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恒时舍身命,离求愍他故,

因施建菩提,智摄施无尽。

恒时守禁勤,离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智摄戒无尽。

恒时耐他毁,离求畏无能,

因忍建菩提,智摄忍无尽。

恒时誓勤作,杀贼为无上,

因进建菩提,智摄进无尽。

恒时习诸定,舍禅下处生,

因定建菩提,智摄定无尽。

恒了真余境,佛断尚不着,

因智建菩提,悲摄智无尽。

广大及无求,最胜与无尽,

当知一一度,四德悉皆同。

略释:六波罗蜜多的利他功德分别是:

①诸菩萨于一切时布施自己的身命给予一切求者;以大悲为因悲愍他故,不求报恩与悦意果报;唯由此施安置一切众生于三菩提中;且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布施,乃至无余涅槃之间功德无尽。

②诸菩萨于一切时守护禁勤,亦即守护三聚戒——律仪戒、摄善法戒以及饶益有情戒,其中初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勤勇为体;如是持戒,不耽著得戒与悦意果报;后二种与上述相同,以下均是如此。

③诸菩萨于一切时能安受一切众生的轻毁;如是安忍,不求报恩及善趣,并非怖畏与无能。

④诸菩萨于一切时披宏誓铠甲、无比勤作而精进;菩萨修持精进只为杀自他烦恼贼以及为得无上菩提。

⑤诸菩萨于一切时摄无边三摩地而修习,由大悲故舍弃无上禅乐而于下劣处受生。

⑥诸菩萨于一切时了达真如平等相以及其余无边差别相;诸菩萨修般若尚不执著佛涅槃,何况求生死。

如是当知每一度均有广大、无求、最胜、无尽四种功德。

又复分四:一、六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尤为超胜;二、宣说殊胜之相;三、以赞叹布施举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功德。

一、六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尤为超胜。

藏译:

乐见求乞者,不喜及愿亦,

施主具悲故,具胜常映覆。

第一对布施的赞叹。

乞求者见布施者生起欢喜心,见后当自己所愿满足得到布施时心中欢喜,未见布施者及未以布施满愿时不生欢喜,内心恒时愿见布施者并愿彼能以布施圆满自己的意乐。

布施者菩萨于诸有情具有慈悲心,故见乞求者与圆满布施时生起欢喜,若远离彼二则不欢喜,发愿能见乞求者并对其圆满布施。彼三比乞求者的欢喜等更为殊胜,故恒时能超胜彼乞求者的三种心。

与乞求者见施者所生的欢喜相比,菩萨见乞求者所生的欢喜更为超胜;与乞求得布施后心得满足所生的欢喜相比,菩萨于彼圆满布施后所生的欢喜更为超胜等,故菩萨布施尤为清净超胜。

藏译:

由慈于有情,命受用妻等,

恒施令欢喜,彼舍何不护?

圣不顾心等,无畏悲普施,

于他损害之,邪语如何说?

欲等利具悲,极畏他生苦,

精勤调有情,远离语过三。

舍一切具悲,善巧缘起法,

彼诸意烦恼,岂能作相容?

持戒的清净功德。具悲心者对诸有情尚且恒时以自己的生命、资财、妻儿等作布施,无有少许不悦而极为欢喜,何况断除为自利而杀生、不与取与邪淫,彼菩萨为何不护持呢?故具足断除三种身恶的清净戒,菩萨圣者不顾自己的身体性命,对一切有情具有慈悲心,故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彼者怎会说欺骗、伤害他人的不真实颠倒妄语呢?因为说妄语或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或是为了亲友等个别人的利益,或是为了损害怨敌等,由此心不平等而说妄语;又或是遭遇王法或盗贼等的畏惧,或是担忧自己的妻儿受用等分离而说妄语。然菩萨无有彼等因故,绝不可能说妄语。

如是对一切有情愿作平等饶益的具慈爱者,若人产生痛苦则自己极生怖畏,愿彼不生痛苦,为调伏诸有情的烦恼而一心专注精进,故依上述次第,远离语言过失——宣说由对亲友与非亲友心不平等而说的离间语、愿他人痛苦的恶语以及增长烦恼的绮语。菩萨能极远离此三种过失。

布施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对人具大悲心、通达缘起法的智者,怎会容受意之贪嗔痴三盖所生的诸烦恼。应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尚且施予他人,则于他人财物生贪定不合理等,依次应如是而对应。

藏译:

具悲尔时于伤害,以及利他之痛苦,

恒利他想转得喜,彼任于何岂当忍。

安忍清净者。对具有慈爱的菩萨而言,何时他人作损害时,为利益他人,对自己所受的痛苦生起“此是殊胜菩提之因、圆满安忍之方便”的想法,不产生损害与痛苦之想,反对彼生起殊胜利益想,并以乐想而得欢喜,故彼菩萨对任何安忍的对境生起安忍又有何难?彼无不忍之心,就如鱼入于水、以火净身之火兽入火无有任何不忍一般。

藏译:

于他有情无别想,较自更胜恒慈他,

难行之故于悲等,精进无难极艰难。

精进清净者。诸菩萨于他有情无有他想,证悟自他平等,虽然自己已证自他平等之义,但缘未如是证悟的一切有情,爱他胜己,为利一切有情行持无量苦行,因此,具大慈爱的彼菩萨为利他行持伟大的精进行,无有丝毫困难,以爱他胜己的菩提心,为利他而行苦行,世间人及诸声闻缘觉是很难行持的。

藏译:

三禅定乐少,自乐贪转坏,

转尽许有惑,菩萨者相反。

禅定清净者。世间人与声闻缘觉三者的禅定,若观待菩萨禅定而言则为少乐;世间的有漏安乐、声缘的无漏禅定仅仅是自相续满足,对他人不能以安乐来满足;诸世间,因为具有我执而寻求轮回安乐,诸声闻缘觉寻求自己得涅槃安乐,诸世间人耽著轮回,诸声缘人耽著涅槃;世间者的禅定安乐会失坏,声缘禅定则于无余涅槃时会灭尽;世间者未断除二障,声闻缘觉未断所知障,故承许具有愚痴。但菩萨的禅定恰恰与彼等相反,大乘禅定具有无量的安乐,广大并且多种;饶益他众;以无分别智慧对轮涅无有耽著;在一切生世中均能产生故无失坏,五蕴于无余界中亦不断尽,二障均已断除故无愚痴,具足此六者。

藏译:

犹如夜触手,如暗灯智三,

具悲之智者,如日光无比。

智慧清净之功德。其义如何呢?世间的闻思修智慧犹如无有光明的黑暗中以手触摸寻物般,尚未现量证悟无常、痛苦等有法的真如实相,仅依比量衡量而已;声闻缘觉的智慧犹如封闭容器中的灯光或屋洞中若放油灯仅仅照明彼处一样,仅证自相续中五蕴无人我而断烦恼障之智慧而已;而第三种智慧,具悲心菩萨的智慧则如日光,能照明一切方隅,是无与伦比,因为圆满证悟如所有二种无我以及无错乱证悟尽所有轮涅所摄的诸法,故断除二障证悟二谛。

唐译:

得见及遂愿,并求合三喜,

菩萨喜相翻,彼退悲极故。

略释:此偈显示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功德。彼乞求者对于菩萨生三种欢喜——得见时生喜、满愿时生喜以及求见求满愿时生喜,因彼不见不满愿时不生喜故。菩萨于一切时对于乞求者则有相反的三种欢喜——见乞求者生喜、满求者愿生喜以及求见求满彼愿时欢喜,应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萨,因为菩萨大悲具足的缘故。

唐译:

自身财眷属,由悲恒喜施,

彼三远离行,何因不禁守。

不顾及平等,无畏亦普施,

悲极有何因,恼他而妄语。

平等利益作,大悲惧他苦,

亦勤成熟生,极远三语过。

普施及有悲,极善缘起法,

何因不能耐,意地三烦恼。

略释:四偈显示持戒波罗蜜多清净功德。

菩萨对于自己的身、财、眷属,由大悲故,尚能恒时欢喜布施于人,何况对于他身、他财、他眷属的三种远离戒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为何不能禁守呢?

菩萨不顾自己的身命,对于自他得平等心,远离五种怖畏,以一切物普施一切,如是菩萨悲愍至极,更有何因会损恼他人而说妄语?因为凡说妄语,或为自利,或为利益所爱,或为怖畏,或为求财,然菩萨远离如是一切妄语之因故。

菩萨于一切众生恒时作平等利益,怎会坏人眷属而说离间语?菩萨大悲恒时欲拔众生之苦,但见众生受苦即生惧怕,怎会欲令他苦而说恶语?菩萨恒时精勤成熟一切众生,怎会不成熟他人而说绮语?是故菩萨能极远离此三种语过。

菩萨由普施一切物故,远离贪烦恼;由大悲故,远离嗔烦恼;由极善巧缘起法故,远离邪见烦恼。如是菩萨为何会容受意地的三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