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喜集 及 见义 ,乐求求四种,
24 25
平等 无分别 , 现持 当缘 故。
26 27 28 29
(24)喜集作意:施、戒、忍三者为福资粮,定、慧二者为慧资粮,于何者精进即包括在彼者所对应的资粮中,如是随念积累资粮而欢喜,即是喜集作意。
(25)见义作意:布施等波罗蜜多是菩提分的真实义,无分别智慧至最究竟,即是大菩提。布施等波罗蜜多是成就大菩提之因,故圆满彼者可得大菩提,如是见彼等具有大义。
(26)求平等作意(瑜伽作意):即为圆满诸波罗蜜多而修持寂止、胜观双运。
(27)求无分别作意:无分别智慧是圆满诸波罗蜜多之方便,故具足此无分别智慧,即是求无分别作意。或者在加行时,愿趋入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以如是誓愿会得成办,故为求无分别作意。
以上从喜集作意(二资作意)至求无分别作意,可与菩提分品依次对应。
(28)求现持作意:欲对波罗蜜多之能诠句及所诠义二者不忘失而忆持,是求现持作意。彼由陀罗尼之力出生。
(29)求当缘作意:无论转生何处,皆愿值遇能满波罗蜜多之缘——善知识等,如是发愿即是求当缘作意。此是指发愿。
七 非有取见 ,四种 希有想 ,
30 31
翻此 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32
(30)见非有取作意:即以三等持、四法印断除七种颠倒。七种颠倒或邪执是:①遍计法本无,反执为实有;②轮回过患周遍,反执为常等功德;③涅槃本具功德,凡夫反以畏惧断我而观彼不具功德如同险地。此三种邪执的对治依次是空、无愿、无相三种等持。④执有为法为恒常,⑤执有漏法为安乐,⑥缘一切法产生我执,⑦缘涅槃产生非寂静执,此四种邪见的对治依次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由上述七种对治能断七种邪执。如是以上述作意均能令波罗蜜多界得以增长。
有关净信作意至希望作意之间的六种作意的广说分别见于明信品、述求品、弘法品、随修品、教授及随示品,可作分别对照;其次,方便作意与业伴品对照;施等六波罗蜜多获得力与度摄品之六度对照;成熟有情与度摄品之四摄对照;供养、依止、怜愍三种作意在供依无量品 [1] 中宣说;从有羞作意至见非有取作意之间在菩提分品中次第宣说。
又宣说希有想与非希有想,有两种作意,彼二又各分四,此等作意亦能使六波罗蜜多界得以增长。同理应知一切作意均能使十波罗蜜多界得以增长。因为最后以“以此诸作意”等一颂宣说,故未在每一作意后一一宣说。
(31)希有想作意:何为四种希有想作意?如《功德品》中“舍身及胜位”等所说那样 [2] ,对诸波罗蜜多以难断能断之心而趣入,是极希有,因为为能行持布施宁可舍身,如是为护戒愿舍自身及亲友等诸圆满,如是乃至无分别智慧之间;②长久希有想者,即行持广大波罗蜜多乃至三大阿僧祇劫中恒时趣入,亦极希有;③虽行六度然对今生之自利无少希求,亦极希有;④于来世之异熟果无有所求,亦极希有。或者可依《功德品》中“生在如来家” [3] 等宣说四希有想作意。
(32)非希有想作意:何为四种非希有想作意?①如由稻种出生稻芽是因果缘起之法性,故非希有。同理,以行持无量波罗蜜多之因获得具无量菩提功德之果也非希有。②对待自他不能平等者若能利人如己,则属希有,然对由久修我执对治而断我执证悟自他平等者来说,如待自己一样利益有情则非希有。③较普通众生尊胜的梵天、帝释等得菩萨之饶益而报恩,对菩萨恭敬、供养,菩萨以须断贪执尚且弃之如唾液而不予纳受,何况对普通众生又怎会生起希求报恩的想法呢?以菩萨饶益有情完全出自慈悲,故不求报恩并非希有。④以
菩萨定可获得出世之三身及无漏安乐故,不求异熟果也非希有。
离堕众生边 , 大义 及 转施 ,
33 34 35
究竟 与 无间 ,如是复五种。
36 37
(33)离边作意: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心住平等,安置众生于六度中,为离边作意。于“无偏” [4] 等一颂宣说。
(34)大义作意:见行持六度唯一获得安乐,不会产生少许损害,故彼菩萨对一切众生均作广大饶益,此即是大义作意。在《功德品》中以“令器” [5] 等及如父母、亲友等饶益七喻 [6] 而宣说。
(35)转施作意:安置众生于六度后,若众生具足六度的功德,菩萨便圆满了自己的所愿,菩萨思维是此等众生利益了我,唯以他人具足功德作为对自己的回报,此外别无他求,思维有情具足波罗蜜多的功德该有多好,如是而作成熟。若众生得以成熟,则以众生圆满了菩萨的所愿,此即是转施作意。
把众生安置于波罗蜜多中,如果众生具有波罗蜜多功德,则是对菩萨的报恩,此外任何回报也无法报答,因菩萨没有希求其他报恩之愿。此义对应的颂词是“不着及不犯,知作亦善行,如是修六度,是报菩萨恩。”
(36)究竟作意:所谓究竟作意或希求作意,希求何者呢?希求一切众生得三处究竟,即菩萨地究竟,如来地究竟,利益众生究竟。其中,第一,愿众生于一地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乃至于十地圆满智慧波罗蜜多,如是愿众生菩萨十地皆得究竟;第二,愿众生超越十地后得究竟如来果位;第三,愿众生于菩萨位及成佛时,利益一切众生。此义于“六增及六减,成生与进地,大觉是五处,希望有五种”一颂中宣说。
(37)无间作意:对波罗蜜多并非有时行持、有时则不行持,而是如河流般不间断行持,此即是无间作意。其为不空耗教授与随示之义而作修持。以“断怖与发心,除疑亦起行,四事化众生,必定不空果”一颂宣说。
方便恒 随摄 ,心住不颠倒,
38
于退则 不喜 ,进则 欢喜 生。
39 40
(38)随摄作意:如佛所开示修持清净诸波罗蜜多,初发心后,从闻思开始乃至成佛之间,始终不舍弃行持诸波罗蜜而精勤努力,是随摄作意。此义于“离求离后有,遍起诸功德,修禅舍无色,智令方便行。”一颂中宣说。
颂中“心住不颠倒”一句是指虽行布施然不求轮回受用之果,亦即对轮回所摄的观现世量境界无有欲住之想。此句在藏文注疏中未作解释也未对照,我想应当如是对照,然须仔细斟酌。
(39)不喜作意:若见退失诸波罗蜜多者,菩萨对彼心不生喜,名为不喜作意。
(40)欢喜作意:若见众生增进布施等行,菩萨对彼心生欢喜,名为欢喜作意。
以上二种在“着财与毁禁,慢下将堕善,啖味亦分别,是退翻为进”一颂中宣说。
相似 不欲修 ,真实 欲修习 ,
41 42
不随 及 欲得 ,欲得有二种。
43 44
(41)不欲修作意:对六波罗蜜多之影相或相似波罗蜜多,心不乐意,名不欲修作意。
(42)欲修作意:对真实波罗蜜多乐意修持,为欲修作意。
以上二种在“假许及诈相,诳喜亦伪勤,身静口善说,是似翻即真”一颂中宣说。
(43)不随作意:如果自他相续中现起悭吝等波罗蜜多之违品,则以具足智慧的对治力作调伏,不愿领受违品,名为不随作意。此义在“与彼六度行,除彼六蔽障,菩萨化众生,地地皆如是”一颂中宣说。
(44)欲得作意:诸佛授记:“善男子,汝于某时当圆满诸波罗蜜而得无上菩提。”对如是授记欢喜欲得,名为欲得作意。或以八地时得授记故,愿获得八地。如何授记呢?于“授记有二种” [7] 等三颂中宣说。愿得住于决定地者,名为欲得作意。此有欲求财富决定及欲求受生决定两种。其中第一,即于一地获得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具有一刹那能见百佛、能动百佛世界等千二百功德,如是于地地增上乃至智慧波罗蜜多圆满之十地时,非语言、思维的境界,获得量等刹尘数的不可思议自在力以及通达五明之自在。第二欲求受生决定者,即是愿得十地一生补处大士之位的欲求。此义于“财成及生胜,不退与修习,定业无功用,六事决定成”一颂中宣说。
定作 未来行,常 观他 行满,
45 46
信解自第一,知体无上故 。
47
(45)定作作意:“定作未来行”宣说的是于未来世定作作意。发菩提心后,见到若欲证得无上菩提,则未来一切生世中必须行持其因——诸波罗蜜多,今生既已趣入六波罗蜜多之意乐或作意且已行持六波罗蜜多之行,则以等流果必于后世亦能趣入波罗蜜多,如是思维而趣入波罗蜜多。
(46)观他作意:同颂“常观他行满”,即作是念:我亦常行诸波罗蜜多故,与诸菩萨身语意三门平等,是名观他作意。
(47)我胜作意:“信解自第一,知体无上故”所说的是我胜作意,即作是念:我今已行殊胜道——六波罗蜜多而得菩萨地与佛地之果、已趣入殊胜之道果法故,胜过声缘及诸有情,以决定信受故。
以此诸作意,修习于诸度,
菩萨一切时,善根得圆满。
如是缘十波罗蜜多或彼等所摄之法,由此因生起此等善法作意,恒常于菩萨相续中能广证十波罗蜜多界。
后三作意应与宣说决定、恒常、殊胜之三颂对照(即《功德品》中“供养及学戒,修悲亦勤善,离喧深乐法,六事必应作”、“厌尘及自省,耐苦修善法,不味不分别,六行必常起”、“法施及圣戒,无生起大乘,定悲如实智,六行此为胜”三颂)
以下未宣说作意,因为功德品之法、真谛、种性、乘之安立四法已摄于求法等之中。再下赞叹菩萨行住品中,从相貌到地之间仅是道之分位,宣说诸果法的颂词是菩提之功德,故对此等不用单独对照作意,均可摄于上述之中。
从知因作意到欢喜作意直至我胜作意,其中个别不作细分,共计有五十一种,此等一切作意均能长养波罗蜜多界。可以发现此处所说的内容就象全论前后诸品的纲要,具体为:知因等七种作意归纳了皈依至菩提之间十品的内容,其中,知因作意即种性;念依作意即道之所依,发心为内依,接受发心之境或外在三宝也包含在内,如是而宣说;菩提则归纳了真如与菩提之义;其余四者间接归纳了自在力、成熟以及修行,因此,虽未与品之次第对应,然其内容都已含摄,十分明显。自明信品以下与净信等次第也相同,如前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