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乘庄严经论颂科判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

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

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

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

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

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

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

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

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

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

壬三、寻求所知法

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

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

壬四、寻求轮回与涅槃

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

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

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

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

壬五、寻求唯识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

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

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

壬六、寻求体相

所相及能相,如是相差别,

为摄利众生,诸佛开示现。

共及心及见,及位及不转,

略说所相五,广说则无量。

意言与习光,名义互光起,

非真分别故,是名分别相。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

无体体无二,非寂静寂静,

以无分别故,是说真实相。

应知五学境,正法及正忆,

心界有非有,第五说转依。

圣性证平等,解脱事亦一,

胜则有五义,不减亦不增。

壬七、寻求解脱

如是种子转,句义身光转,

是名无漏界,三乘同所依。

意受分别转,四种自在得,

次第无分别,刹土智业故。

应知后三地,说有四自在,

不动地有二,余地各余一。

三有二无我,了入真唯识,

亦无唯识光,得离名解脱。

能持所持聚,观故唯有名,

观名不见名,无名得解脱。

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趣,

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

壬八、寻求无有本体

自无及体无,及以体不住,

如执无体故,法成无自体。

无自体故成,前为后依止,

无生复无灭,本静性涅槃。

壬九、寻求无生法忍

本来及真实,异相及自相,

自然及无异,染污差别八。

壬十、寻求宣说一乘之密意

法无我解脱,同故性别故,

得二意变化,究竟说一乘。

引接诸声闻,摄住诸菩萨,

于此二不定,诸佛说一乘。

声闻二不定,见义不见义,

见义不断爱,断爱俱软根。

二得圣道人,回向于诸有,

回向不思议,二生相应故。

愿力及化力,随欲而受生,

愿力不断爱,化住阿那含。

由二乐涅槃,数数自厌故,

二俱说钝道,久久得菩提。

所作未办人,生在无佛世,

修禅为化故,渐得大菩提。

壬十一、寻求五明

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

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庚二、以何种作意求法

知因及念依,共果与信解,

四意随次第,修习诸善根。

得喜有四种,二恶不能退,

应知随修义,此复有四种。

定作未来行,常观他行满,

信解自第一,知体无上故。

以此诸作意,修习于诸度,

菩萨一切时,善根得圆满。

庚三、求法之差别

求法谓增长,上意及广大,

有障亦无障,及以诸神通,

无身亦有身,得身及满身,

多慢及少慢,及以无慢故。

庚四、求法所得之果分二:一、成就功德;二、遣除所断

辛一、成就功德

为色为非色,为通为正法,

相好及病愈,自在无尽因。

辛二、遣除所断

无体体增减,一异自别相,

如名如义者,分别有十种。

菩萨胜勇猛,二求得真实,

随顺诸世间,功德如海满。

庚五、以宣说求法之殊胜而摄义

菩萨胜勇猛,二求得真实,

随顺诸世间,功德如海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