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由通解智慧,智者作净修。”

正择与定持,善脱及命说,

诸法之上首,彼亦有三种。

略释:①正择:是智慧自性,因为远离邪业与世间治生所识之业、正抉择出世间法故。

②定持:是智慧因,由禅定能持智慧如实通达法故。

③善脱:是智慧果,即于杂染中得善解脱。

④命说:是智慧业,即是长养慧命与说法,因为慧命者是以无上真实抉择作为生命的缘故。

⑤诸法之上首:是智慧具足,如经所说:般若者一切法中上故。

⑥彼亦有三种:是智慧分类。彼具慧者有世间、下品出世间以及上品出世间三类。

辛七、一切善法摄于六波罗蜜多中

藏译:

诸善法当知,散定及二俱,

由各别二度,分别而摄之。

地、波罗蜜多、菩提分、摄善法戒等一切法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何以如此?此即是诸善法由归纳而言,以不入定散乱位所摄的一切善根与以定心所摄的一切善根,以及是定不定二俱法者,当知如安忍与精进,(如是)可摄于此三类中。其中,不入定善法由六波罗蜜多前二者布施与持戒归摄,因为布施须以身施舍故,为不入定之本体;戒也有别解脱戒、禅定戒与无漏戒三种,别解脱戒的身语七种能断是不入定,因为不是以心所摄法故;以禅定与智慧二者,归摄入定一切善,因为禅定是真实入定的自性,其中也含禅定戒与无漏戒之戒体;智慧之中,闻思智慧包含在不入定中,修智慧包含在入定中,因彼为胜观故;安忍与精进二者,若为趣入不入定的布施持戒时所具有,则包括在不入定中;若为修寂止与胜观时所具有,则可包括在入定中。

唐译:

一切白净法,应知乱定俱,

六度总三双,是类皆悉摄。

略释:一切白净法即是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多法,应知彼等可以总摄为三种,即散乱法、定法、定不定二俱法。六度总分为三双,由每两度,以上三类均可分别而摄,即散乱法以前二度布施持戒摄,定法以后二度禅定智慧摄;定不定二俱法以中二度安忍精进摄。

辛八、断除波罗蜜多之违品

藏译:

菩萨之布施,未不无贪著,

亦非贪著性,未不无贪著。

菩萨之持戒,未不无贪著,

亦非贪著性,未不无贪著。

菩萨之安忍,未不无贪著,

亦非贪著性,未不无贪著。

菩萨之精进,未不无贪著,

亦非贪著性,未不无贪著。

菩萨之禅定,未不无贪著,

亦非贪著性,未不无贪著。

菩萨之般若,未不无贪著,

亦非贪著性,未不无贪著。

菩萨之布施远离七种违品,彼为何者?①于资财生起耽著而不愿施舍,是其违品,断除彼故于资财无有贪著;②见人来乞,不即时布施,推延时间,断除彼推延等故不会延误;③仅以此施而为满足,或已对如此多有情布施,或于此处在如是长时之中布施,无有此种偏堕的满足,而以对有事、地点、时间、补特伽罗无偏堕故,没有对满足的耽著;④于布施果报也无希求之耽著;⑤施后于未来得大资财之异熟无有耽著;⑥于违品悭吝及贪心随眠无有耽著,即无少许悭吝染著而作布施;⑦于作意及分别念散乱无耽著,即以布施等回向于声缘菩提的作意以及缘三轮的分别念均已断除。

菩萨之持戒,①于破戒无耽著;②于推延无耽著;③于一方满足无耽著;④于以持戒对他人不作损害等无有求报之耽著;⑤于有漏异熟无耽著;⑥于烦恼随眠无耽著;⑦于劣乘作意及执著三轮之分别念无耽著。

菩萨之安忍,①对以嗔恚扰乱相续损害他人无耽著;②对不及时安忍推延无耽著;③对以少许微薄安忍感到满足无耽著;④对“若对彼安忍则彼应对自己报恩”无耽著;⑤对“若修安忍未来可得相好庄严、眷属众多之异熟”无耽著;⑥对违品嗔心之随眠无耽著;⑦对劣道作意及分别念之散乱无耽著。

菩萨之精进,①对违品懈怠现前无耽著;②对不即时趣入善法之推延无耽著;③对少许精进即感满足无耽著;④对精进利他而望彼回报也无耽著;⑤对未来成就一切事业等异熟无耽著;⑥对违品散乱之随眠无耽著;⑦对劣道作意及三轮执著无耽著。

菩萨之禅定,①对违品散乱现前无耽著;②对欲将来修持之推延无耽著;③对少许禅定即感满足无耽著;④对以禅定利他而望报无耽著;⑤对希求身无疾病及投生上界之异熟无耽著;⑥对违品散乱随眠无耽著;⑦对劣道作意及三轮分别之散乱无耽著。

菩萨之智慧,①对常断见等邪慧现前无耽著;②对推延“以恭敬心依止善知识以及闻思等”无耽著;③对少许智慧即感满足无耽著;④对“我传法予彼,希求彼人回报利益”无有耽著;⑤对“如是修学智慧未来当成智者之异熟果”之想法无耽著;⑥对邪慧随眠无耽著;⑦对回向小乘涅槃及三轮实执分别念散乱无耽著。

唐译:

檀离七着故,不着说七种,

应知余五度,障治七皆然。

略释:菩萨行布施远离七种耽著的缘故,说有七种不耽著。七种耽著是:①资财著;②慢缓著;③偏执著;④报恩著;⑤果报著;⑥障碍著;⑦散乱著。其中障碍著是指布施所治的悭贪;散乱著中,散乱有两种:一者下意散乱,求小乘故;二者分别散乱,分别三轮故。

应知其余持戒等五度也各有七种耽著障碍,远离七种耽著故,也各说为七不耽著。

辛九、六波罗蜜多之功德

宣说六波罗蜜多每一均具有广大、无求、大义、无尽四种功德。

藏译:

佛子遇求乞,自命亦常施;

慈悲亦他酬,不欲不求果;

以布施亦置,众生三菩提;

施以智摄故,世间尽长住。

①诸佛子菩萨遇人来乞,即便自己的生命也能布施,则其他物品更何须说,此布施也并非某一时期,而是尽轮回边际恒时布施,此为布施的广大功德;②以悲心发起但为利他而行布施,既无于他希求回报之心,亦不求后世布施的悦意异熟果,是为无求;③以彼布施摄受后,安置一切士夫于各自意乐的三种菩提,是为大义;④彼布施以三轮无缘智慧摄持,不同于世间果报成熟后便穷尽,亦不同声缘得涅槃后便穷尽,能得不住轮涅二边的大涅槃,乃至尽未来际于世间不穷尽而安立者,是为无尽功德。

藏译:

佛子恒受持,约勤自性戒;

不贪求上趣,得净亦不食;

以彼戒亦置,众生之菩提;

戒以智摄故,世间尽长住。

①诸佛子恒时乃至得大菩提果之间,真实摄受圆满的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三种戒律自性,此即是声闻等不具有的广大功德;②不求彼持戒果——得生善趣,虽得善趣然对善趣安乐不起耽著,是为无求功德;③由彼戒令一切士夫安置于三种菩提,是具大义;④彼戒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故,于诸世间成为何时亦不穷尽之宝藏,即是无尽功德。

佛子极难行,如是忍他害;

非求上无能,非怖畏见利;

以无上忍置,众生三菩提;

忍以智摄故,世间尽长住。

①诸佛子为成办难行——成熟一切有情及为令自己圆满诸如来法,久时于轮回中故意受生,并且对寒热饥渴等苦毫无畏惧,同样能安忍一切人为损害,是为广大;②修持安忍并非寻求自得善趣安乐,具神通威力故,并非于人无能为力,亦非惧怕彼有情而修安忍,乃是远离五种怖畏故,不是以对自己有利方才安忍,故无希求;③以无上安忍安置一切士夫于三菩提者,是具大义;④彼安忍以智慧摄持,故于诸世间中无有穷尽,是无尽之功德。

藏译:

佛子作无比,披甲加行勤;

灭自他染聚,令得圣菩提;

以彼精进置,有情三菩提;

精进以智摄,世间尽长住。

①诸佛子的意乐铠甲与随修加行自性的精进者,于烦恼无杂染故,超越世间精进,并且证悟二种无我及修持自他二利故,超越声闻缘觉之精进,并且是难以测度之时方之精进故,无比勤作,是为广大;②彼能摧毁自他烦恼聚,获得殊胜菩提,是为无求;③以彼精进安置一切士夫于三种菩提,是具大义之功德;④精进以智慧摄持故,于诸世间成为无有穷尽,是无尽之功德。

佛子具众定,成就一切禅;

以胜禅乐住,慈慧依下界;

以彼禅定置,众生三菩提;

禅定以智摄,世间尽长住。

①诸佛子具足众多首楞严等三摩地并修持一切四禅等及解脱、遍处定、胜处定等,是为广大;②以殊胜禅定安乐安住,并对其味无有贪著,以悲心投生下界之处,是为无求;③以禅定安置一切士夫于三菩提中,是为大义;④以智慧摄持禅定故,于诸世间成为无尽,是为无尽功德。

诸佛子遍知,一切所知法;

于寂尚不贪,何况于轮回;

以彼智慧置,众生三菩提;

智慧摄有情,世间尽长住。

①诸佛子通达一切真如如所有法以及尽所有所知法,是为广大功德;②于涅槃尚不产生贪求之心,于轮回则更不待言,于一切轮涅显现,世俗中证悟如幻,胜义中证悟平等故,是为无求功德;③以彼智慧安置一切士夫于三种菩提,是为具大义功德;④彼智慧不住轮涅边际故,其本体与大悲心无离无合,故能摄持一切有情于诸世间成为无有穷尽者,为何时亦不间断并且周遍,故是无尽功德。

如是当知广大、无求、大义、灭尽者,为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多之四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