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损者得益想,苦事喜想生,
菩萨既如是,忍谁何所忍。
略释:菩萨对于损害者生起得饶益想,对于受苦事中更生欢喜想,菩萨既能如是,无有生起不饶益想之处以及痛苦想之处,则对谁人生起安忍又对何事生起安忍?
唐译:
菩萨他想断,爱他过自爱,
于他难行事,精进即无难。
菩萨他想既已断除,一切时中爱他胜过自爱,如是为他难行之事精进,又有何难?
唐译:
少乐二自乐,着退尽痴故,
是说三人禅,菩萨禅翻彼。
略释:
以世间禅与二乘禅而言,①世间禅少乐;②声闻禅与缘觉禅寻求自乐;③世间禅执著自见,二乘禅执著涅槃;④世间禅退失;⑤二乘禅于无余涅槃时穷尽;⑥世间禅具足有染愚痴,二乘禅具足无染愚痴。如是说世间、声闻、缘觉三者之禅,菩萨禅与彼相反,多乐、自乐、他乐、不著、不退、无尽、无痴。
唐译:
暗触及二灯,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菩萨智无比。
略释:譬如黑暗中以手触物,凡夫人的智慧亦如是,以比量衡量而已;譬如室中二灯照物,声缘人的智慧亦如是,仅见人无我空性而已;譬如日光照物,菩萨智慧亦如是遍照一切万法故。
二、宣说殊胜之相。
藏译:
施所依及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戒所依及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忍所依及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精进所依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禅定所依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智慧所依事,因以及回向,
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每一个都具足八种殊胜,因此是殊胜。八种殊胜者,即①所依殊胜;②有事殊胜;③根据殊胜;④回向殊胜;⑤因殊胜;⑥智殊胜;⑦田殊胜;⑧处殊胜。具足此八种,故为波罗蜜多、最圣、殊胜的功德。
初者布施。①布施者不是凡夫、声闻、缘觉,而是菩萨,故为所依;②所施物或有事,声闻只布施衣食等少许财物;法也只布施声闻藏;又仅对今生有难而布施无畏,较其更殊胜者,布施难施的广大资财以及头颅手足等;布施大乘法;超越轮涅边际安置于大菩提为主的无量布施;③根据者,即发心,并非如声闻般发欲乐信,而是主要见众生有痛苦以悲心而作布施;④殊胜回向者,布施的果报不为人天安乐,亦不回向声缘菩提,而是为一切有情回向获得无上圆满菩提;⑤殊胜因者,宿世以无贪等三种善根摄持布施,并于阿赖耶识上具有真实修行的习气,无论生于何处,均能不断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此是近取因如种子般,根据或发心——悲心者则是俱有缘,如水与田等助缘般;⑥殊胜智者,即布施以三轮无缘的无分别智慧摄持。
⑦田者分五:婆罗门与商人等自己虽有少许财富然亦乞求者,是乞求田;病人等是痛苦田;无衣食者是无依田;为积财而行恶业者是颠倒行田;具戒律与智慧等功德者是功德田。声闻与世间规以功德田为主;菩萨具悲心故以痛苦田为主;为遣除痛苦,尤其为转变痛苦之因而作布施,对功德田等也应理适当而作布施。
痛苦田者,愈卑贱痛苦愈深重者,作为布施对境则愈加殊胜。譬如对众多富人布施,不如施一穷人;对穷人布施,不如布施穷人中悲惨者;如是布施饿鬼较其殊胜,而对悭吝饿鬼布施功德尤大。
功德田者,愈高贵者功德愈大。譬如对无数普通者布施,不如施一清净戒者;如是声闻、缘觉乃至佛陀之间,依次愈加超胜。
如是利他重于自利的诸菩萨对于布施对境——具有痛苦之因果者,尤其作布施,以彼是殊胜田之故。
⑧处者即是安住何处布施之依止,分三:依止信解、依止作意与依止三摩地。此三者与上述求法品中的三者相同,也就是说,信解依止者,即对宣说波罗蜜多的大乘法如实相信;作意依止者,即对以往所作布施生起希有想,对他人布施生起随喜,对自他未来将作布施生起欢喜;三摩地依止者,即以自在虚空藏等三摩地而作布施,于如来地获得三身后自在利他。
如是承许由所依等八事作布施的菩萨比世间众及声缘的布施更为超胜。
从持戒至智慧之间,各波罗蜜多亦如是分类,缘大乘田的法将其他众生安置于其中是最殊胜,安置于声缘则非如是,应知除此二者之外,其余均无差异。
持戒者。①所依者,即由菩萨守护;②有事者,即菩萨律仪戒、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三种;③根据者,即对有情生起悲心;④回向即无上大菩提;⑤因即宿世修习戒律;⑥智即以无分别智慧摄持;⑦田即缘大乘法后将一切有情安置于彼中;⑧以三种依止——依止信解、作意、三摩地的方式守护戒律。
安忍之有事即耐怨害忍、于苦无畏忍与于深法信解忍,余者如前相同了知。“忍所依及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精进之有事即意乐精进、加行精进与饶益有情精进。“精进所依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静虑之有事即今生安住安乐之静虑、修持神通之静虑与饶益有情之静虑三种。“禅定所依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智慧之有事即通达世俗谛之智慧、通达胜义谛之智慧与饶益有情之智慧三种。“智慧所依事,因以及回向,出处智及田,处等门许胜。”
在基或有事之中最为殊胜者,当知下、中、上之类别而划分。
唐译:
依类缘回向,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种胜,无上义应知。
略释:此偈显示波罗蜜多具有八种无上功德,应知即是每一波罗蜜多都具有所依、种类、助缘、回向、因、智、田、依止如是八种殊胜,故为无上。以布施为例,①所依即菩萨;②种类即物施、无畏施与法施;③助缘即以大悲发起;④回向即求无上菩提;⑤因即以宿世串习布施之习气为因;⑥智即以无分别智慧不见布施之三轮;⑦田即乞求田、痛苦田、无依田、恶行田与具德田;⑧依止即依止信解、作意与三摩地。由所依等八种无上,故布施成为无上。如同布施八种无上,持戒等五种波罗蜜多之八种无上亦复如是。
三、以赞叹布施举例宣说。
藏译:
菩萨之布施,一乐多劫中,
受损亦成喜,更况与此反。
菩萨之布施若为利益一个有情,将自己的一切资财都作布施,即便自己将于多劫之中为贫穷之苦所害,然其内心无有不喜而极其欢喜,相反以法与财布施能令众多有情得到利乐,自己也可长久得利乐,对此内心欢喜更不必说。此是对有情生起悲心的缘故。
藏译:
有情任何故求财,智者舍彼诸有情,
诸凡夫为身求财,智者施彼数百回。
凡当舍身尚不苦,时于恶事何待言,
此出世彼由此喜,凡此彼者无更上。
诸有情为获得财物,寻求极短缺、极珍贵的财物而爱重守护,然诸坚固菩萨则将短缺、珍贵之物施予一切众生,自己从不守财。此是不贪之功德。
一切凡夫为自己的生命与身体寻求财物并作积累,而菩萨则将自身数百次施予他人,何时自己的身体与生命虽作布施然内心不生痛苦,观待身体而言,易布施的外物能无厌布施更何待言。此是无厌之功德。
如是对布施身体与生命无有疲厌极为欢喜的菩萨,其功德超越一切世间之行境。彼菩萨以施身所得的殊胜安乐超越出世间声缘圣者,为彼上首,因为声缘圣者无有如菩萨般的安乐故。菩萨于如是布施欢喜,从不间断不仅不生疲厌,并且对此生起极胜欢喜。
藏译:
犹如具慧施一切,来求凡夫喜故喜,
如是所求诸济物,得所欲者未同喜。
犹如具慧菩萨布施身体及一切财物,故来求彼等的众人得如是布施而生欢喜,菩萨因见有情得利益而自生欢喜,如是此乞求者即便于菩萨处获得所欲之物,也不能生起菩萨那样的欢喜,故诸菩萨对彼田如是慈爱。
藏译:
具慧施物故无财,然思惟自有财富,
如是乞者圆诸用,未有如彼有财想。
此具大智慧菩萨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布施后,此时自己虽无丝毫财物,然会生起“我由布施将所有财物变为宝藏”的想法,认为自己极具财物。乞求者于菩萨处获得广大财物后未有如彼菩萨般我今已具广大财物之心,因为彼对财物仍具悭吝而处于极贪著之中。此是布施果报广大之功德。
藏译:
如是此具慧,以善施如理;
所求令满足,如是思利彼;
如是诸乞者,由得极多财;
施者所求因,以是思难计。
如彼具慧菩萨以恭敬圆满心愿无有傲慢地善施,如理对寻求身财的诸乞求者以各各所欲而满足,对彼有情,菩萨生起“此是我圆满波罗蜜多以及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对我作广大饶益”之想般,如是诸乞求者在获得广大众多财物后,对布施者不能产生“此等财物皆由他布施予我”等的想法,也对彼不生报恩之心。
藏译:
如由路边树,受用具胜果;
有情由任取,如何广大财;
自远离财物,随意作行持;
舍乐具受用,除菩萨非余。
譬如于众人行走之大路边长着一棵果实满枝的大树,众人无有疑惧地从果树上摘取果实随意受用,如是一切有情将菩萨的广大财物毫无疑虑地各自取受,心想“彼无有不作施舍之对境”,毫无顾虑地受用其财物。菩萨不欢喜积财,将所有财物都作布施,具有无尽财物的彼菩萨,除彼菩萨之外,谁人也没有。此处后二颂是决定之功德。
以悲心为利他而作布施的此殊胜为例,修持戒律等其他波罗蜜多也与此相同,是以大悲心主要饶益他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