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依止及对治,入谛与缘缘,

作意并至得,随顺亦随转,

觉境及受生,限极将最上,

长时与后证,胜修十四种。

菩萨的四念处有十四种胜修:

⑴依止胜修:依止大乘经所起闻思修三慧为自体故。

⑵对治胜修:于诸烦恼——执身为净等四倒之对治是观身不净等,而菩萨由修身等法无我,亦能对治不净、苦、无常、无我法想四种颠倒。

⑶入谛胜修:即以四念住自入于四谛亦令他入。

⑷缘缘胜修:由缘一切众生身等为境界故。

⑸作意胜修:由身等不可得故,不同声闻作意身不净等,于身等无所缘而作意。

⑹至得胜修:由身等不离不合故。

⑺随顺胜修:由随顺六度故,作障分之对治。

⑻随转胜修:于随转凡夫、声缘的境界中,为教导彼等故,亦修持彼等之念住。

⑼觉境胜修:即知身如幻色相似故,知受如梦皆邪觉故,知心如空自性净故,知法如客客谓缠垢,譬如虚空有烟云尘雾故。

⑽受生胜修:随意受生于轮回中,得转轮王之身及受用等之增胜,且于其中无诸染污。

⑾限极胜修:以根利故,修下品念处亦超过余人修最上品。

⑿最上胜修:即能不作功用总别修习四念处故。

⒀长时胜修:即修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

⒁后证胜修:即十地及佛地中皆可得故。

辛二、修持四正断

诸智者正断,诸有情无等,

修诸念住之,诸罪过对治。

受用轮回及,舍断诸障碍,

舍弃劣作意,入于诸地中。

住于无相及,获得授记及,

成熟诸有情,当得大灌顶。

为清净国土,及为及究竟,

诸具慧菩萨,修障分对治。

谁由依止欲,修瑜伽因等,

于一切正断,定说为对治。

诸坚固菩萨的四正断与其他补特伽罗诸声缘不同,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修持以及所修念处本体超胜故。四正断是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正断对治何者而修呢?是为了对治念处的违品诸过患而修,也就是菩萨的念处修法所具上述所依等十四种的违品,为了遣除彼等而修持。即是:所依闻思修大乘法的违品是对大乘法不闻不思不修的过失。如是当知对治的违品,声缘道的违品是执著净乐常我之相,乃至十地以及佛地真实成就的违品过失,以此颂归纳宣说了四正断之义。

四正断的分类:诸菩萨为利益有情于此轮回受生梵天、帝释、转轮王等身享受圆满受用时,对此并没有贪爱等烦恼,不被彼等所染而能修持四种正断。如是为断除爱欲、嗔心、昏沉、掉举、疑惑五障而修持,是为了舍弃对大乘义不作意而对劣乘声缘的果作意;是为了断除趣入胜解行地乃至一地等的障碍;是为了断除二至六地之间的菩萨获得七地安住无相境界的诸障碍而修持;是为了断除八地时获得授记之诸障碍的过失而修持;是为了断除九地获得四无碍解、对一切有情宣说正法而作成熟的诸障碍而修持;是为了断除十地获得诸善逝之补处灌顶的障碍而修持;为断除三清净地中获得如来清净刹土之障碍而修持;为断除获得究竟十一地之如来果的违品而修持。总之,具慧诸菩萨从胜解行地乃至十地边际之间,四正断道之违品的对治法如是而修行。

如何修持之方式,经云:“发起欲,勤作,精进,摄持,真实安住。”即按此五句所说而修持。最初欲是精进之根本,其余四者是精进之自性。此亦,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以及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依靠此四欲心修持寂止与胜观的瑜伽,是勤作或加行;如是修持止观时,有时会产生相似于寂止的恶取处怯弱与昏沉,有时会产生相似于胜观的恶取处掉举与散乱,或者有时无有彼等二者而产生坦然安住,不论产生彼等何种状态,都应以正知正念明察后,随机作意于寂止相、勉励相及舍相三者,此可称为具三种理由或三相的修法,三相作意是发起精进之义;以三相摄持心并且无有怯弱与掉举坦然安住时,应于彼状态中不动摇真实安住。此亦,若人产生怯弱或昏沉,应对佛菩萨的功德或等持的功德等作意,通过勉励相作意令心于怯弱中奋起;何时若对妙欲功德或外在事物,心为其牵引产生掉举或散乱,彼时应思惟轮回过患与散乱过失而止息掉举之心,应在心中作意寂止相,则能息灭心缘外境的散乱;如是心若远离怯弱掉举,彼时应作意平等相,于彼状态中平等安住,不应修持其他对治。如此以三种相摄持内心,也就是以寂止相对治从掉举中摄持,以勉励或胜观相从怯弱或昏沉中摄持,以舍相于远离昏沉掉举的状态中摄持,精进是对三相精进,三相是内心安住的方便,依此种方便反复摄持内心,至堪能后无勤作能自然安住,则是真实安住,也是前者之果。对此经中五词,虽有不同解释,但此处是依坚慧论师的大疏作的解释,如是必定可说以五相阶段的四正断能对治彼彼各自的违品。

唐译:

三舍及入地,住寂与得记,

成生亦受职,净土并圆满。

依止于欲故,起勤起精进,

摄心与正持,十治修如是。

略释:菩萨为了对治四念处的障碍而修习四正断,若广说此对治则有十种差别,由对治十行障故。十种行是:①舍着行,即受用轮回胜报而不染着;②舍盖行,即舍离欲界中贪、嗔、昏睡二者、掉悔二者及疑等五种禅定障;③舍下行,即舍离二乘作意;④入地行,即入初地至六地;⑤住寂行,即入七地住无相;⑥得记行,即入八地得授记;⑦成生行,即入九地成熟诸有情;⑧受职行,即入十地得灌顶;⑨净土行,即入三清净地为清净净土;⑩圆满行,即入佛地。菩萨为了对治此十行的障碍,故修四正断。

此十种对治差别,应如何修持呢?依欲起勤,依勤起精进摄心正持,是名修义。其中有平等修、有相修、精进修三种。①平等修,即由正勤能令止观平等故;②有相修,即由止举舍三相合修故;③精进修,即为断止观中的沉掉二障而起精进故。问:如何起精进?答:即摄心与正持,摄心指奢摩他,正持指若心平等则如是如是正持。以此三种修行修持前十种行,是名修习正勤。

辛三、宣说四神足

诸智者神足,具性相胜四,

为成办自他,一切利而生。

由依与差别,方便及成就,

具慧诸神足,许立彼一切。

依定波罗蜜,差别方便四,

以及成就六,其中说如是。

诸坚固菩萨的神足体相具有较声缘超胜的功德。彼者分四: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若具足此四法,则能于飞行虚空等神变获得自在,故名为神足。彼四法都是为了成就自他一切有情的世间与出世间之义而生,故比声缘的四神足超胜。

安立神足者,以所依、分类、方便、修持四法承许安立了具慧菩萨神足的一切相。此亦,所依者依靠静虑波罗蜜多产生,也就是由串习四无量内心堪能,进而依靠获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后将获得神通。分类与方便各分四者,欲勤心观四者是以本体分类,此亦,依靠对一切法之空性无我的信解发起勇悍恭敬之精进,由此心得一缘专注的等持,称为欲等持;或者对四正断发起欲的方式,以恭敬加行精进心得一缘专注;或者于四正断发起恒常加行之精进,由此心得一缘专注,是勤神足。总而言之,以对等持之欲为因,由此发起精进是成就真实之方便。“心”者即是真实寂止,也就是依靠前世修习寂止的习气,今生只须稍作精进,便能获得心住一缘,是心之等持。“观”者即是胜观,也就是依照所得三摩地教授,以智慧辨别断除疑惑,令心得一缘专注。总之,于所缘一心专注的等持中相应具足了欲勤心观四种神足。

一为起精勤,二为利益性,

三为起专注,四为对治也。

四种方便者,即是能断除成就三摩地五种障碍的八断行,彼等此处摄于成就三摩地的四种方便之中。八断行是信、欲、勤、安、正念、正知、思、舍。其中,初者对获得等持产生信心,欲成就彼而精勤,若有精勤则其前提必具信欲二者,故此三为精勤所摄,是第一欢喜之方便或精勤;第二方便者,轻安是身心获得堪能,故能成就等持,为利益之自性;正念与正知的作用是同一种,故摄为一类,即是第三方便——对所缘无散乱而专注;思与舍二者是第四者分别念与烦恼之对治。

见以及教授,作游戏以及,

愿以及自在,得法成就故。

六种修持者。①依四神足成就能现见,即是五眼。修持神足的异熟之中,以肉眼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粗细色法;神通眼或天眼者,在修持初禅等四禅后获得较肉眼超胜者,能现见十方三世种种粗细色法;圣者之慧眼者,以无分别智慧见法性真如;法眼者,能无碍通达经藏等一切教典句义;以佛眼能现量见三世尽所有如所有所摄的一切所知法。肉眼能见从一由旬、百由旬、仅赡部洲以及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粗细色法之间。以如来肉眼能见十方世界中所有现在的色法。天眼也有业力生、修持生两种,其一诸天获得自业所生的极清净之根,故能很清晰见到远近一切色法。修持生者是以诸瑜伽士修持禅定力获得禅定地大种所成的极清净根,由此见彼等有情往昔由何处死殁、未来当生何处的过去未来之色以及现在之色。以法眼能见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以及等同或低劣于自己的补特伽罗的相续境界。以佛眼对一切法远离障碍而见。对此五眼在大疏中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②能授成就者是六种神通,依靠神足自于善逝前闻受教言的传承以及对其他有情以自己来赐予教授的传承,其因即是依靠禅定成就六种神通,也就是以神足通能无碍游行诸佛刹土及有情安住的彼彼之处;以天眼能见佛身及有情身;以天耳能闻佛语及诸有情的音声;以他心通能了知诸有情心中所想;以宿命通能知自他往昔曾生某某处;以生死通也能知未来死后投生某某处;以漏尽通为断尽自他相续中所具的诸烦恼,于佛前闻受教言传承后,为他众宣说。

③以游戏成就者,于诸佛眷属的坛城等中显示种种神变与幻化而作游舞。

④所谓“愿以及”即是愿成就者,以愿力产生智慧,由其力按如何发愿能如愿随意投生于人天等趣之中,且以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而游舞。以愿投生彼等的菩萨,身之功德、心之威力功德以及妙音之功德等难以言说,如《十地经》中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