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四、修行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二利品第六

如是发菩提心后,依照自己立誓所承诺的,须要实修实行,故次宣说修行品(二利品)。

丁四、修行分三:一、总说二利圆满之修行;二、别说成办他利之修行;三、显示大乘修行之殊胜而摄义

戊一、总说二利圆满之修行

大依及大行,大果次第说,

大取及大忍,大义三事成。

因为具足大依、大行、大果,故承许菩萨修行为殊胜。

①大依:先是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进而产生修行,故修行的依处即是菩提心,故具大依止。彼者恒时所具之誓言是殊胜的,因为唯以利益无边有情而行持(大取),故为初善。

②大行:从胜解行位至十地期间,为了自利——圆满佛之功德、他利——成熟有情相续,菩萨行持无量大苦行,终无疲厌,故具大忍,是为中善。

③大果:得无上菩提果自利圆满后,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广利一切众生,真实成就大义,故为后善。

如是三种殊胜,非声闻独觉能有。

戊二、别说成办他利之修行分六:一、趋入利他之相;二、利他之分类;三、利他成立为殊胜;四、菩萨修行之殊胜相;五、修行无有间断;六、利他时不厌众生邪行

己一、趋入利他之相

他自心平等,爱则于彼胜,

如是有胜相,二利何差别。

以获得一切众生与自心平等的境界,或已现前爱他胜己之心,故诸菩萨胜过为自身遣除烦恼痛苦,以及欲求世出世间安乐,为令他身离苦得乐,更加精进求取。对菩萨来说,自利即是他利,二者平等无有差别。

或者,于胜解行位,以悲心及妙观察慧观修自他平等,故得自他平等之心。以及得初地时,证悟法界遍行义,故得到自他平等的境界后,虽然自己如是证悟,但不忍见未悟众生常时被迷乱所现之痛苦紧紧束缚,爱他胜己之心在菩萨的相续中油然而生,此即是利他之殊胜相。

于世无怨业,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是故利他胜。

诸大悲主菩萨为了利他,自割头目等奉献他人,纵有难忍之苦,尚且能自恒时勤作。如是世人虽视自己为敌且以身语意造作种种损恼伤害之业,菩萨安然顺受心无怨结,不会退失大悲而行报复,所谓菩萨为利他尚能自损,岂会作诸世人敌?

己二、利他之分类

善说 令归向 令入 令调

⑴      ⑵       ⑶       ⑷

令成 令住 令觉 令解脱

⑸      ⑹      ⑺      ⑻

集德 生家 得记 受职

⑼      ⑽      ⑾      ⑿

成如来智 ,以是利群生。

对于安住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种性中的三类众生,菩萨随顺彼等根性,成办十三种利他事业。具体即是:

⑴善说:缘三乘种性的众生,菩萨以意神通知其心意,尔后以语神通开示对治之善说,如对贪心重者说不净观等。

⑵令归向:对无信之外道,菩萨显示神通变化,满足其心意,从而令入正法。

⑶令入:即令普通凡夫皈依三宝,后持五戒。

⑷令调:三乘种性的众生,谁人对法义有疑,菩萨即善巧断其疑惑,使彼对相应的法义决定了知。

⑸令成:善根未成熟者令彼行持六度而得成熟。

⑹令住:欲修禅定而无窍诀者,对其开示止观之道,且传授实修窍诀,如是令得住心之奢摩他。

⑺令觉:不具胜观者令其生起了知如何成就各乘之果的智慧。

⑻令解脱:令其心从疑惑等障碍中解脱出来。

⑼集德:令过止观双运,成就前所未有的神通以及三十七道品等功德。

以上宣说了对共同乘所化众生作利益之相,下来四种唯就不共大乘而言。

⑽生家:即令登初地,生于佛家。

⑾得记:即令登八地,得无生忍,彼时以法性力,诸佛授记:善男子,汝于某时于某刹土当得作佛,号某如来。

⑿受职:即令登十地,得十方诸佛大光明受职灌顶。

⒀成如来智:即令置于十一地——如来无上智之果位。

以上十三种随顺利益,是利他的异门分类。

己三、利他成立为殊胜

菩萨之利他功无虚弃,唯成真实饶益,故成殊胜之相,即对三乘诸种所化众生,菩萨能应机说法,故对彼等惠予真实之利,否则如《宝积经》所云:“若对声闻独觉,宣说深广之法,是为菩萨迷乱。”如是不相应于种种根机而说法,不会成办彼等利益,故均不属利他的殊胜修行。若问:“究竟如何才能成就利他之殊胜修行呢?”颂答:

不倒及不高,无著亦通达,

能忍及调顺,远去亦无尽,

应知此八义,成就彼十三。

无尽功德

能成就之八义

不倒

不高

无著

通达

能忍

调顺

远去

所成就之十三利益

善说

令归向

令入

令调

令成

令住、令觉、令解脱、集德

生家、得记、受职、成如来智

应知以八义可成就殊胜之利他行,八义为:

①不倒:即对三乘诸种性,贪欲强者为说不净观,嗔心强者为说慈悲观,愚痴重者为说缘起观,如是宣说无颠倒的对治法。

②不高:即虽已成就神通等诸种功德,但不因此而身口意生起傲慢,此即是利他的殊胜修行,否则趾高气扬,自作赞叹,被高慢心所转,则伟大的利他之行不会自己去成办。

③无著:菩萨虽显示神通、宣说妙法,能调伏众生令其入道,但心远离偏袒的我执傲慢,不会执著说“彼等是我所化之众生”。

④通达:菩萨由善巧通达三乘法义,故可无知者令知,颠倒者令断,有疑者令解。

⑤能忍:即为利他,菩萨能忍寒热饥渴、邪行等苦。

⑥调顺:以自能善调身语意,故亦可调顺他人相续。如经云:“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灭,难令他寂;自未调顺,岂能调他。”

以下“远去”、“无尽”二者是诸登地圣者的修行。

⑦远去:自得地的菩萨可将众生亦安置于得地,以此等方式而作利他。从一地至佛地之间,入彼等地,乃为远行(远去),因为除开圣者诸佛,其他凡夫声缘入不了此种登地之境界,观待于他们,可称登地等为远行。具体而言,安住佛种性之初地菩萨亦能将众生置于佛种性,有成办如此利益的功德,如是得记之八地菩萨如己所成熟的无分别智慧自在,亦可令众生入于八地;得受职灌顶之十地菩萨自安住此境界,亦可令众生入于十地;得佛地时现前一切智智,亦可安置众生入此地位。

⑧无尽:以四种根据可成立菩萨修行之无尽。四者即是:以所化众生无尽故,为利众生所发之菩提心亦无有尽;以菩提心无尽故,意愿亦无有尽;以意愿无尽故,依彼所生之悲心亦无有尽;以悲心无尽故,利乐众生之方便智慧亦无有尽。由此可知,诸菩萨的修行趋入利他,故成为殊胜。

应知以上“不倒”、“不高”等八义能成就前一颂所说的十三种随顺利益。具体是如何成就的呢?即以随顺众生“不倒”成就“善说”,以“不高”成就“令归向”,以“无著”成就“令入”,以“通达”成就“令调”,以“能忍”成就“令成”,以“调顺”成就“令住、令觉、令解脱、集德”,以“远去”成就“生家、得记、受职、成如来智”,以“无尽功德”总括一切成就。

己四、菩萨修行之殊胜相

习欲大可畏,有爱动而倒,

乐灭断烦恼,大悲求佛法。

沉溺于五欲中的欲界众生身心多苦,径趣恶道,大可怖畏;执著有漏安乐的上界众生难脱动摇的变苦以及颠倒的行苦;乐于寂灭的声闻众生仅自断烦恼求自解脱,唯有大乘菩萨大悲为人,为利众生常求佛法。

若有人问:“菩萨的修行如何较凡夫声闻独觉殊胜呢?”

答:耽著欲界享乐的具欲凡夫由追求五欲之乐,当生即备受诸苦,后世更须转入恶趣痛苦之大怖畏中。(习欲大可畏)如《入行论》云:“今生及后世,诸欲生祸根,今生杀缚砍,来世成地狱。”又如《大游经》云:“贪欲过患我尽见,诤怨地狱痛苦根,可怖畏如毒树叶,如烈火亦如利刃。”

对于色界无色界有情世间想寻求安乐及成就的众生,他们的安乐如何呢?三禅天以下的安乐均是执坏苦为乐,故是颠倒之乐,而四禅天以上的舍受也只是行苦而已,由彼等终将转坏,故纯为动摇之性(有爱动而倒),如经云“诸受是苦”,故色无色界的安乐都不离痛苦的本性,但众生不知此理,妄自趋入且执彼为安乐。再看乐自寂灭的声闻缘觉,仅仅息灭了令自取苦的一切烦恼(乐灭断烦恼)。

如是应知,唯有大悲主菩萨能以智慧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且以大悲恒住世间,不舍有情。此即是菩萨修行超越凡夫声缘的殊胜之相。

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

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无著释云:“世间愚痴常求自乐而不得乐,反得极苦。菩萨不尔,常勤乐他而二利成就,更得第一涅槃乐。”

世间愚痴凡夫根本不会去考虑如何利他,一心只为自利而种田、经商、娶妻等,极其精勤劳作,对他们来说,恒时不造罪、清净无过、圆满所欲的安乐丝毫也不会有。尽管今生之中饱受寒热饥渴,但所得到的却恒时只有难言的苦受,不能成办者有再再求取之苦,已成办者又以失坏等身心感受种种苦,而且在未来多世之中,还须备受恶趣等的诸多痛苦。相比之下,菩萨具有恒时利他的精进,经过修持,暂时可得自他今生与后世的种种安乐,究竟会入于大涅槃。彼时成就自利圆满的大安乐,永时亦不失坏,同时,成就乃至众生界未尽之间恒时无尽的利他事业。

己五、宣说修行无有间断

异根于异处,异作有异行,

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

菩萨随眼等诸根于不同处,作种种不同的威仪业行时,凡是所作诸行,与事相应或者相似,皆以涅槃之法回向以利益一切众生。

通常凡夫不作精进时会远离修行,但菩萨并非如此,以愿行菩提心的发心力,即便在放逸如睡眠等的状态中,依然善根不断增长;不仅身语意直接行持布施等六度时利益众生,甚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心之愿力的招引,仍然能作利他之事;诸佛子正作种种威仪时,随其六根入种种境,即如是如是相应于所行而发起种种愿,即依此口诵之发愿文,为利有情而发愿起行,如《华严经·净行品》所说:“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以时寢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世智觉,周顾十方……”诸如此类,以相应于威仪作业的涅槃之法,缘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解脱,通过发愿回向以利他,如是不间断故,一切无记威仪皆能道用为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己六、利他时不厌众生邪行

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

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无著释云:“众生为烦恼所恼,心不自在,是故作诸恶业,菩萨智慧于彼常起大忍增长大悲,是故于彼不起恼心,亦不欲作不随顺事。”

一切有情以恒时无而执我,生起贪嗔痴诸过,故沦为不自在的凡夫,面对他们对自己的打骂、生起邪见,菩萨以无颠倒证悟诸法自性的智慧以及具足对有情的大悲,从不认为这是众生的过失。就如疯子的损害他人或跳崖自尽一样,众生也是不悦意由烦恼不自在才作如是邪行的,《入行论》云:“如人不欲病,疾病还生起,如是不欲恼,烦恼汹涌现。”正因菩萨深知此理,故对于邪行众生,不仅不生嗔恚、厌离,反而不忍众生苦,欲令其脱苦的大悲更会缘此而增上。《中观四百论》云:“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能仁观烦恼,非惑系有情。”又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戊三、显示大乘修行之殊胜而摄义

胜出与寂静,功德及利物,

次第依四义,说大有四种。

以四种随顺大可显示大乘修行之殊胜,四种大为:

①胜出大:因菩萨的修行超越三有、五趣而行趣佛地。

②寂静大:因随向无住涅槃,是一切寂静中之最胜者。

③功德大:因福慧二资粮聚极为增长。

④利物大:因常依大悲,不舍众生,恒时以四摄门摄受一切有情。

《大乘庄严经论·二利品》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