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丁一、前行 (明信品等五品)分三:一、因为明信;二、实修为求法、说法、修法;三、令彼等增上者为教授品

第十一品 明信品

表一:

信   相

障 碍

功 德

1

已生信

多忘

不悔

2

未生信

懈怠

3

正受信

内信、能取信

行迷

大乐

4

似受信

外信、所取信

行迷

大喜

5

他力信

粗信

恶友

不坏

6

自力信

细信

善羸

坚固

7

有迷信

恶信

8

不迷信

好信

邪忆

进位

9

现前信

近信

放逸

进位

10

不现前信

远信

11

听法信

闻信

少闻

进位

12

求义信

思信

闻喜

进位

13

观察信

修信、见信

思喜、定慢

进位

表二:

信   种

障碍

功 德

1

可夺信

下品信

不习

进位

2

有间杂信

中品信

不习

进位

3

无间杂信

上品信

得法

4

少信

小乘信

不厌

自利

5

多信

大乘信

有厌

二利

6

有覆信

7

无覆信

有覆

速诸通(得利根)

8

相应信

熟修信

无应

速诸通(得利根)

9

不相应信

不熟修信

10

有聚信

无聚

速诸通(得利根)

11

无聚信

12

极入信

速诸通(得遍知)

13

远行信

速诸通(得遍知)

戊一、因为明信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大乘之净信

己一、总说分三:一、信之二十六种分类;二、信之十六种障碍;三、信之十一种功德

入正道之始,首要发起净信。经云:“一切善法根,能仁说净信。”如是在一切善法的开端,若发起净信,则万善能满;反之净信不生,则入善无门,因此首须发起净信。《宝灯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断疑渡四瀑流,信为显示安乐城,信净无垢心明然,信离我慢敬心本,信为宝财殊胜足,信如手臂积善根。”又云:“信能超越诸魔道,指示殊胜解脱道,功德田中无坏种,净信能生菩提树。”等等。

庚一、信之二十六种分类

总的来说,对因果、四谛、三宝诸义如实胜解的信心所,名为信。如同过去、现在、未来以及远近等一切色法总称为色蕴一样,如是净信依境、时、想等亦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以信相而分有十三种差别:

已生 未生 正受 似受

1       2        3      4

他力 自力 有迷 不迷

5       6        7      8

现前 不现前 听法 求义

9      10       11     12

观察 等十三,分别于信相。

13

⑴已生信:即过去、现在已生之信;

⑵未生信:即未来方生之信;

⑶正受信:即心所法——信之自体,又名内信;

⑷似受信:即缘已生之信,对彼产生爱执与欢喜,以缘他法而生信故,又名外信;

⑸他力信:即依善知识的教言而行持,对此生起之净信,又名粗信;

⑹自力信:即以自己俱生之净信种子及由种性力而生起之净信,又名细信;

⑺有迷信:即对外道所说不可思议我等法实有生起之信,又名恶信;

⑻不迷信:即对佛教所说无常、苦、空、无我等义生起之信,又名好信;

⑼现前信:即由能生净信之诸缘聚合而现前生起的净信,又名近信;

⑽不现前信:即由能生净信之诸缘尚未聚合故未能现前生起的净信,以彼信某时缘聚方生故,仅从此角度,观待前者立名为远信;

⑾听法信:即恭敬听受正法所生之净信,又名闻信;

⑿求义信:即对所闻法义以理证观察所生之净信,又名思信;

⒀观察信(见信):即以修证力通达法义所生之净信,又名修信。

以信种而分亦有十三种差别:

可夺 无间 ,有 亦有

14   15   16       17     18

有覆 无覆 相应 不相应

19     20      21      22

有聚 无聚 极入 远入

23      24     25     26

复此十三义,分别于信种。

(14)可夺信:即虽然生起然为邪魔外道所转而入他道之信,又名下品信;

(15)有间杂信:即虽已生起然有时亦生不恭敬心之信,又名中品信;

(16)无间杂信:即恒时生起终不为违品所间断、错乱之信,又名上品信;

(17)多信:即对二利任运、无住涅槃之道的大乘法所生之净信,又名大乘信;

(18)少信:即对自求寂灭的声缘法所生之净信,又名小乘信;

(19)有覆信:即从胜解行道煖位开始,于一切道中希求获得上品道位的殊胜功德,然尚有贪等烦恼障碍之信;

(20)无覆信:即无彼等障碍之信;

(21)相应信:即具足恭敬精进以及不间断精进之信,又名熟修信;

(22)不相应信:即不具如是精进之信,又名不熟修信;

(23)有聚信:即于初地证悟法界之因,于胜解行地以一大阿僧祇劫积累二资之净信,又名积资信;

(24)无聚信:即不具如是资粮之净信,又名不积资信;

一般来说,是以是否具有积累资粮而分别大乘净信之广不广大、坚不坚固的。

(25)极入信(入坚固信):即一至七地菩萨所具之净信,以彼等净信无有减退、失坏,故名极入信;

(26)远行信:即八至十地三清净地菩萨所具之净信,以具足无有分别念之任运净信、远离有相分别念及勤作之地故,名为远行信。

庚二、信之十六种障碍

多忘 懈怠 行迷 恶友

1       2        3      4

善羸 邪忆 放逸 少闻

5       6        7      8

闻喜 思喜 因定增上慢

9      10          10

应知此等过,障碍于信相。

不厌 不习 有厌 有覆

11     12      13      14

无应 无聚 ,应知障信种。

15      16

⑴多忘:对正法不作能生净信的作业,多有遗忘,则对已生信当作障碍。因为虽然在过去、现在,已数次生起净信,但若不经常护持彼之相续作修习,则已生之信会逐渐消失。

⑵懈怠:对未生信之生起作障碍,因为欲生信心,若无精进而懈怠,则终不能生起净信。

⑶行迷:即对瑜伽行之迷乱,即缘过去已生之净信贪执为所取实法,以及缘现在之净信贪执为实有能取,此二者对不贪执二取的如理作意等持瑜伽作障碍,是能取信之障与所取信之障。

⑷恶友:障碍他力信,因为过去依善友所得之净信,后因恶友传讲非法而失坏,被恶友摄持,不能生起由善友教诲所生的净信。

⑸善羸:障碍自力信,因为自己虽有种性及净信种子,但未积累广大善根,故对大乘法等自己不能生起净信。

⑹邪忆:以执常乐我净等颠倒之非理作意,障碍不迷信,因为不能如实证悟无常等法义故。

⑺放逸:障碍现前信,因为现前信由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缘产生,彼等四缘名不放逸,而贪、嗔、痴、散乱为放逸,是故彼等对此信作障碍。

⑻少闻:仅仅听闻不了义经典,对宣说空性等了义经典少闻者,障碍听法信,因为未听受之法不能了达其义,对彼不能生起净信,若未闻受了义经典,则会对空性等深法产生恐惧而不起净信。

⑼闻喜:不作思惟、修习,仅以听闻便自满足;又不作广大闻思,仅闻少许便满足,此二者均对求义信作障碍。因为彼不生以思慧所引发的净信;或虽能发生少许净信,然不能生圆满、广大、究竟的净信。对所闻法义不作思维或仅作少许思维而不作广大思维者,如前亦对求义信作障碍。因为总之以少许闻思即知足者,是不能生起思维之净信的,即使稍许生起一些,倘以少为足,亦是究竟圆满之障碍。

⑽思喜、定慢:即仅满足于寂止,不发起胜观,仅以能息外散之分别念为足而起之慢,此定慢障碍观察信(或见信、修信)。因为若无胜观,仅依寂止不能证悟真谛;不仅如此,仅以思维为满足而不趣入修习,亦会障碍见信。所谓见信,梵语为“支夏”,义为明见,以内心入定修持,则能证见真实法义故。

⑾不习:即未反复于自相续中修持彼净信,其障碍可夺信与有间信二者。因为若于自相续中不反复修习净信,则虽生少许净信,然可能被他缘侵夺,令信与不信间杂而生。与不习相违之极习净信,以他缘难以侵夺,以及在随后的修行过程中亦难生起不信。是故,对彼二者障碍的即是未能串习自相续之净信。

⑿不厌:对轮回不厌离障碍小乘信(小信),因为若对轮回不厌离反生贪爱,则不会寻求寂灭之安乐。

⒀有厌:即对轮回一概厌离,障碍大乘信(多信),因若对轮回厌舍则与声缘只求自己寂灭相同故。

⒁有覆:即上述有覆信所说之有覆障,彼障碍无覆信。

⒂无应:即不精进,障碍相应信。

⒃无聚:障碍有聚信(集资信)。

如是已说十六种障碍。迷信、不现前信、有覆信、不相应信、无聚信,此五信自身已被违品所牵制,故不必宣说其他障碍;无间、极入、远行三信已远离应对治的障碍,故已无障碍;正受、似受二信以及可夺信、有间信二者分别只说一种障碍,除去以上十种,共计障碍有十六种。求义信障若分以闻法满足与闻少法满足,观察信障若分以思维满足与以寂止生慢,则障碍可分十八种,然依所障法之角度分十六种极为恰当。此十六障不仅能障上述各自所对应之信,并且一一皆能障碍一切净信,故应当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