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藏译:

其中常所为,及恭敬相违。

如是一切修行都应以⑽恭敬作意与⑾恒修作意二者不断修持。对上述的九种作意,并非短期趣入而应恒常作意,且应对彼道欢喜恭敬而趣入。

庚二、对教诫以修如理作意

唐译:

系缘 速摄 内略 乐住

1       2       3       4

调厌 息乱 ,或 起灭亦尔

5       6            7

所作心自流 ,尔时得 无作

8                  9

菩萨复应习,如此九住心。

略释:生起十一种作意后,再须修习九种住心,即①安住心;②摄住心;③解住心;④转住心;⑤伏住心;⑥息住心;⑦灭住心;⑧性住心;⑨持住心。九种住心与颂词对应解释如下:

①系缘:指安住心,心安住于所缘不令外散故。

②速摄:指摄住心,若觉察心散乱即刻摄持故。

③内略:指解住心,觉察心后能更加内摄故。

④乐住:指转住心,见禅定功德转而乐住故。

⑤调厌:指伏住心,心若不安乐应折伏故。

⑥息乱:指息住心,见散乱过失令散乱止息故。

⑦起灭:指灭住心,贪忧等烦恼生起时即时令其息灭故。

⑧所作心自流:指性住心,所作任运已成自然之性故。

⑨尔时得无作:指持住心,不由作意得总持故。

如是修习便可得心安住。

藏译:

由专注所缘;令相续不散;

由速知散乱,于彼复专注;

具慧辗转增,令心住于内;

由是见功德,故于定住心;

见散乱过故,不喜彼令寂;

贪心不喜等,起令如是寂;

由是勤解仪,于心加行等;

由修彼未作,得自然出生。

仅以思维智慧不能现证道之功德,故应专心修持。首先若不将欲界之心内收安住,则刹那亦不安住,如闪电风云般变化,似海浪般难以平息,因此应以九种住心的方便次第把分别念调伏。修持内在真实安住等持的方式是:

①(安住):对某境自心一缘专注地安住。

②(相续住):虽如是安住,然刹那亦不能安稳、向他法动摇时,于前所缘的相续中如是心不外散而以正念不断护持相续而住。

③(数数住):虽如是安住然不能长时安住其中,当向他法散乱时,应迅速察觉到“我心已散逸于他境”,尔后又缘前境内心专一数数而住。

④(近安住):如是数数修习不断护持相续,若能安住片刻之相续,则此具慧菩萨应极精勤地辗转增上,令心于前境专一而摄,此即是近安住心。

⑤(调伏住):尔后自心较前稍得安住时,为使自己明见摄心内住的功德,应当生起“若心能得三摩地该有多好”,如是对三摩地生喜并且寻求,以此令心得调伏。

⑥(寂静住):如是以对三摩地之欢喜并且希求,虽能令心多少安住于一境之中,然被以往散乱的串习力转为散乱时,应思惟:“此散乱如劫夺三摩地的盗贼,有极大危害。”如是见散乱的过患,故我今不应随彼散乱,应精勤修持一切功德根本的三摩地。如是止息由散乱之因对三摩地所生的不欢喜心,乃是第六安住法——寂静住心。

⑦(最寂静住):如是通过精勤,自心较前更有增进,虽能稍稍安住,但有时仍会生起贪、忧与沉掉等各种随烦恼,此时也应如上所说而思惟:“若为此烦恼控制则终不能修成等持,故有大过;若不被其控制,则能成就神通等诸殊胜功德的根本——等持,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此等可恶的分别念作意。”如是对贪心等分别观察或依止对治或置之不理而作止息,即是最寂静住。

⑧(专注一趣住):尔后彼精勤持律仪者内心精进修习第八住心,得到能自然生起的境界,若依精勤努力观修,则其余分别念不能中断住心一境,此称为勤作住心。

⑨(等持住):在勤作住心的境界中不断修习护持后,获得不必精勤努力自心任运安住于一境中无有勤作,乃是最后第九种安住,称为相应等持的欲心一境 [1]

九种住心方便者,经云:“安住,正住,摄住,近住,寂住,最寂住,一续住,等持住。”

唐译:

下倚修令进,为进习本定,

净禅为通故,当成胜软心。

起通游诸界,历事诸世尊,

最上软心得,供养诸佛故。

未入净心前,五种称扬得,

器体成净故,堪进无上乘。

念念融诸习,身倚及心倚,

圆明与见相,满净诸法身。

略释:当菩萨已得住心时,身心获得下品轻安。为了增上轻安,进而修习根本定。若问:为何再修根本定?答为了发起诸神通以及成就最胜柔软心,是故进修根本定。

诸菩萨为了前往无量世界历经无量劫数于无量诸佛前承事供养并闻受正法,故而发起诸种神通。为何要开发神通呢?因为以最上软心可供养诸佛,以供养诸佛为因,更得成就第一殊胜柔软心。

如是得殊胜心后,便可获得未入净心前的五种诸佛称扬。得到五种称扬则能令法器成为清净,故而堪能进入无上乘。何为五种功德呢?即是:

①融习:即一一刹那消融一切习气聚。

②身倚:即修习轻安遍满全身。

③心倚:即修习轻安充满内心。

④圆明:即圆解一切法空。

⑤见相:即见无分别相作为后得清净之因。

如是为了圆满、清净一切种法身,常作如是五种因也。

藏译:

由是令身心,得到大轻安,

当知作意等,彼令彼增长,

长时行增长,此得根本定。

已得无勤自然安住之心后,再安住此境界不断串习而修,彼瑜伽士身能得轻安故调柔,心亦得轻安,亦即身轻盈安乐,于修善极为堪能;心明清无染周遍欢喜的觉受,于善所缘获得堪能,(如是)得小品、中品轻安后,(会生起)如影般轻薄并且清净的广大轻安,应知,能得初禅者是具粗寂相的作意,依此作意次第断除欲界粗中细三品烦恼、增上等持后,瑜伽士便可获得超越下地的初禅正行。同样,应知渐次以具粗寂相的作意,乃至第四禅正行之间,以这种方式修法。以上宣说了如何修习等持的方法。

藏译:

彼求神通者,由修堪能胜,

由定所得通,彼由成就门,

于无量佛陀,供养闻法故,

行诸世间中,以此于诸佛,

无量劫承传,其中承侍故,

心成胜堪能。

此处开始宣说获得等持的功德。在获得四禅正行时,寻求神通、获得禅定正行者清净以爱、见、疑为主的自地烦恼后转为殊胜堪能时,由彼堪能清净禅定,故得到神变等五种神通。依此方便,彼瑜伽士为对无量如来广兴供养并闻受正法,周游十方国土,以此种方式于无量劫中对无量如来恭敬供养,此处所说的无量劫并不是象三大阿僧祇劫那样,而是超越算数的无量劫之义,之所以能如是乃因心已获得等持之力,由已对殊胜福田的十方诸佛广作无量恭敬,发心清净的瑜伽士心得殊胜堪能,故能随欲趣入。

藏译:

由是彼等前,得五种利益,

由是清净器,成为无上者,

彼身诸粗重,于刹那转尽,

于诸身心亦,被轻安充满,

诸法现一切,当解无间断,

清净之因者,未分别亦见,

如是为圆满,法身及净故,

诸具慧持彼,一切恒常因。

由是,彼菩萨在登地前会得到五种得地前相,是哪五相呢?

①彼内心堪能者已成当生超胜声缘的一地智慧的无上法器,因此于每一刹那中断尽成为身之恶取处者——一切以散乱心所摄如猿猴般蹦跳等以及以身粗重而心不悦意对行善不堪能,也就是在阿赖耶上存在的身心不调柔的恶取处之习气得以清净,这是第一种功德。

②身心恒常以轻安充满,这是第二种功德。

以上两种功德如染衣房对布等以种种染汁浆洗,如是以寂止水清净身体的不堪能,令身心周遍轻安之乐。

③对经藏等圣法并非某些了知、某些不知,而是对于一切圣教的所诠义,内心明了恒时不断,这是第三种功德。

④获得圣者地的前相,如体内不生虫等、梦中沐浴、得佛授记等,获得如《十地经》所说各种得地的梦兆,此等前相不必刻意追求即能见到,这是第四种功德。

以上二者是以胜观所生的相兆。

⑤为了圆满证悟究竟法身、清净所断二障,具慧者于入定、出定恒时受持究竟断证之因,这是第五种功德。此者寂止与胜观共同角度的相兆。

在坚慧论师的大疏中,则是①断除身心之恶取处,②、③身体充满轻安之乐与内心周遍轻安之乐二者分开表述,④、⑤不间断正法光明与见知真相,以此五者宣说了五种功德,又说“受持圆满法身获得清净之因”是能受持。此处是按照《摄大乘论》中所说宣说了五种功德。教授品从开始到此处宣说五功德以上,宣说的是凡夫位菩萨于胜解行地所获得的证法与功德。

[1] 欲心一境:欲界中最细微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