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⑤玉女宝相貌美妙,赏心悦目,仅见即能生欢喜心,与其他男子不作邪淫等,烦恼微薄且尤敬圣王而情感专一,由行持妙规,众心为其摄引,身口散发天界妙香,具足殊胜温凉等悦意所触,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⑥大臣宝,仅伸手即能得一切所欲财物故,如同多闻天王,善行一切国王吩咐,在内务管理者中具有最殊胜功德。

⑦诸怙或臣或将军宝,以英勇及力圆满,能伏敌方,时而率军出战,时而善于返回,作善者摄受,作恶者治罚,善于成办国王的意愿,无碍能胜伏一切他方且依旨而行。

如同彼等诸喻,①菩萨得一地时,往昔于胜解行地未现量证悟的所知法或未胜伏的现量证悟之障碍,为了于一地不仅能现证且能胜伏见道所断障碍,不忘失往昔胜解行地所修诸法之正念,如转轮王以轮宝尊胜一切一样。②一地菩萨的择法智慧能破一切人法二我的执著相故,如以象宝能摧一切敌方。③一地菩萨的精进能令神通等殊胜功德速疾无余证入故,如以骏马宝速疾能至向往之地。④得一地时由现量证悟真如故,增长出世法的大光明,由此身心恒时增长欢喜故,如以摩尼宝光明遣除一切黑暗。⑤在一地解脱道时,于一切见道所断障碍中出离或解脱故,身心绝无不堪能获得轻安之乐,如玉女宝以触受令轮王欢喜。⑥定觉支能产生神通等功德及如意成办一切所愿故,如大臣宝能成办一切所需财物。⑦舍觉支能令一地菩萨恒时心无掉举、昏沉、贪、嗔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能如所欲坦然而住。此亦,以后得世间清净智慧利益有情、获得一切自己未得的上上位功德以及断除未断的一切过患并舍弃下下地;以入定无分别智慧安住于无所住中,故殊胜菩萨恒常于其中安住,或可解释为恒常安住于最胜圣者之安住中。如是坚慧注释云:安住故,是恒时殊胜。如是舍觉支如同将军宝招集四兵,摧毁一切应降伏应驱逐者,摄受一切应摄受应守护者,安住于无有任何危害的地方一样,因为如摄受驱逐他方般,清净世间智慧能摄受所取、断除所断;如于无危害的安宁之地安住般,因为无分别智慧安住于一切所缘寂静之中。具足彼等功德的菩萨犹如转轮王是于彼等功德趋入或自在的作者般,恒时以如七政宝之七觉支围绕而具足。

四、七觉支安立摄于五支中

自性支依支,第三出离支,

第四利益支,后三无染支。

(七觉支摄于五支中)由此也解释了所谓分支的含义。择法智慧是自性支,因为是证悟菩提本体之自性故;正念是所依支,因为是由以往胜解行地不忘失诸法再再忆念串习至究竟者——世第一法位时之念产生择法等觉支故;第三精进是出离支,因为以精进力超越胜解行地后出生一地故,一地当时的正念与精进是胜解行地的正念与精进究竟的果之正念与精进;第四喜是获得一地时证悟法界的利益支,因为以彼力于心中产生殊胜欢喜故;轻安、定、舍三者是无染支,因为身心轻安故,远离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恶取处,即是以何者无烦恼或无烦恼之处;“定”是安住于何种所依后无烦恼者,即安住定中时能远离沉掉等随烦恼故;“舍”是无烦恼之自性,因为坦然安住于舍中无任何烦恼故。

唐译:

菩萨入初地,建立于觉分,

诸法及众生,于此得平等。

譬如轮王行,七宝为先导,

菩萨趣正觉,七分常圆满。

念伏于诸境,择法破分别,

进速无余觉,明增喜遍身。

障尽猗而乐,诸作从定生,

随时所欲住,弃取皆由舍。

依止及自性,出离与功德,

第五说不染,此分有三种。

略释:诸菩萨入初地时,觉悟彼法故,建立觉分。问:如何是觉?答:由证诸法无我故,证诸法平等;由证众生无我故,证众生平等。

譬如轮王行道以七宝为先导,如是菩萨趣向无上正觉,七觉支恒常圆满。问:何分与何宝相似?答:①念觉支与轮宝相似,如未降国土轮宝能降,未伏境界以念能伏故;②择法觉支与象宝相似,如诸国劲敌以象宝能摧,分别胜怨以择法能破故;③精进觉支与马宝相似,如广阔大地边际以马宝能速穷尽,真如极际以精进能速疾无余证入;④喜觉支与摩尼宝相似,如以珠光烛幽,轮王极为欢悦,由法明破暗身心遍满欢喜;⑤猗(轻安)觉支与玉女宝相似,如依玉女摩触轮王受用诸乐,由从障恼解脱故身心得堪能之乐;⑥定觉支与大臣宝相似,如王有所须由大臣出,智有所用从定生故;⑦舍觉分与将军宝相似,如将军阅兵弃弱取强、随转轮王所住无有疲倦,菩萨修行弃恶取善、随无分别智所住无功用故。

七觉支如其次第为:①念是所依支,一切菩提支均依彼而行故;②择法是自性支,一切菩提以此为自体故;③精进是出离支,以此能令菩萨辗转增上至于究竟故;④喜是利益支,以此能令心安乐遍满故;⑤猗、定、舍三者是无染支,其中猗是无染因故,定是无染所依故,舍是无染自性故。

辛七、八圣道

八圣道者,正见之圣道,如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圣道,有此八分。其中正见,见道时以择法智慧现量证悟人与法无我的法界平等性,缘彼者而修持;以彼正见为因后,对于从三界出离之因、增上戒定慧作思惟并欲获得彼等,无有贪爱、损害心等烦恼之思惟,即是正思惟;依照正见、正思惟如自己如何通达那样为利他而宣说,并且断除语过——妄语、恶语、离间语、绮语等,即是正语;身断除杀生等三过后入于解脱道,即是正业;断除一切谄曲、诈现威仪等邪命,即是正命;依靠修持正见、正思惟、正业、正命四者,为断除以修所断的二障,恒时修持圣道,即是正精进;不忘失如何通达的诸法义并且内心明现,即是正念;于法界真如一缘入定安住,即是正定。

再者,彼八者于威仪时,应安住于正语、正业、正命三者;于内安住定中时,应修寂止与胜观,此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三者是胜观分,因为正见本身是胜观,思惟精进二者是胜观之眷属;正定、正念是寂止分,因为定是真实寂止,由正念是寂止之眷属。

宣说八圣道支者,由以下“其后如所证”等两颂宣说。

其后如所证,随顺而转也,

证如是安立,令入彼安立,

三业清净及,所知等及道,

具功德殊胜,修障之对治。

继得一地后二地以上修持八圣道者,由择法觉支如实证悟二种无我,以随行方式证悟法界且修习,即是正见;于正见所证悟的彼真如能作如是如是之安立者,即是思惟。以彼能如何安立呢?“真如之义是如此如此的”以名句文宣说的组成教典——经藏等,称为所安立法,安立了宣说真如之义故,因此所安立者之义自己如实证悟及为人如实宣说,以及对安立的教法的密义能依靠无误辨别的方式进入,即是正思惟;语、业、命三者之三业清净;在两大阿僧祇劫中依止正精进者,是为对治所知障而修持;如是正念是修道障碍的对治,因为修寂止与胜观道时,若出现道障昏沉、掉举时,当如上述忆念寂止相、勉励相、舍相之力能断彼等障碍故;正定者是如力品所说六通等殊胜功德障的对治修习。

唐译:

一转如前觉,立分二亦然,

次三三业净,后三三障断。

略释:此偈说菩萨修习八圣道支。

①第一分如前见道根本位中如实证悟随转,说名正见。

②第二分之安立,如前根本位中自所现证而解,无倒转入佛经中如同佛所安立为人分别,名正思惟。

③次三分正语正业正命即是语业、身业与俱业,依次以次三正道摄此三业而得清净。

④后三分正精进正念正定对治三障——智障、定障、自在障,依次由修正精进长时不退屈故,智障断除;由修正念,掉举昏沉无体故,定障断除;由修正定,胜德成就故,自在障断除。

八圣道中,初二及正精进为智蕴,中间三者为戒蕴,后二者为定蕴。

庚二、要略而说止观二者

由依清净处,心住于心故,

善辨诸法故,是为止及观。

彼遍行一分,非一分为因。

证悟及出离,无相未造作,

清净及究竟,智者之止观,

瑜伽行诸地。成办一切利。

所谓“由依清净处”即是依靠色界无漏四禅,心外无法故,一心安住唯识境界,是为寂止;依靠寂止无颠倒了知诸法的真如性之义,能善辨诸法故无分别,即是胜观。如是已说大乘寂止与胜观的体相。

宣说寂止与胜观的分类。寂止与胜观二者对于成就功德与修习一切是遍行之法,因为修习菩提分、欲得禅定与三摩地、欲得神通等功德,对于彼等一切不可或缺故,称为遍行,一切修持的正行都是此二者;所谓“一分”,即修习四种无色定寂止占多数、胜观占少数故,称为一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三者胜观占多数、寂止占少数故,彼亦称为一方或一分;所谓“非一分”即止观双运故,无有多少之分,故是非一分,是在修习色界第四禅时。

胜解行地修习止观承许是得初地之因;初地时的止观称为极为证悟止观,因为彼时证悟法界遍行义故;二至六地之间的止观称为出离止观,因为次第断除一切相并出离得无相七地故;第七地的止观称为无相止观,因为彼时对经藏等法无有各种分别相且诸法无相一味而修持故;八、九、十地时修习的止观称为无勤止观,因为安住无勤而任运自成的寂止与胜观故;以彼三清净地所修止观,称为佛刹清净,能获得二障及习气清净的如来地果,故称清净。如是依彼彼地所修止观瑜伽于胜解行地乃至十地之间均属遍行。彼者能成就一切自他二利,且以下下地来成就上上地的一切功德。

唐译:

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

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

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

一分非一分,修有单双故。

能通及能出,无相亦无为,

净土及净果,是二即为业。

略释:由依正定,心于自法性中安住故,是名止相;依于正住善分别诸法,是名观相。问:此止观二行当如何修?答:若人普欲寻求诸功德,则此人于止观二行悉应修习;又有单修者着重修一分或着重修止或着重修观,双修者非一分即止观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