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庚四、所传圣法之自性分二:一、总说所传圣法之体相;二、别说密意、意趣

辛一、总说所传圣法之体相

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

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

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

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所谓的圣法是怎样的呢?即具足三善、二妙、四功德者乃是善逝之圣法。其具体所指是什么?以听闻圣法是产生清净信解的因,故为初善;以思维圣法能得定解,是产生欢喜的因,故为中善;以修习圣法是产生智慧的因,故为后善,如是圣法于初中后三时唯一善妙。所谓二妙,即具足无颠倒真实宣说所知法——世俗谛与胜义谛,称为义妙;随顺世间共许的语言,以字、句圆满宣说,故容易了知、忆持,称为文巧。具足四功德的梵行圣道是以教法来宣讲。应知此处“梵”是指涅槃,如经云:“成就梵,成就清凉,成就涅槃。”把获得涅槃的圣道称为梵行,此圣道具有四种功德:①圣道唯有内道行持,与外道等他宗不共,故为纯一;②圣道能断三界一切烦恼,故为圆满,因为世间道虽能趣至有顶,但仍会退堕,故能断一切三界烦恼之道唯一只是圆满圣道;③圣道如虚空、水晶,自性清净无漏,故为清净;④以圣道断除暂时垢染,不复退转,能使自心成为无漏自性,故为鲜白。承许具足四种梵行的功德。

诸佛随顺所化众生的根机意乐而宣说佛法,故有许多内容是以密意与意趣的方式宣说的,若对彼等密意不能如理了知,则会导致仅持表面的句义、不了知真实了义,也不知具密意的不了义法以及依文字表面颠倒会义,故分明辨别是极为重要的。

辛二、别说密意、意趣分三:一、宣说四种密意;二、宣说四种意趣;三、宣说八种对治密意及其功德

壬一、宣说四种密意

所谓令入节,相节对治节,

及以秘密节,是名为四节。

声闻及自性,断过亦语深,

次第依四义,说节有四种。

(所谓四种密意,即)令补特伽罗趣入之密意、法的体相之密意、为调伏所化相续中罪过之对治密意、文句实际表达的隐义须把世间的共称转变为他义而宣说的转变密意。以下依次宣说彼等之义。

①为了使不能趣入法无我的诸声闻进入解脱道,以此密意宣说人我无有、蕴等诸法存在,实际是依遍计所执人我无有、名言中依他缘起法成立为密意而如此宣说的。

②宣说无自性、无生,并不是说名言中成立的诸法根本不成立,以及连生灭的显现也不成立,其密意实际是以胜义的体相或体性而说的。比如说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自性时,遍计所执根本没有法相,故称无相;依他起之心与心所产生的境、义、身一切生灭显现,虽有生灭之相然唯以因缘缘起力如是显现,其本质体性无有生灭,故称为无生体性;圆成实者自性涅槃、寂静、空性、胜义无自性。

③对治密意,如同前者,为调伏补特伽罗相续的过失,故佛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等八种。下文将会一一说到。

④转变密意者,指非依文字表面之义,语言深奥。如云:“不坚坚固解,善住于颠倒,为烦恼所恼,速得大菩提。”等。此颂如果依文取义,似乎说的是不得菩提之因,但实际上梵文“沙”一词有散乱、精华二义,其前加否定词“短阿”变为“阿沙”,即是无有散乱的殊胜心学或定学,对此了知为精华或坚固。常、乐、我、净四种分别念是对有事的颠倒妄想,彼等再颠倒即是善住于通达无常、痛苦、无我、不净的殊胜智慧学处之中。(第三句是)为利益有情被长久苦行的苦恼所恼则能获得殊胜菩提之义。大疏中将前三句与胜解行地、见道、修道分别对照,实际与定学、智慧、精进三者对照更适合。如是有此四种密意。

壬二、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及别欲,

依此四种意,诸佛说应知。

略释:应知诸佛说法依于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别欲意趣。如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实际意在“一切佛法身平等”,即是平等意趣。如说“一切法无生”,实际意在胜义的体相如是,即是别义意趣。如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实际意在他时往生,即是别时意趣。比如同是布施,对此人布施赞叹,对彼人布施呵斥,其用意是观待不行善者为殊胜,观待持戒等,布施为下劣,即是别欲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①平等意趣:如佛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其实所想的是“一切诸佛的法身平等”。

②别义意趣:以胜义别义为密意而说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③别时意趣:对一点善根也不能造下的懈怠者说:“若人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刹土,仅仅发愿定得往生。”其实所想的是他世或某时往生。

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别欲意趣):观待能广行布施者赞叹布施,观待以少许布施即满足者呵斥布施等或者宣说不希有,观待仅以布施便执为特殊殊胜者宣说布施较持戒下劣、赞叹持戒为殊胜。

如是应知有此四种意趣,以意趣而宣说的彼等在在处处均有出现。在《摄大乘论》中有种种宣说。

壬三、宣说八种对治密意及其功德

轻佛 轻法 懈怠 少知足

1       2       3       4

贪行 慢行 悔行 不定 等。

5       6       7      8

如是八种障,大乘说对治,

如是诸障断,是人入正法。

略释:为断除轻佛、轻法、懈怠、少知足、贪行、慢行、悔行、不定等八种障碍,在大乘经中宣说彼等的对治,具体即是①为对治轻佛障,经云“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②为对治轻法障,经云“于无量恒河沙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③为对治懈怠障,经云“若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④为对治少知足障,经中有时赞布施行,有时呵布施行;⑤为对治贪行障,经说诸佛国土极妙乐事;⑥为对治慢行障,经说或有佛土最胜成就;⑦为对治悔行障,经云或有众生于佛菩萨起不饶益事得生善道;⑧为对治不定障,经中诸佛授记声闻当得作佛及说一乘。如是受持大乘之人当断一切善行之中断过失——八种障碍,是人恒时入于正法。

所谓为对治八种障碍而说胜乘法门,即是:

①(为对治轻佛障):“人寿百岁时出世的释迦牟尼佛,法体较小,寿仅八十,不清净的器世间中所化众生也具有五浊 [1] ,而圆满劫时出世的毗婆尸佛等,彼等如来较我本师殊胜。”为对治此轻佛障碍,故说“彼时毗婆尸佛即我身是”,其意趣是“诸佛法身平等故无贤劣”,而诸所化众生则认为“毗婆尸佛即我本师,无有差别”。

②(为对治轻法障):诸婆罗门认为:独许婆罗门族、王族等高贵种性,此外猎人等不能入,而佛的教法连猎人等低贱种性也能行持,故极易入。由此而轻视正法。为对治此轻法障,故说:于如恒河沙数佛前恭敬承事乃得入于证悟大乘佛法的眷属行列,若未如是积资,则难证悟。由此能断正法易得的轻法之心。

③(为对治懈怠障):对少许善根也不能造的懈怠者说:若人愿生西方,则得生彼佛刹土;若仅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号,能得无上菩提等;若持诵某咒能灭五无间罪等……如是懈怠者也能以发愿、持名、诵咒积累善根,以此因缘未来某时当如所说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及成正等觉等,仅依此因会越来越精进,能断除散乱。

④(为对治少知足障):为对治以少许善根便满足者,如对仅以布施而满足者赞叹持戒的功德,又以“布施劣于持戒”而诈现呵斥,赞叹无漏善根超胜世间有漏善根。

⑤(为对治慢行障):某些众生以自己的身体、财富心生高慢,为对治其慢心,赞叹佛菩萨的妙身及广大财富,彼听闻后心想:世间的身财无论多好也不算希有。

⑥(为对治贪行障):为对治对世间低级财富、五种妙欲的贪执,赞叹清净佛刹的无量财富、安乐,令彼对自性痛苦之轮回的一切妙欲如见呕吐物般心生厌离。

⑦(为对治悔行障):有人以无知曾伤害佛菩萨,其后心生后悔而忧恼,成了如实趋入善业的障碍,为对治此障故说“虽曾伤害佛菩萨亦可往生善趣”,如是能令彼消除忧悔。彼想:对佛菩萨伤害尚且得生善趣,若作利益则其功德更不必说。如是起信,逐渐增长善根。本来伤害佛菩萨必感苦报,然以佛菩萨的愿力当来可得生善道,故如是而说对治密意。

⑧(为对治不定障):菩萨不定种性者往昔行菩萨道,后声闻等善知识令彼入声闻乘,若舍菩萨行便会由大乘退转,为对治此障,故说声闻乘也最终证佛果,如是宣说一乘能使欲入声闻涅槃者也转入大乘。

如是轻佛轻法等八者是众生的障碍,为对治诸障而宣说大乘的殊胜。以大乘所说的上述八种对治能断一切补特伽罗的障碍或趣入大乘的一切过患。若人能背诵上述宣说八障之对治的两首偈颂,且能分别解释其义,则能得十种功德。是哪十种功德呢?(颂曰:)

若文及若义,二偈勤受持,

功德数有十,是名胜慧者。

善种得圆满 死时欢喜胜

1               2

受生随所欲 念生智亦成

3               4

生生恒值佛 闻法 得信慧

5           6      7      8

远离于二障 速成无上道

9               10

略释:若能由文及义精勤受持以上二偈而不忘行持,则当成就十种功德,是人名为殊胜具慧有情。何为十种功德?即于纯一大乘种性中作一切长养;死时得无上喜悦;死后得随欲受生;一切生中能忆宿命;所生之处恒得值佛;从彼佛闻大乘法;成就增上信根;成就增上慧根;得远离烦恼、所知二障;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①对一切大乘法生信解故,令一切大乘种性或界得增长。

②死时得殊胜欢喜。

③死后可随所欲而受生。

④一切生中能忆宿命。

⑤一切生中值遇诸佛。

⑥从彼佛得闻大乘胜法。

⑦于大乘信解。

⑧获得通达彼义之智慧。

⑨得首楞严等等持门及无尽宝箧等陀罗尼门。(此处汉译本译文是“远离于二障”)

⑩最终速得无上菩提。

庚五、结赞说法功德而摄义

慧善及不退,大悲名称远,

巧便说诸法,如日朗世间。

略释:彼菩萨以善慧无倒而说,以不退恒时而说,以大悲离求而说,以名称遍扬可信服而说,以知调伏众生的善巧方便随机而说,由具足此五种因,故能善说诸法导引众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朗照世间。

如是具有能无倒宣说诸法的善慧、恒时说法无有疲厌、不求利养对一切众生具有大悲、具足六波罗蜜多、于世间得圣者智者之名、具足了知为人传授何法应机等说法的殊胜方便,由此菩萨所善说者为圣者妙法,以弘扬佛法故,在一切士夫中如大日轮光茫四射,并且如得光热或成熟果实等广作利益般,利益一切众生。

《大乘庄严经论·弘法品第十三》释竟

[1] 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