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六波罗蜜之,障分增长及,
障对治菩萨,生难忍之惭。
诸菩萨亦由,六度行懈怠,
烦恼及加行,随顺法生惭。
于何处羞耻呢?由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等在自相续中增长以及布施等对治减退故,于诸菩萨当生难忍之惭,世间种姓高贵者对作种姓低劣的行为感到羞耻,较此,菩萨若悭等增长及施等减退则极生羞耻,此可称为于增长、减退之惭。
又如是于加行不加行之惭者,即诸坚固菩萨不仅对自相续中串习并依止六度懈怠且不作加行,并且对生起贪嗔等诸烦恼的相应之法——不护六根门趣入妙欲五境之加行也会生起羞惭。
唐译:
菩萨于六度,障增及治减,
不勤亦勤行,于此有羞起。
略释:问:诸菩萨于何处生起羞耻?
答:菩萨于四事极生羞耻,即①于诸度障增时极生羞耻;②于诸障治减时极生羞耻;③修诸度懈怠时极生羞耻;④随顺烦恼法勤行时极生羞耻。
根本非体小,中及劣之地,
下意乐有我,为劣惭余反。
胜劣之分类者,非入定之本体欲界地的惭愧是小品或低劣;如是入定色界无色界也有惭愧之小、中、大三品,其中小品、中品归摄于小品中;胜解行地与一地等,下下者若观待上上者即是小品,上上者观待下下者安立大品;以意乐低劣的诸声闻的惭愧只修持自利,故是小品;一至七地之间名为“有我”,即指以有勤作相之我慢故,彼等之惭称为低劣或小品,是以观待而安立。
其余者增胜或大品即是入定地之惭、较其大者、观待下地上地为大品以及大乘之惭愧,而八地等三清净地无有我执无分别智慧任运成就之惭愧者,以无勤任运成就故安立为上品或超胜。
唐译:
六品及二品,七地与二乘,
亦似则为下,反此应知上。
略释:菩萨有羞的差别如何?
①六品:即不定地中前六品有羞为下。
②二品:即诸定地中前二品有羞为下。
③七地:即十地中前七地有羞为下。
④二乘:即发小乘心众生有羞为下。
⑤亦似:即未得无生忍菩萨彼有羞亦为下。
与此五类相反者,应知即是诸上有羞。
由无愧非理,受烦恼忿恚,
以轻舍我慢,损有情坏戒,
由悔转失等,恭敬得下劣,
具信非人等,大师亦舍弃,
佛子同法等,诃斥由世人,
现法得不悦,余生无暇地,
故此难得法,未得亦转坏,
由此住苦中,心亦不安泰。
无有惭愧之过失。何人无惭无愧趣入非理颠倒之行,从而受取生起贪等烦恼;以嗔趣入杀生等恶业,由此自坏戒律,故对自己今生、来世损害以及对他人损害;复次将善业及利益有情的所作舍弃的散乱及放逸等及以我慢之杂染方式摧毁有情与自相续的戒律,由此自己对彼生起悔心而苦恼故从安乐中退失;且以他人也见不具功德后得下劣恭敬利养;以无惭无愧之因,对教法具信的非人、护卫白方的天众以及本师也不以彼为特殊护念之境故作舍置;以相应正法的诸佛子对某人如是作不如理事呵斥,世间诸众也会令此人于今生中得到恶名;在其他生世中转生于恶趣等无暇之处,由此自相续已得之善法会退失,前所未得的新生善法也会失坏,因此彼身住于痛苦之中并且心也以不悦意受持不得安泰。
唐译:
无羞惑不断,三害及六呵,
堕难退苦三,如前十二失。
略释:菩萨若有无羞障碍则烦恼不断,由此先生三害。
①自害:由无羞不如理作意以受取烦恼而自作伤害。
②他害:即嗔恚伤害他人,又以舍弃众生不教化而对众生有害。
③俱害:即由恼害自他故害尸罗。
由此生起三害后即于现法之中得六种呵责,即①以自心后悔而成退失安乐等故,为自所呵;②以他人不信故得下劣恭敬,以不生圆满恭敬故,为他所呵;③为具信非人所呵而不护卫;④为本师所弃舍;⑤为同梵行者所呵;⑥为十方人所呵,辗转传其恶名。
如是之后复有三种过失产生。即①未来堕于无暇险难之处;②由此退失已得未得善法;③从彼生起大苦受。
此即是无羞所生十二种过失。
诸有惭佛子,不生如是过。
智者常生于,天人及人中,
具慧由知惭,速圆菩提聚,
佛子于有情,令熟不厌离,
彼恒离障分,常伴诸对治。
如是有惭者,当得彼等利。
具足惭愧的诸佛子根本不会产生如是过失。彼智者恒时受生于诸天人趣,是异熟果;具足惭愧之菩萨疾速能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是增上果;彼佛子具足惭愧,对成熟诸有情无有疲厌,是士用果;彼时恒时远离违品无惭无愧,是离系果;不离知惭有愧之对治,是等流果。如是具足惭愧的彼佛子能获得彼等功德也。
唐译:
此等一切恶,菩萨若有羞,
当知一切尽,起彼对治故,
天人聪慧生,速满于二聚,
成生不退转,离不离为果。
略释:何为菩萨有羞功德?
①有羞离过功德:菩萨若有羞耻,则上述一切过失断尽不生,由有羞耻必定生起彼等诸过的对治
②有羞集得功德:即常生天上以及人中,恒得聪慧,是异熟果;速得圆满大菩提二资粮聚,是增上果;于成熟众生不退转,是士用果;恒时远离无惭之障,是离系果;一切生处不离彼障对治,是等流果。
凡夫虽穿著锦衣,以无愧故过所垢,
佛子穿著惭愧衣,无所覆亦无过垢。
佛子菩萨具惭者,如空不为世法染。
于诸佛子众中住,以惭及愧为庄严。
菩提萨埵以惭愧,于诸所化慈如母。
具惭愧从诸罪过,于诸轮回作防护。
诸凡夫虽全身沐浴,穿著形色华丽的妙衣,然心远离惭愧故,妙衣不能遮掩贪等垢染之心。佛子具有知惭有愧之妙衣者,外在虽无妙衣等覆身,然以自性离诸过失之垢。此颂宣说了瑜伽士内安住入定之时,知惭有愧能对治烦恼的生起。
诸佛子具有知惭有愧,彼等如同虚空不为云雾等所染,入村舍等时以具惭愧之自性,不为世间八法染污;在与自己见行相同的诸善友佛子聚会之时,也以知惭有愧之饰品作庄严,行为和合且极其庄严,珍宝等任何严饰也无法相比。
诸菩萨于舍弃利他会生惭愧故,对诸所化如母般成熟有情,对一切有情视如爱子般慈爱呵护,彼等若不救度有情并且舍弃,则是惭愧之处。知惭有愧如以象马车步四军守护国政及边境般,同样诸菩萨于轮回利益众生时恒时也是护持,即以惭愧不令诸烦恼过患侵入。
唐译:
有衣翻有垢,凡夫无惭故,
天衣更无垢,菩萨有惭尔。
菩萨惭具足,如空不可污,
欲胜诸菩萨,亦以惭庄严。
譬如慈母爱,惭护众生然,
观生及化生,此事由惭起。
略释:此三偈以譬喻显示惭愧的功用。
①衣服喻:身虽着衣反有垢染,由凡夫无惭故;天衣着身更无垢染,由菩萨以有惭为衣过垢不能染故。
②虚空喻:有惭者虽值世间八法不被染污故。
③庄严喻:惭如庄严,以有惭菩萨能随顺同行故端正胜过余不具惭者。
④慈母喻:惭如慈母之爱能护持众生,因为有惭菩萨能拥护生死一切过失,如象马军,观生化生均由知惭生起。
荷担一切及,不荷担一切,
一切入不入,菩萨具惭兆。
具惭愧之相兆有四:以意乐而言,堪受一切施戒等任何功德方;不受无惭无愧以及贪嗔等诸烦恼任何过失方;以加行而言不入一切罪过而入一切功德。此四种相兆任具其一均是具惭愧的补特伽罗以其相续中的知惭所作的相兆。
唐译:
不忍及不行,亦忍及亦行,
当知此四种,是说行惭相。
略释:此偈显示四种行惭相——不忍、不行、忍与行。因为有惭者对一切过恶有不忍、不行之相,对一切功德有安忍、力行之相。
以自心修惭,信解法意乐,
自在无分别,以一性为首。
自心修持知惭有愧,此过若人得知十分羞愧,无论他人知与不知,自己造罪感到内疚,较羞愧更殊胜,如是于大疏中宣说。修持有愧此亦以五种相了知为殊胜者,对宣说惭愧的大乘法生起净信,如上述九种意乐、等持心得自在或者从八地获得无勤任运成就;于自他及知惭法三轮无有分别,清净地的菩萨于彼事成为一义,故为首要或殊胜。
唐译:
教习于惭羞,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别故,无上如前知。
略释:何种惭羞方为无上?如前文应知,对于大乘经中所说惭羞之处生净信故,以九种深心修习故,依虚空等定修习故,由无分别智摄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
菩萨之坚实,较余一切者,
性相别不变,以是为增胜。
菩萨之志气坚固者,即菩萨较一切世间众与声缘众,从法相、分类、无变三个角度更为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