事物之因等,说为不可思议者,是‘作教授’;⑤依教如理修习已,以及圆成证得之义,各别所自证随顺菩提分故,而令次第生起如金已打造等之殊胜欢喜。
“如是,此五法等摄尽了一切经藏之所诠。《楞伽经》云:‘五法三自性,及于八种识,二种无我义,摄尽诸大乘。’又谓:‘彼等以此解释,令诸智者生欢喜故,称此为经庄严。’”
以上通过五法与所安立等五义对应,但印度智吉祥论师认为此不合理,其观点是:
①所安立分三:即大乘经典安立为佛所宣说(成宗品),殊胜的皈依安立为菩提心之境(皈依品),近取因安立为大乘的种性(种性品)。②分别所知分二:即发心品、二利品。③所思惟:具体有深广两种,此处是就甚深方面思惟(真实品)。④不可思议分二:即神通品、成熟品。⑤圆成证得:即菩提品。
对于本论,印度诸论师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各种不同的善说,相比之下,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更为圆满,在对本论的注释《胜乘甘露喜筵》中,他这样解释道:
“世亲所归纳的五义如果与本论全面对应起来,并且以容易了知的方式,则可如是宣说:
“①所安立,即安立大乘经典为佛所宣说,如同把黄金打造成庄严庄严的饰品一般,远离了对大乘经未证、邪证、怀疑(的二种过失)后,对大乘受用自然会生起欢喜。(成宗品)
“②分别所知,即是大乘的不共特法,包括哪些呢?即从皈依至于二利的内容(皈依品、种性品、发心品、二利品)。虽然诸声闻们也有对殊胜三宝的皈依,具有小乘的种性、自求寂灭解脱果的发心,他们也修三学道,但相比于大乘,小乘为下劣,大乘更有超胜之处,对此分别所知了达后,对于大乘道生起不共的殊胜欢喜,如同莲花开敷一般,难以抑制。
“③如是对大小乘之间的差别分别了知后,入大乘的补特伽罗所应思惟的即是在大乘中所显示的真实之义、大乘菩萨的神通力以及成熟根机之理(真实品、神通品、成熟品),对这些思惟,则依次对真实义获得定解、对菩萨所具成办二利之力及成办根机成熟之方便,自己能趋入,犹如享用美膳一般,某补特伽罗获得了知真实、修持大力以及成熟自己的根机等诸种功德,以此而感受欢喜。
“④不可思议,即是菩提(菩提品),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各别自证智,真如的真实自相是不可思议的,但如仅以总相而言,则通过闻思亦可思惟,此二者并不相违。同样,四种不可思议 [1] 之义,佛之事业等不可思议为一切不可思议中之最无上者,而此处抉择菩提自性,故应了知:虽然不可思议的菩提,其功德现在丝毫亦未现前,然如趋入大乘道,彼菩提之功德某时必将获得,犹如已见或已闻喜信一般,比如得知或亲见国王赐予自己高官厚禄之奖令时,虽然尚未得到,然因不久必将实现,所以生起欢喜,与此相同。
“⑤圆成证得,如是菩提是圆成证得,故是不可思议,而成办彼者之因所摄的一切道法,即是所谓的与菩提分相应之法的体性,故菩提品后的所有品都与开宝箧的譬喻相对应。
“若难:本论菩提品中明显有开宝箧的譬喻 [2] ,故此比喻与菩提分相对应,不合理。
“答:非常合理!道菩提分之一切法圆满的果即是菩提,因此,虽然开宝箧的比喻究竟表达的即是菩提,然菩提品是对不可思议菩提以闻思作抉择的阶段,如同听闻得知奖令中赐予自己无量珍宝充满的宝箧时一样。在无学道,如同珍宝无余圆满的宝箧已被打开一样,力等功德于佛地圆满现前。但对学道的补特伽罗来说,如是存在的利益并未现前,仅仅是了知而已,故菩提自性虽是不可思议,然彼不可思议通过闻思思惟也不相违。如是缘无上菩提后,彼者能得(之因),即:首先从明信下手,乃至修持一切深广的圆满道,此间,某地某道的功德会部分现前,如同国王所赐珍宝正逐渐一份份地在手中获得一般,并且如是觉受越来越广大增上的菩萨地道功德后,最终则现前佛的功德,如宝箧完全打开,至于完全显露的境界,因此,从明信品乃至敬佛品(明信品、述求品、弘法品、随修品、教授品、度摄品、供养品、亲近品、梵住品、觉分品、功德品、行住品、敬佛品)都显示了此之观点。”
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
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
譬如当庄严饰物严饰的美丽身姿显现于镜中时则会让人生起殊胜欢喜;如是自性具足功德的妙法通过开显其义庄严,智者更会生起无比的欢喜。
若有人认为:佛所善说的教法本来自性义妙文巧、具足功德,故没有必要再通过弥勒菩萨的论作庄严。
答:并非如此!譬如某人虽然自性相好端严,且以各种宝珠严饰,如是彼等自性具足功德,倘令其身及身所佩带的美饰映现于明镜之中,则将让人生起极殊胜的不共欢喜。同样,诸佛的善说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具足梵行四德 [3] ,故为不共超越殊胜。如是对恒具无量功德的佛经,通过本论将其中所蕴含的种种广大意义尽摄于一处,且将次第紊乱者作合理编排,使之井然有序,又对一些甚深难以通达的问题分别辨析,以此等方式无误解开了佛之密意,使有智之士对佛陀的善说义很容易就得到定解。同时,听闻此论时,相续中定会产生殊胜的欢喜,是故如同镜能显现影相、开显出妙色的功德一般,本论以开显的方式庄严了一切经典的密意。
萨迦派无著贤在对本论的注释《宝鬘疏》中如是解释了上颂的含义:
“若谓:诸大乘经自性功德具足,于彼无庄严之需要。
“答:非也。譬如若有士夫虽体态优雅自性极具端严之功德,然自未如是知,当自影入镜中,由见彼形相而知自具色相端美,彼诸人因而生胜欢喜。同样,由能仁善说之义及优雅词句恒常自性具足功德之大乘诸法,亦由未细开义相而未令解所具功德,由是诸智者阅大乘经时,能令生欢喜故,是有需要作庄严。”
[1] 坚慧:又译为安慧。
[2] 唐三藏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为“信向、受教、思维、修习、证得”五义。
[1] 四不可思议: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载。即:(一)众生不可思议,谓众生生成之原因,及其死后趣向之当果,无法思议测度。(二)世界不可思议,谓一切世界皆由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其生成及终始无法思议。(三)龙境界不可思议,谓龙降神雨,非从口出,亦不从眼、耳、鼻出,乃从意之所念,其念若善若恶皆能作雨,故龙境界不可思议。(四)佛境界不可思议,谓如来之身清净无染,不可摸测,不可言长言短,其梵音深远,智慧、辩才、寿命等亦皆超绝常伦,现神通而说法,一切人、天、二乘等众皆莫能测度,故佛境界不可思议。
[2] 见菩提品中“成就一切种,此即佛身,譬如大箧开,众宝无不现。”一颂。
[3] 梵行四德:即纯一、圆满、清净、鲜白四德。本论无著释云:“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行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以说法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