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别说分二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成宗品第二 [1]
丁二、别说分二:一、宣说破斥邪见之诸种理论;二、教诫应断除对大乘的邪见
有些声闻说:“声闻乘的三藏是佛所说的经典,但大乘经并非佛说,因佛涅槃后,有魔欲对清净正法作损害,遂加持外道论师及诸寻思者而伪造。
“再者,其实只是在同一声闻乘中,钝根者为求自利而修行,成就声闻果位;中根者经百劫修行,成就独觉果位;上根者能堪忍轮回的痛苦,于三大阿僧祇劫中串习修持,成就佛果,因此除声闻乘外也不会有单独的大乘法存在。
“况且,佛自己也说:是否是佛经,须要作黑法与清净正法的辨别。凡是编入经藏、见于律藏、与论藏之法性不相违的都是佛经,反之则为黑法,即属于邪魔外道的法。声闻乘宣说有蕴界--等,以这条根据作观察,便会发现:而大乘则说蕴、界、生处所摄的诸法无有自性,故与经藏不符;在声闻乘的律藏中,若说无佛法僧,则已造堕罪,但在大乘论中,却宣说无佛无法无僧,这种说法在律藏中未曾见过;在声闻论中讲,以十二缘起流转的方式转生于轮回,若能逆转可得涅槃,而大乘却说一切法无生无灭;又声闻论中讲,见道、修道的所断是实有的,断除彼等后便得涅槃,而大乘却说所断、能断均无自性,并且宣说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的涅槃等……诸如此类,都与论藏的法性相违,故说大乘经不是佛经。”
答:大乘法实为佛所宣说,由以下颂词中的八种理论可以成立。颂云:
不记亦同行,不行亦成就,
体非体能治,文异八因成。
为破斥邪见成立大乘为佛所说,共立八种因,即①未授记;②同行;③非行境;④成就;⑤体;⑥非体;⑦能治;⑧文异。
①未授记。假如大乘经不是佛经,且对圣法有害,则佛此前应说:未来之世,将有此等之事发生,佛应授记,但事实上佛未授记。
②同行。佛在世时,大小乘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因此如果说大乘经为佛涅槃后所说,则实属不定。
③非行境。大乘所说地、度、空性等法甚深、广大,绝非寻思者与外道的境界,故彼等没有能力造这样的经典。
④成就。相反,倘若造大乘经者是自己在地、度等方面圆满证悟的其他佛,则以此适可成立是佛的经典。当年释迦佛为声闻众说法时,凡是佛所宣说,大众都共同承许无有诤论,佛即是宣说三乘的作者,原因在于:佛已彻知三种种性之道,是一切智智的导师。
⑤、⑥体与非体。因此所谓体与非体即是:倘若除声闻乘外,单独有大乘,则由此亦可成立声闻乘有,即不依如来之道、仅自力寻求寂静涅槃的声闻乘也可成立为有;相反,倘若除声闻乘外无有大乘,则应成声闻乘同样无有,因为对一乘不可能安立有大小二种故。倘若单独没有成办一切智智佛果的修行道,则随此应成:无法成立佛果。倘若无佛,则以佛宣说声闻乘也就无从安立;或者应当诸声闻亦成佛陀,实际上这不可能。如此与大乘平等,声闻乘自己也应成无有了。
倘若有大乘,则佛出世时,对所化的大乘种性应当会有宣说,因为佛是具一切智智以及摄受三乘种性之大悲的补特伽罗,故佛说大乘应属合理,须成立有大乘。如是既有大乘,并且除此地、度、空性等无误所宣说的法外,再不见有其他大乘法,故此决定是佛所说的大乘经,而非寻思者所造。
⑦能治。大乘法即是二障的无上对治,倘若无有大乘法,单凭声闻乘之法——仅证人我空的智慧,再如何串习也无法断除一切所知障,如是成办一切智智佛果之道也应成无有了。
⑧文异。实际上,所谓的无佛、无道、无果、无生灭等,并非如文句表面所说的那样,连世俗中也要遮破,在文句意义之外实有其他密意,因此与法性并无相违之处。
举例来说,大乘法说蕴界处无有,就有它的密意所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曾这样透彻开示过:“有事宗辨曰:‘诸法应实有,因佛说蕴界处等有,亦说蕴相即刹那性等之故。’答曰:彼等乃佛为现相而如是宣说,其所为者,是引导不能证空性之世间人,为彼等逐渐入真道,故佛如是宣说无常为诸法之实相,如云:‘胜者即说我我所,余有所为如此说,如是蕴界处等法,亦有所为而说也。’于真实义中,蕴等非成立刹那性,因为彼不成一体多体,亦是无生无灭,彼者怎能成刹那性,即无成立也。”
诸佛三因缘,现见亦护法,
如来智无碍,舍者不应尔。
若难:仅以佛未授记,不能决定大乘为不颠倒。
答:诸佛对一切所知无任何障碍,故具现量见诸法的智慧,且有为利有情护持佛法的大悲,同时以佛智慧能无碍悟入一切三世,以此三种因缘,不可能佛虽见有损害正法的邪法产生,却不授记而舍置。
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
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
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
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
以四种因缘即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所以并非以声闻乘作为大乘之体。又以发心、教授、方便、住持、时节等五种不同,故知声闻乘与大乘相违。
再者,如果认为仅仅长时串习声闻乘的修力可得佛果,亦实不合理。因为:①大乘道修持自他二利,声闻乘的修行在利他方面不具足(非全);②声闻乘因怖畏轮回发起厌离,仅为自己远离烦恼寻求寂灭,故与修持利他相违(非不违);③成就无上菩提的方便即是证悟二无我空性的智慧以及誓愿拯救群生于苦海的大悲,此二者为根本,但声闻乘无有如是的方便,亦无如是方便的教授(非行非教授)。综上所述,可知声闻乘不是大乘,与大乘相违故。如何相违呢?因为声闻乘只有自求解脱的发心,而与发心相应之道也仅仅是为自求解脱者教授的,且仅依此道精进加行(方便),不入广大二资粮故而下劣(住持),又彼得无学道究竟果的时间亦只经短暂三生等(时节),如是发心等五事均比大乘下劣,故于一切时中仅属大乘范畴外的劣乘,如何能成立是大乘呢?
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
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大乘本来入于自己的大乘经藏,又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且广大甚深菩萨法空之义,与大乘自己的论藏所说的法性也不相违,所以大乘与三相并不相违。
你们所说大乘有不入经藏等三种过失,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因为:仅以某方面与声闻的经藏等有所不同,并不能断定大乘非佛所说,即便在你们声闻部中也同样有互不相同之处,所以,认为大乘经与你们的经藏不同,完全只是你们自己分别心的过失,大乘法并没有过失,是由你自己不了达经藏的甚深密意,故才执著是相违的。其实,佛经前后的意义并没有相违之处。大乘名言中也承许仅仅遍计所执有的三宝与蕴、界、处等法,而你们却说这些何时都是谛实、无欺的,因此你们证悟不了彼等诸法于胜义中无自性的深义。所以,即便佛陀依世俗名言亦宣说生灭以及轮涅所断能断等,彼时没有宣说诸法无自性空,然佛亦未说过非为无自性空性。《声闻经》云:“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显见“五蕴犹如幻化等”在声闻乘的经典中也宣说过。因此,较小乘殊胜广大的大乘法,从自己的角度本有殊胜宣说三学的经律论三藏,因此入自大乘经藏;同时,大乘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又无颠倒宣说了甚深广大义,故与大乘论藏宣说的法性也不相违。
有依及不定,缘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宁解大乘义?
由于寻思者(忖度人)的智慧有依、不定、缘俗、不普、退屈,以此五因,寻思者如何能解大乘的深广法义?
难:如前若说大乘非寻思(忖度)者之境界,此亦不定,因寻思者通过伺察什么都可臆造。
答:所谓的寻思即是仅仅缘分别心的境界寻思、观察,对超越此境界的甚深法则无法趋入,故称为寻思者。彼寻思者要么依他人所说、要么依自己所见等来作伺察(有依),如是对一切诸法并未真正了知(不定),仅于自己分别心所能测度的极有限范围内寻思而已,因此不能周遍一切尽所有法,无法了知如所有法——甚深空性义(不普),倘若仅以观现世量相续的根识所能了知的部分,即仅凭这种缘世俗境界的了达,欲衡量甚深广大的实际义,则以其有限之智力,无法彻底衡量,结果只能由此退屈而已。
由此可知:宣说甚深难测、广大无边的大乘法义,并非寻思的境界所能作到,佛宣说此等妙义,实因具有一切智智,不须所依,乃至终不退屈,它超越了上述寻思的诸种体相,是为不可思议。是故,寻思者与外道的宗派中,决不可能出现如是的正法。可以说,在彼等论中,大乘论所宣说的地、度、空性等义,过去未见,现在未见,未来也不可能见到。
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
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
声闻乘中既无有宣说成就佛果的方便,那么大乘是如何宣说的呢?大乘宣说尽所有之地、度等广大法,如所有之甚深空性,故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即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1] 藏译为:“成立大乘是佛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