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度摄品第十七 之一
戊二、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分三:一、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二、成熟其他有情的四摄法;三、彼二者之摄义
己一、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分二:一、总标略说;二、其义广说
数 相 次第 名 , 修习 差别 摄 ,
1 2 3 4 5 6 7
治障 德 互显 ,度十义应知。
8 9 10
一切大乘法的修持若作归摄,可摄于此六种波罗蜜多之中,故道的正行仅仅如此,彼在四摄、供养、依止、四无量、菩提分等各个不同的阶段,依于不同的修持之名与不同之相而开成无量法门,因此首先宣说六波罗蜜多,彼者分十:①六波罗蜜多的数目决定;②六波罗蜜多各个的体相;③彼等的次第;④布施等各个词释;⑤对波罗蜜多如何修习之相;⑥六波罗蜜多彼等之内分类;⑦一切善法归摄于六波罗蜜多之中;⑧断除六波罗蜜多的违品;⑨六波罗蜜多的功德;⑩诸波罗蜜多中每一度均可含摄他度故互相决定。
宣说数目决定的四种根据。
唐译:
资生身眷属,发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第六业不倒。
施彼及不恼,忍恼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解脱是自利。
不乏亦不恼,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利他即自成。
不染及极敬,不退有二种,
亦二无分别,具摄大乘因。
不着及不乱,不舍亦增进,
净惑及智障,是道皆悉摄。
为摄三学故,说度有六种,
初三二初一,后二二一三。
略释:
藏译:
受用身眷属邪行,彼四圆满增上生,
常不行于烦恼方,于诸所作无颠倒。
其一,为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二种功德而宣说六波罗蜜多者。①以布施在流转轮回的诸生世中一切资具圆满;②以持戒人天所依之身圆满;③以安忍眷属圆满;④以精进所作圆满。此四者为增上生。⑤以静虑调伏自相续故恒时压伏烦恼,故不随转于烦恼;⑥以智慧通达总的取舍以及四谛、波罗蜜多的违品与对治故,能无倒趣入轮涅诸事。此二者为决定胜。因此彼六不必再多,若少则不能归摄,故安立波罗蜜多的数目为六。
藏译:
精勤利有情,施不害忍作,
住解脱所依,行一切自利。
令不穷不害,忍害行不退,
令喜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如是其二,为成办自他二利而安立六波罗蜜多者。如果从自利角度而言,菩萨为利有情精进之时,以布施他人而作饶益;以持戒不害他命;以不取不与取物等对人不作损害;他人作损害然不报复而以安忍作利益;解脱的所依——静虑,比如心若入定则决定见真实义,能令解脱即是智慧。颂词中的“所依”是彼二者的所依——精进,因为精进之后则心能入定而修持胜观。此三者是行持一切自利。如是成办他利有三,成办自利有三,共安立为六。
又诸菩萨不顾自利主要行持利他,故以六波罗蜜多修持他利者,即是以布施诸贫穷者给予所须之物,由此令诸有情受用不缺;以持戒对一切有情不作损害;以安忍对损害自己的有情不生嗔心并且忍受;以精进于行利他不生疲厌;以静虑隐蔽之事能现量了知,显示神变,令诸有情生信并且欢喜;以智慧能善说圣法故成办他利。修持他利即是成办殊胜自利,因为纵然唯一对自利努力精勤亦不能获得大菩提,而精勤利他暂时也可自然成办自利,究竟能使自己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依靠六度能任运产生自他二利。
藏译:
于受用不乐,恭敬二不退,
瑜伽无分别,大乘尽是此。
其三,一切大乘菩萨的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之数目决定。对外之五欲受用与内之任何一事,不乐无贪且对人无有任何不发放的布施。于戒学起极恭敬心,即便细微恶作罪也不沾染。对于有情所作的损害与苦行二者不生疲厌,即是安忍与精进,也就是说,依靠安忍有情所作的损害以及各种苦行都极安忍,以精进饶益一切有情,一切难行均能行持不生疲厌并且精勤无量,或者对积累福慧二资不生疲厌,即是安忍与精进,因为以安忍断除违品、以精进趣入对治故。以静虑安住于一缘专注安住的殊胜瑜伽,以及以智慧对任何相均无有分别,二者是寂止与胜观。因此,归摄一切大乘义仅此六波罗蜜多,无有不摄于此中者。
藏译:
于境无贪道,禁贪散乱道,
不舍他有情,增及诸障净。
由作于三学,佛正说六度,
以初三后二,二学一连三。
其四,若以殊胜三学而言(决定波罗蜜多的数目),对五欲境不贪著之道,即是布施,因为普施一切所有。严禁于得彼贪欲境后令心散乱之道,即是持戒波罗蜜多,由此以世间琐事而各种散乱能禁止不入。以有情虽作颠倒行为和各种损害然不舍弃彼者之道,即是安忍。使善根不断增上之道即是精进。静虑与智慧是清净罪障之道,因为以静虑清净烦恼障,以智慧主要清净所知障,或者静虑是二障压伏之道,智慧是二障根除之道,如是已宣说彼六道按三学角度佛真实宣说六波罗蜜多,其义如何呢?初三者——布施、持戒、安忍即是戒律学处,因为不贪之布施道即是持戒之因,禁止之道即是戒律学处的本体,不舍弃之道安忍是助伴(眷属),若具此三,则能受持净戒。以静虑与智慧二者显示二学,也就是说,静虑即是殊胜定学,智慧即是殊胜慧学。所谓一即精进,归属于三学,因为彼等五种波罗蜜多应以恭敬加行、恒常加行之精进修持,故于彼等发起精进者可归属于三学之中。
以上即是波罗蜜多数目的安立。
藏译:
坏施之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坏戒之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坏忍之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坏精进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坏定之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坏慧之障分,具无分别智,
令诸愿圆满,成熟有情三。
每一度均有四相,其义如何呢?
以布施而言,坏障分悭吝,即离悭吝是彼发心;具足助伴三轮无分别智慧,由证人法无我故不见施者、施物、受者的自性;以布施令受者的一切所愿圆满;布施的作用,以布施摄受有情后,随顺彼等各自的种性于声闻、缘觉、大乘道中令得成熟,究竟安置于三乘果位。如是布施具有四相。
同样,坏持戒的障分破戒;具足无分别智慧摄持之助伴,不见能持、所持、持戒三轮;以持戒对有情无害心及伤害之加行,令彼等所愿圆满;以持戒令有情满愿而摄受,先安置于戒律中,后令于三乘中成熟。
坏安忍的障分嗔恚;具足助伴能忍、所忍、安忍三轮不缘的无分别智慧;以作损害时不还报故,令彼所愿圆满;以安忍安置有情于三乘中而作成熟。
坏精进的障分懈怠;具足助伴精进者、所精进、精进三轮不缘的无分别智慧;有情作业作其助伴而成办他利故,令彼所愿圆满;以精进安置有情于三乘中而作成熟。
坏静虑的障分散乱;具足助伴能修、所修、静虑三轮不缘的无分别智慧;以神变、神通令有情的所愿圆满;以静虑安置有情于三乘中而作成熟。
坏智慧的障分我见等邪慧(愚痴);具足助伴士夫、智慧、修持三轮不缘的无分别智慧;以断疑令有情的所愿圆满;一切有情以三乘法得三种成熟。
唐译:
分别六度体,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满愿亦成生。
略释:六度的体相一一均有四相,即是①治障;②合智;③满愿;④成生。
①治障:即布施等六度依次对治悭贪、破戒、嗔恚、懈怠、散乱与愚痴。
②合智:即六度均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共行。
③满愿:即布施对求财者随其所欲而作施舍;持戒对求戒者随其所欲以身口意护持而教授;安忍对悔过者给予欢喜;精进对作业者随顺帮助;静虑对修定者随欲传授三摩地教言;智慧对有疑者随欲断疑。
④成生:即先以布施摄受,后以三乘法随顺根机而作成熟,依此类知,其余度也是先安立于戒等中,后以三乘法而作成熟。
藏译:
依于前生后,有劣及胜故,
粗及细之故,彼等说次第。
安立六度的次第有三种根据:
其一,依靠前前产生后后的次第。若对种种受用贪著则不能舍家受持戒律,若无贪著则能作到。首先,不贪著受用的布施即是持戒之因,故最先宣说;品行恶劣者不能忍受谩骂等,而禁恶行者堪能,故安忍之因持戒于布施后宣说;对寒热饥渴等苦不堪忍故不能发起精进,具安忍者能发起精进,故持戒后宣说安忍;具足行善恒时精进,则能成办内心安住之静虑,故安忍后宣说精进;若具有心得安住之三摩地,则可生起通达诸圣谛的智慧,故精进后宣说静虑;如是静虑为因,见真谛的智慧为果,故最后宣说智慧,彼等是按照由因果之理产生的次第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