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诸菩萨无畏,体相及差别,

坚固与殊胜,今当次第解。

略释:已说菩萨有羞,次说菩萨无畏,即以体相、差别、坚固、殊胜四义次第解释。

辛二、广说分三:一、坚固之体相;二、坚固之分类;三、坚固之无变

壬一、坚固之体相

精进定及慧,许是勇忍坚,

何故以此三,菩萨入无畏,

以怯动摇愚,于所作起畏,故于三真性,当知坚实名。

精进、等持、智慧三者依次为心不怯弱之志气、无有动摇之安忍、真实了知彼义后于彼中无有变化,故称为坚固。何以如是?由彼三法使诸菩萨修持正道无有怖畏而趣入。

产生何种怖畏呢?诸无精进者对菩萨的行为会产生“我怎能修持”的怯弱怖畏;诸无等持者不能一缘内住故会产生动摇分别念之怖畏;诸无智慧者不能如实了知菩萨的行为,以愚昧无知于所作无法可施而生怖畏。

以怯弱等三者使菩萨于一切修行无有自在,会产生难以修持的怖畏,故彼三种怖畏的对治——精进、等持、智慧任运成就的三种本性者不为违品所侵故,当知具坚固之名。不必分别观察精进任运成就、等持智慧任运成就、恒时具有故,无有怯弱等三种违品,得殊胜坚固者,是坚固之体相。诸初学者心的自性之中也具有不怯弱故,若能趣入所作,仅以此点观待而言,当知可立名为自性之精进等。

唐译:

进定慧三起,勇健勤猛作,

是说无畏相,亦显于众名。

诸有所作中,下动愚则畏,

离三三决定,是名无畏安。

略释:精进、禅定、智慧三者若生起即是无畏的体相,勇、健、勤、猛是无畏的众名。若问:此进定慧三者分别于何种行中无畏?答:菩萨于诸所作中,其心若下若动若愚则生怖畏,因为下心者于彼无勤修故;动心者于彼心不住故;愚心者于彼无方便故。此三种心的对治依次是精进、禅定与智慧。是故远离下心、动心、愚心,当精进、禅定、智慧三者获得决定时,则名为无畏。何为决定?即此三对治任运现前名为决定。

壬二、坚固之分类

自性 以及 不顾本身 及,

1        2           3

有情颠倒行 甚深闻 广大

4            5       6

所化难调伏 佛身难思议

7               8

种种难行者 未摇轮回者

9               10

本无染污者 ,生坚实之坚,

11

较彼不同余,许诸坚实胜。

坚固的分类有八种。

⑴自性坚固者,即由种性力发起精进、等持、智慧三者,由此于菩萨所行无有怯弱等怖畏。

⑵发愿坚固者,即发愿今发无上菩提心后得证无上菩提并且于救度众生的事业中无退无变,由此任生何处当成无变坚固。此亦菩萨的无量愿乃至佛地之间所产生者,这一切的根本即是最初发菩提心,由最初发愿欲得菩提出生一切愿,并且其后的所有发愿也将越来越坚固。

⑶颂中“不顾”指于自利坚固,即为成办自利对身命亦不顾及或贪著或怖畏。

⑷于他利坚固者,即有情虽作种种邪行然于彼不生疲厌而坚固。

⑸颂中“甚深”指于真如义坚固,即对本无生灭的甚深空性无畏且信心坚固。

⑹于力坚固者,即对修持神通、力、无畏等诸广大功德,心无怯弱生起信解。

⑺所化具有极强烈之烦恼故,对谁亦难调的众生不舍弃,以种种方便长时调伏,即是于成熟有情之事业坚固。

⑻如来法报化三身具有不可思议功德,我当修持彼果心无退转,即是于菩提圣果坚固。

如是宣说八种坚固。复有三种坚固的分类:

⑼为成无上菩提修持种种无畏苦行,即是于苦行坚固。

⑽为利他以悲心不舍轮回,于种种三有中受生,即是于故意受生三有坚固。

⑾受生于轮回时,不为轮回过患烦恼染污,即是于无烦恼坚固。

如是坚固菩萨相续中生起的坚固不同于其余世间、声缘,承许较其余具坚固者更为超胜。

唐译:

自性及大愿,不顾及不退,

闻深亦能化,置彼于佛身。

亦行诸苦行,不舍于生死,

生死不能染,此十是差别。

略释:此二偈依次说无畏有十种差别。

①自性:即以种性力成就而得无畏。

②大愿:即以发菩提心而得无畏。

③不顾:即精勤自利时不顾身命得无畏。

④不退:即精勤利他时有违逆者得无畏。

⑤闻深:即听闻甚深真实义时得无畏。

⑥能化:即难化众生以神通力教化得无畏。

⑦置彼于佛身:即于安置众生于大菩提得无畏。

⑧亦行诸苦行:即于行种种难行苦行得无畏。

⑨不舍生死:即于故意受生得无畏。

⑩生死不能染:即处染不染而得无畏。

壬三、无变

如山不为蝶,鸟翅大海摇,

坚实恶友苦,闻深法不动。

犹如以蝶与金翅鸟的翅力以及海浪不能摇动山王般,此三喻依次对照诸坚固者菩萨不为恶友、种种痛苦以及听闻空性无我甚深之法所动摇。

唐译:

恶朋及重苦,闻深不能退,

譬如螽翅风,不动须弥海。

略释:菩萨无畏于三缘得不动,即遇恶朋、遭重苦、闻深法而不退转,譬如螽蟖振羽不能荡海摇山,彼之三缘不能动菩萨心亦复如是。

唐译:

诸说无畏中,菩萨无畏上,

相异坚殊胜,与彼不相似。

略释:由前三义即体相、差别、坚固殊胜故,菩萨之无畏于诸说无畏之中最为殊胜。

庚三、无厌

菩萨无怯无等者,三事闻法不厌足,

精进广大于苦也;依于惭愧及坚实;

于大菩提意愿等;诸具慧之不怯退,

许是于诸地未圆,圆满以及最圆满。

菩萨的无厌不等同声闻缘觉,对何者无厌呢?即对三种基或事无厌。于善知识前听闻正法无厌足者,是对闻法无厌或对求法无厌;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如依燧木与燧垫生火般发广大精进者,是对极为精进之有事无厌;为利有情对承受种种痛苦无厌者,是对痛苦之有事无厌。以彼等宣说了无厌之三种有事或对境。

无厌之因或来源或所依者,即依上述知惭、坚固二者产生无厌。

无厌之本体或自性是对大菩提产生猛厉寻求心。

由此因无厌之分类者,即诸具慧之无厌于道的地位如是安立:胜解行地尚未得自他平等心故,疲厌也时有产生,故未圆满;一至七地中疲厌决定不生故,即是圆满;三清净地中无勤任运故,至极圆满。承许有此三类。

唐译:

不退诸菩萨,品类有三事,

于闻进苦故;惭勇为依止;

欲乐大菩提,是说不退性;

未成成极成,差别诸地显。

略释:此二偈显示不退的品类、依止、自性与差别。

不退品类有三种,即闻法无厌不退、恒大精进不退、生死苦恼不退;依止有两种,即以有惭、有勇为依止;自性即是欲乐大菩提,欲乐有缺便会退转;差别有三种,即胜解行地菩萨之未成不退、一至七地菩萨之已成不退、三清净地菩萨之极成不退。

庚四、通达论典

知坚实经论,事以及所为,

业及性相等,无尽及果者,

真实成故胜,以定总持摄,

成熟有情及,忆持圣法也。

坚固者菩萨通达论典是指通达五明学处,亦名通达经典。所谓五明如上所述即是内明,梵语“达日嘎”或寻思理指正量,即是因明或推理学,语言学或声明,工巧明以及医方明。从智者善知识听闻彼等五明并思维其义获得定解后,也为他人宣说。一切所知尽摄于五明故,诸菩萨通达一切所知法而愿得一切智智故,趣入如是通达论典。

以仅仅了知五明而言,世间者与诸声缘虽也具有,然诸菩萨的通达五明论典以基等六种方式尤为超胜。彼六者为何?

①基或有事。在五明中,诸声缘仅为自己得解脱而寻求以宣说人无我为主的内明之一分而已,他们对广大大乘经典也不着重寻求,其他明则更不必说。诸菩萨为寻求一切智智、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自己学习广大所知法并为他人演说。也就是说,内明三乘之道;能诠词句之自性、字缘 [1] 与格 [2] 的对应、文字的归纳与增补等,按照语言学论典所说的那样对组合连接无碍通达故,具足善妙词句,以正确语言无误表达意义;其所说之义也是符合现量、比量、教量而安立,破斥不具正量之方,成立具量之方,以彼方便产生不可夺之定解;以医方明能除所有众生的疾病以及修长寿之方便,以彼饶益他众并将此方便对他人宣说。总之,菩萨为成办自他二利首先自己听闻五明论或经典,并如所闻之义不忘忆持,串习彼句而讽诵,对彼彼义以意识思维,能无误通达义故分辨善说邪说之差别,并对他人也如是宣说者,是以基或有事的方式超胜。

②必要。诸声缘的一切学处主要以自利为目的,菩萨的目的则主要为他利故,较彼更为超胜。

③作用。若仅通达声闻经典的内明能成办自利,菩萨通达三乘内明后,自己趣入大乘并对其他大乘种性者宣说其义,对声缘种性者,也宣说彼彼乘,如是以其余因明等四明也能利益有情,以彼等论为人宣说故,是为超胜。

[ 1] 字缘:梵语中的所用媒介字。

[2] 格或者判位词,即是能判别各个词在句子中所处地位的一种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