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戊三、供养依止四无量品分四:一、供养如来;二、依止善知识;三、修持四无量心;四、彼等摄义
藏译:
极净心相应,圆二资粮故,
于佛以依等,现非现供养。
于成佛有义,以与愿相应,
不作三所缘,是圆满供佛。
以具足清净的发心,为了圆满二资粮的必要,诸如来福田供养法衣、钵、伞盖、胜幢、鲜花等供品,也含摄发起恭敬心听闻佛法等,总之以种种供品供养。
以何种方式供养呢?若是如来殊胜化身应世之时,则现量对如来作供养;若如来已不住世,应内心观想诸善逝,于佛塑像、画像、佛塔前作供养,是非现量供养,如是有两种。若遇如来出世作供养令佛欢喜,并发愿对自己及一切众生成为有利,福田如来、供养者自己与所供物,对此三者不缘此等彼等之相,即是圆满供养如来,也就是说,如明观十方诸佛,于佛前作无量供养并恒时发愿:愿我为一切有情能圆满二资。于胜义谛中,供养的三轮无缘境界中若作供养,可称为如理圆满之供养。
藏译:
无量有情等,令圆满成熟,
别由物心门, 胜解 及 发愿 。
1 2
大悲 及 安忍 ,及 净行之门 ,
3 3 4
专注依 及 证 , 解脱 真如性 。
5 6 7
因以 及 回向 ,所依事出处,
8 9
智慧及田等,处供养尽说。
成熟无量有情是供养如来的种分类,因为利益有情是善逝生起欢喜的殊胜供养。此亦,为令有情相续中生起供养如来之心并令彼等作供养等为主,由此而宣说佛法令彼成熟,视此为善逝欢喜的供养而作供养。
又以布施财物作供养,如以法衣、鲜花等种种物供养,不观待物品以心作供养,有此两类。
意念供养若分类,从信解到真如之间有九种。
⑴信解者。以心观佛生起净信,将无主以及有主的世出世间一切供品观想供养。虽是以心供养,然于此处宣说了信解、意乐、自在三种供养。
第一对宣说供养如来之法的大乘经所诠义产生净信,也是一种以心供养。
第二意乐者,有觉味、随喜、欢喜、不满足、广大、胜喜、饶益、无烦恼、善心九种。此等也是以心供养。此亦,①忆起自己往昔所作的供养以及对自己现在所作供养心想如此为善,即是觉味;②对他人供养生起随喜;③对自他未来所作供养产生希望;④所供物、供养境以及供养时间无有局限,是无量故,即是不满足;⑤不间断供养乃至安坐菩提树下之间欲作供养,即是广大心;⑥对以供养成熟之田——一切有情产生慈爱,即是胜喜心;⑦以彼供养欲饶益一切有情之心;⑧无有贪心及我慢等,对有漏法之果报无有希欲故,即是无烦恼;⑨将彼供养回向一切有情获得无上菩提果,即是善心。
第三自在供养者,依靠虚空藏三摩地等供养诸如来,此亦是以心供养。
⑵发愿者,发起无上菩提心后,无论在哪一生世中,均成办自他二利,愿以无量供品供养诸善逝。如此发愿也是以心供养,也可说为所依。
⑶生起欲拔除一切有情痛苦的大悲,也成供养诸善逝。
⑷为成熟自他一切有情,寒热饥渴等安受苦忍,也是对诸如来的一种供养。
⑸真实行持六种波罗蜜多,也是对诸如来的供养。
⑹如理作意之基——无常、苦、空、无我,内心专注此义而对一切有法观察,也是供养如来。
⑺得一地后证悟法性,现量通达二种无我而生正见,也是一种对如来的供养。
⑻诸声闻解脱烦恼障,也是诸声闻对如来的一种供养。
⑼以诸菩萨次第修持地及诸波罗蜜多而供养如来,以最终断除二障的真如,获得无上大菩提,也是对如来的一种供养。
此外还有八种供养的分类:
①一切功德究竟圆满的佛陀是殊胜的供养田,缘彼生起净信,即是供养的根据。
②供养之异熟为圆满二资获得无上菩提而作回向。
③所依或基是供养境诸佛。
④所供是有事与种种意乐所供。
⑤因是发愿值遇如来出世后作供养。
⑥智慧是不缘供养三轮。
⑦供养之必要是为成熟无量有情而供养,故田即是一切有情。
⑧处(依止)是依止有事供养与依止意乐供养,彼二说为处(依止)。若想:所供物与处二者有何差别?由间接亦显示“依止心之信解等如是具足的补特伽罗”,我想是有差别的。
如是以八种分类尽摄上述四颂之义后宣说了八种供养。
唐译:
依物缘回向,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供养,供养诸如来。
略释:略说供养如来有八种,即①依供养;②物供养;③缘起供养;④回向供养;⑤因供养;⑥智供养;⑦田供养;⑧依止供养。
唐译:
现前不现前,衣服饮食等,
深起善净心,为满于二聚。
常愿生佛世,三轮不分别,
成熟诸众生,最后十一种。
略释:此二偈显示上述八种供养之义。
①现前不现前:即依供养,依于现在、过去、未来诸佛而供养故。
②衣服饮食等:即物供养,以衣服等而供养故。
③深起善净心:即缘起供养,以深净信心而供养故。
④为满于二聚:即回向供养,为圆满福慧二聚而供养故。
⑤常愿生佛世:即因供养,由有宿愿愿生于佛世令我有益不虚供养故。
⑥三轮不分别:即智供养,设供、受供、供具三轮不可得故。
⑦成熟诸众生:即田供养,众生是田,教彼供养令种善根故。
⑧最后十一种:即依止供养。所谓依止供养亦有十一种,即⑴依止物,由依财物而供养故;⑵依止思惟,由依味思惟、随喜思惟、希望思惟故;⑶依止信,由深信大乘发菩提心故;⑷依止愿,由发起弘深誓愿故;⑸依止悲,由怜愍众生故;⑹依止忍,由难行能行故;⑺依止行,由诸波罗蜜多故;⑻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⑼依止正见,由如实觉了故;⑽依止解脱,由声闻烦恼灭故;⑾依止真实,由得大菩提故。
藏译:
因以及果性,自作及他作,
利养及恭敬,由修之门二。
少供及大供,有慢及无慢,
加行及有情,由愿门承许。
此外供养之分类,过去所作供养为因、现在所作供养是果,以及现在所作供养为因、未来所作供养是果,即是由等流如是安立成为因果的三世之供养。
供养自身与身支以及闻法、思惟等自己的供养或者内供;让人作供养以及将自己的法衣等物作供养是他供或外供。
以法衣、饮食、敷具等供养是利养供养,顶礼、合掌、迎接、起立、赞颂等是恭敬供养,彼二也是少供或粗供;又以闻思修修持正法作供养是大供或微妙供,如是有二种。也有说以修法分,小乘修法是小供或微薄,大乘修法是大供或丰厚,(“由修之门二,少供及大供”)颂中此句仅是与前句对照而无单独宣说。
对供养之三轮没有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是具我慢供养,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是无我慢供养,对彼二安立下品供养与殊胜供养之名。
加行供养也可分两类,在未来他时供养是远供,当即或生起供养心时供养是近供。同样,以有情供养分二种,隔世供养是于两世或多世间断供养后又作供养;当即供养是无论生于何处即时作供养。此二者也是远近供养。以发愿分,有今世发愿供养与一切生发愿供养,彼二也次第是近供与远供。彼等如是而承许也。
唐译:
因果及内外,粗细与大小,
亦远近差别,是名供养种。
供养的种类差别有因果、内外、粗细、大小、远近的差别。即:
①以过去供养为因,现在供养为果,或以现在供养为因,未来供养为果。
②以自供养为内,令他供养为外。
③以利养供养为粗,以随顺供养为细。
④以劣供养为小,以胜供养为大,其中三轮分别之有慢者为劣,三轮无分别之无慢者为胜。
⑤以后时供养为远,以今时供养为近;或以隔世供养为远,以无间供养为近;又以发愿未来欲供养者为远,发愿现在即供养者为近。
藏译:
以自之心供诸佛,信解法意乐自在,
无分别普摄方便,一切入一义故胜。
成为殊胜供养之差别者,缘大乘法生起信解,意乐安住于觉味、随喜乃至善心九心之中,以获得虚空藏等三摩地对供养自在,以三轮无分别之方便普摄,以及从八地成就无勤任运无分别智慧,彼时一个菩萨作供养,于其所作供养之中,安住彼地的一切菩萨也以和合方式入一义而作供养,故与彼等菩萨皆入一义,因此比世间、声闻、缘觉的供养更为殊胜。
唐译:
供养诸如来,最上由自意,
信心通方便,和合五胜故。
略释:问:如何供养如来方为最上供养?
答:以五种自意供养如来是最上供养,即
①净信:于大乘法所说供养法门生净信故。
②深心:安住于味心、随喜心至善净心之中故。
③神通:依虚空藏等三摩地故。
④方便:以无分别智之方便摄持故。
⑤和合:一切诸大菩萨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
《大乘庄严经论·供养品第十八》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