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亲近品第十九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一、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二、彼之分类;三、宣说殊胜差别

庚一、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藏译:

依止所依事,根据与回向,

因以及智慧,处之门善说。

依止善知识有:①所依善知识之相;②以何基或以何事依止;③依止之根据;④为何必要而作回向;⑤修善知识欢喜之因;⑥由彼通达智慧;⑦清净情器世间;⑧安住何处依止。以此八事而善说。

唐译:

如前供养佛,略说有八种,

亲近于善友,应知八亦然。

如前供养如来中所略说的八种,应知亲近善知识亦有八种,即①依亲近;②物亲近;③缘起亲近;④回向亲近;⑤因亲近;⑥智亲近;⑦田亲近;⑧依止亲近。

辛二、广说

藏译:

善知识调寂极寂,功德增上勤教富,

究证真性具善说,大悲自性舍退依。

恭敬利养及承侍,由修等门依善师,

如是事具慧于法,知愿时住行善师。

于彼无求敬养敬,为所办故作回向,

如师所教而修行,此故彼心真恭敬。

以善巧心解三乘,为办自乘故精勤,

为熟无量有情故,亦为清净净土故,

为行法缘当依止,具德善师非为财。

⑴所依善知识者,①以增上戒学禁制相续,故诸根调伏;②以定学寂静烦恼、散乱;③以慧学寂灭烦恼、分别念;④所依止者在持戒、多闻等功德方面比自己超胜,如是依止方能增上善根,若依止与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则其必要不大;⑤彼善知识对为人宣说圣法等应具精进心;⑥以于圣法多闻而教富;⑦证法——四谛、缘起、空性等真如极为抉择而证悟;⑧具足以名词文连贯且显明的方式善巧说法;⑨对所化徒众具慈悲心;⑩远离如对传法无意乐不善说或除稍讲外平常不会恒时努力宣说等。应依止具有如是功德者。

⑵值遇善知识后,应如何依止呢?顶礼、迎接、欢送、起立,以微笑与欢喜的目光注视等,以身恭敬;赞叹,依教而宣说,对上师说恭敬语与柔和语等,是语恭敬;内心生起清净信心,应以三门恭敬而依止。

利养者,供养法衣、敷具等上师所须之物,是以财依止;承侍者,以承侍供养、浴身、按摩等作仆使以及一切应作之事均去勤作的方式依止,是以外物依止的方式;遵奉彼善知识所传之法以闻思修的方式法随法行而依止善知识,是修行依止,此亦是以内物依止。如是以内外物依止善知识,是依止的根本。

⑶根据或相者,是了知根据。就象对善知识以信心依止那样,彼具慧弟子对所闻法断除轻慢心、盗法心、寻过失心,发起定欲通达彼法之心,时不时去善知识前闻法,而善知识修定、用餐等非时则不应去。有时当去之时,应以身心调柔之行为恭敬而去善知识前或行,何时也不应有不恭敬与傲慢的行为。

⑷回向者,若问:依止善知识应为何种目的而回向或应以何种动机而依止呢?“如是依止善知识,若依止智者或具名声者,自己也将成为智者或具名声者,由此可获得恭敬利养。”应断除此种想法,或者不能为彼目的而回向,而“为诚心修持善知识所说的三学善法而依止善知识,我若依止彼闻思修行,愿能修圣者之道并证悟法性之义”,以此发心力为得义之成就而作回向。

⑸因者,善知识欢喜是宣说正法并是使依止成为有义之因,故性格稳重的贤善弟子依善知识所说以实修修持,由此能令善知识的心真实获得欢喜。

⑹智慧者,由善知识前闻法能通达声缘菩萨三乘并以自心证悟三乘,这是以依止善知识所得的智慧,如是通达三乘后,诸菩萨不修声缘乘,而自乘者即是大乘,修习自他二利,为获得大菩提果而努力精勤。

⑺清净刹土者,依止善知识后,为清净内有情界,以闻法等为成熟无量有情以及为清净外器世间——佛刹具足珍宝大地、如意妙树、甘露清流等庄严圆满,为清净世间界而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

⑻处者,是安住于何处而作意。譬如父母、兄弟等平分共有财物时,各说我要此者而领取其应取之量般,彼菩萨具足分享正法的功德,依止善知识并不是为享用财物之量而依止。菩萨以财摄持时,也有(被摄众生)不以法为主反认为由得财而须闻法,并非如此依止。此即是处。

唐译:

德增 有勇 阿含富

1   2   3     4       5       6

觉真 善说法 悲深 离退减

7       8        9      10

⑴依亲近。具足十种功德的善知识应堪亲近。十种功德即是:

①调伏:以与戒相应故诸根调伏。

②寂静:以与定相应故心内住寂静。

③除惑:以与慧相应故烦断寂灭。

④德增:功德不比弟子低劣或等同故,是功德增胜。

⑤有勇:于利他极为勇猛精进。

⑥经富:以多闻故教授富足。

⑦觉真:究竟现证真如。

⑧善说:说法具善巧。

⑨悲深:不为利养故大悲深切。

⑩离退:恒时恭敬说法远离退屈。

唐译:

敬养及给侍,身心亦相应,

愿乐及以时,下心为缘起。

⑵物亲近有三:①财亲近,即以财物恭敬供养 ;②身亲近,即随顺给侍;③心亲近,即给侍时身心相应。

⑶缘起亲近有三:①愿乐,即发起愿精进求法之意乐而往善知识处闻法;②知时,即应时而往、非时不去;③除慢,即去时远离不敬傲慢的行为。

唐译:

为离于贪着,为求随顺行,

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

⑷回向亲近。即亲近善知识不为贪著利养,但为依教随顺修行。

⑸因亲近。即如善知识所教授而随顺修行是亲近善知识之因,因为以此随顺可令善知识心生欢喜故。

唐译:

善解于三乘,自乘令成就,

成生及净土,为法不为财。

⑹智亲近。即于善知识前听闻以智慧善解三乘后,菩萨唯一为成就自乘而精进。

⑺田亲近。田有两种——众生田与佛土田,菩萨为了成熟所化田——无量有情故以及为清净佛土故,亲近善知识听闻圣法。

⑻依止亲近。菩萨唯以法利具足为依止,故亲近善知识,不以财利具足为依止故。

庚二、依止之分类

藏译:

具慧依止因及果,法门随行外听闻,

心之瑜伽有我慢,及无慢而依善师,

具慧行以及加行,发愿等门依善师。

彼具慧依止善知识因果分类者,宿世依止善知识为因,现在依止是果;现在依止为因,后世依止为果,如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依止。

依止善知识后,遵照彼教言与随示修持而获得法门三摩地后,随行彼或与证悟相应而依止善知识佛菩萨是内依止;以财等依止善知识是外依止。

在善知识前仅听传法音声而依止是粗或略,因为内心随他人音声转故;具足思维、修持的心之瑜伽是细或微,因为对意义内心思维故。

又“对彼我已恭敬依止”,如是具实执傲慢心为劣;对自己、善知识以及所依止之事三轮不执著,无我慢心,故成为殊胜之依止善知识。

彼具慧依止善知识,以有情可分远近二者,以加行可分远近二者,以发愿也可分远近二者,如是共有六种依止善知识法。彼等如何?有情今生依止是近依止,间隔多世后方依止是远依止;加行者,即便在今生中也于未来某时依止,或他世也不是当即依止而是在多世间隔后方依止,是远依止,现在即时依止与来世即时依止是近依止;发愿也相同,发愿今生依止为近依止,来世之中发愿依止为远依止。此三者仅仅是能依、加行及意愿强弱的分类而已。

唐译:

因果及随法,内外与粗细,

胜劣亦远近,是谓种差别。

亲近善知识的种类差别有:

①因果差别:过去亲近为因,现在亲近为果;现在亲近为因,未来亲近为果。

②随法差别:即善知识所传法门,随其差别而修行。

③内外差别:令善知识欢喜是内,供养财物等是外。

④粗细差别:仅仅听闻为粗,内心思惟为细。

⑤胜劣差别:有慢亲近为劣,无慢亲近为胜。

⑥远近差别:今时亲近为近,后时亲近为远;隔世亲近为远,无间亲近为近;发愿未来亲近为远,发愿现在亲近为近。

庚三、宣说殊胜差别

藏译:

由自心依胜知识,信解法意乐自在,

无分别摄持方便,一切行一义故胜。

以自心依止殊胜善知识者,对大乘法生起殊胜信心而依止;以九心依止与上述对照而了知;自在者是获得三摩地而依止,即以虚空藏三摩地供养无量财物而依止,以陀罗尼不忘持句义等而依止;以无分别之方便摄持;八地以上彼等菩萨的事业均圆融一体而趣一义。若具足此五种分类中的任何一者,则较其他依止更为殊胜。

唐译:

亲近善友胜,自意五如前,

信心通方便,和合等别故。

亲近善知识如前所述般由五种自意故成最胜。

①净信:对于大乘经中所说亲近善知识处生起净信。

②深心:以具足味心、随喜心乃至善净心而深心依止。

③神通:依虚空藏等三摩地而亲近。

④方便:依无分别智慧摄持而亲近。

⑤和合:诸大菩萨以一果入一切果故。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第十九》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