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总摄云:众多净信解,求法及说法,如是而随修,净教授随示。

如是于此宣说第五义庄严——随菩提分之本体,首先发起广大净信寻求深广诸经论之文词以及彼所宣说的内容,求法后为人传讲,对法的意义实修而修行,使修法增胜之因即是领受教授与随示,方可趣入圣地。此等五品乃是菩提分法,实是具方便及波罗 蜜多、供养、依止、四无量及菩提分诸品的总纲,是故总标于此处。

丁二、真实随菩提分品分六:一、何者能摄具方便品;二、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三、供养、依止、四无量品;四、随菩提分品;五、于彼能依功德品;六、行持彼者及地之分位即究竟地品

业伴品第十六

戊一、何者能摄具方便品分二:一、方便所摄之业;二、能摄之三种方便

己一、方便所摄之业

唐译:

譬如大地种,任持四种物,

如是三种业,建立一切善。

略释:此偈显示菩萨集起业方便。譬如大地可以任持大海、诸山、草木、众生四物,如是以身、口、意三业能聚集一切诸善——布施等波罗蜜多以及一切菩提分法。

藏译:

如是稠林及,有情以及山,

及诸河所依,一切皆大地。

如是诸智者,彼三业一切,

于布施等中,说作是善依。

譬如森林、一切士夫、诸山与诸河的所依何时何地都是大地,坚固外境的诸山、森林、江河等以及动摇有情世界的一切有情皆依大地而存在,如是智者诸菩萨的身、语、意三业也于一切时中,布施等与三十七菩提分等,总之一切善业不依三门的丝毫也无有,故一切善法的依处说是三门之业。

己二、能摄三种方便分三:一、无厌;二、断除小乘作意;三、无分别智慧

庚一、无厌

唐译:

难行业能行,应形无量劫,

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转。

略释:此偈显示菩萨救他业方便。为了救护众生,菩萨于诸多难行之业均能力行,在无量世界经历无量劫数应形化现作种种的难行事业,虽然如是为救拔众生处处久受勤苦,但菩萨身口意三业的自性终无退转。

藏译:

极难行之业,种种之体别,

以多劫究竟,具正精进者,

诸佛子等以,身语意自性,

诸业于此中,无成厌离心。

极难行之业——布施身体与受用、成办有情利益、忍受眷属的邪行等种种业的本体可分为无量,此亦,在多劫之中方能究竟须修持三大阿僧祇劫故长远披精进大铠甲的诸佛子,于此轮回之中,虽然行持身、语、意自性的种种业,但其内心不生丝毫疲厌,因为依靠种性力以及对诸善法串习之因,一切时中不但不生怯弱、疲厌,反如添薪柴之烈火,三门自然趣入于福德与智慧的善根 聚,并且无有厌足。由此宣说了拔除疲厌。

庚二、断除小乘作意

唐译:

如人怖四害,深防为自身,

菩萨畏二乘,护业亦如是。

略释:此偈显示菩萨自护业方便。如人怖畏毒物、刀杖、霹雳、怨敌四害,为了利益自身而谨慎防护,如是菩萨畏惧二乘发心,深自防护自己的三门诸业。为何如是呢?因为发小乘心断大乘种性如刀杖、令未发起的大乘善根不能发起如毒物、已发起的大乘善根复令息灭如霹雳以及是得佛果之能障如怨敌故。

藏译:

如欲自利者,自于彼遮除,

即毒和刀杖,霹雳及敌人;

如是佛子亦,遮除二劣乘;

三业之自性,是为作遮除。

如同欲求自利的诸士夫为了防护自身,不食剧毒,于利刃、雷击、敌众中不愿接触而避开一般,同样,诸佛子也于彼劣乘声闻缘觉二者之中,将自己身语意的自性作遮除,一切三门之业都不为趋入小乘之果。何以如此呢?小乘自利的作意强,故舍弃了对有情的悲心,没有圆满证悟所知真如的二种无我空性智慧,因此,小乘与无上菩提道相违故,趣入彼道乃是大乘的险地。

庚三、无分别智慧

唐译:

作者业所作,三轮不分别,

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

略释:此偈显示菩萨清净业方便。菩萨于作者、业、所作三轮由见彼不可得故,三轮不分别而得清净,由三轮清净故业得清净,以此度越业海到达彼岸,功德无有边际。

藏译:

恒常无分别,非作者非业,

及业之所作,于三相不见,

由是为持彼,清净之方便,

以无边净业,行于彼究竟。

诸菩萨以恒时证悟二种无我的智慧了知所知的真如,故对任何法均无有分别。此义如何?即对作善业的作者及其业布施等也不分别,并对精勤布施等所作之三轮不见有此等彼等之相,以自然修习三轮无缘之智慧故,若具足如是的无分别智慧,则对诸有情的痛苦与邪行以及长时等,何时也不生疲厌,证悟平等性后,对有寂的功德与过患之相以及真实执有自他之相世间人相续中有的平庸之想等,何时也不会产生,诸善根无有以执相而迷乱的染污获得清净故,此无分别智慧乃是大乘道无量方便法中的最关要之法。因此,此菩萨由真实受持修持布施等一切道法之方便——无分别智慧的缘故,三门无论行持何种善业均能成为清净,并且趣入无量功德的彼岸,即是获得正觉。令布施等无量广大以及甚深法能清净的,即是无分别智慧波罗蜜多,故(唯有)以彼所摄的布施等,方能得到出世波罗蜜多之名。不必说世间,即便声闻缘觉也无有如是的智慧。若以窍诀归摄此方便品的内容,则如遍知龙钦巴所云:“一切善根若依三殊胜摄持,则能成为大乘之道。”即可归摄于此句之中。若具足“加行殊胜之发心、正行殊胜之无缘、后行殊胜之回向”此三法,则能于大乘道不生疲厌、断除小乘作意且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此三的内容均已含摄,菩萨布施等三门一切善道若以此要诀摄持,便可成为大乘之道。

《大乘庄严经论·业伴品第十六》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