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五)总结。
【因此,声闻未证法无我与圆证法无我二者均非大车本意,故须如此受持。此为法王龙钦巴《如意宝藏》之善说分——能遣意贫之如意宝。】
“未证”是一分也未证得。“圆证”是一切分圆满证得。这二者都不是大车龙树、月称等的本意。“须如此受持”,就是既要知道其它观点不合理之处,也要明了大车的本意所在。
以上所说来自法王龙钦巴《如意宝藏论自释·白莲花》中的善说部分。“法王”,指尽所有、如所有一切深广诸法都获得无上成就。《如意宝藏论自释》上说:前代中观论师所说的声缘未证和圆证法无我都是不合理的。
“意贫”,就是对“声缘是否证法无我,是分证、还是圆证”,内心不了解、颠倒了解或者疑惑,没有真实通达。“能遣”就是以法王龙钦巴的善说能遣除上述种种意贫,赐予学者真正贯通、了达的智慧,因此赞叹为“如意宝”。
【因此,证法无我慧为总体,证人无我慧为支分,法我执为痴总体,人我执是彼支分,如树与甄叔迦树。】
“证法无我慧”是对一切法都证悟空性的智慧,这是总体。证人无我慧是其中很少的一分。“法我执为痴总体”:不管是有为法、无为法、轮回法、涅槃法,只要是对法有执著的痴心,就是法我执,所以法我执是痴心的总体,人我执是其中的一分。
以上“智慧”和“痴心”方面总体和支分的关系,就像树和甄叔迦树。总的说树,包括松树、柳树、杨树等一切种类的树,甄叔迦树是其中的一种。
“法”和“人”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总体和支分的关系;二、支分和支分的关系。前者的“法”是指一切所知,而人是所知当中的一种,这样人就是法里的一种,人我属于法我,人我执属于法我执,证人无我慧属于证法无我慧;后者是把依自己的蕴计执的“我”叫做“人我”,把此外所执著的山河大地等法叫做“法我”。“人我”和“法我”是两个不同的部分,我执和法执也就是两类不同的执著。
【由人我执起悭等烦恼障,由法我执起三轮分别所知障,故以圆证二无我菩萨慧俱断二障,以声缘道唯断烦恼障。】
再说二障的起因:由执著人我实有,就生起悭贪、嗔恚等的烦恼障;由执著柱子、瓶子等法实有,就生起三轮分别的所知障(三轮:能作、所作、作)。由于两种障各自是这样随我、法二执生起的,因此以圆满证悟人、法二无我的菩萨智慧就能双断人、法两种执著,因上两种执著一退,果上二障也自然随着消除;声缘的道只是圆证人无我,而没有圆证法无我,因此只能彻断人我执,彻断烦恼障。
这里“断”指全分断除,声缘只能做到全分断烦恼障;大乘菩萨见了满分法无我空性,以见而修习,能全分断除二障。不能理解成声缘丝毫不断所知障,比如缘觉就断了执外境色法实有的所知障。
【断障情形:大乘见道断二障遍计分,此后渐次俱断二障,至第八地退尽我执之行;是故,清净地无烦恼障,其后唯断所知障;至十地末,以金刚喻定摧灭二取迷乱极细习气,无间证得善逝于法界真如中的佛世尊智慧金刚身。】
大乘见道位断尽二障的遍计部分。“此后”,指见道后二至十地,断除俱生二障的种子和习气。二障的遍计部分以见道的力量断尽,俱生的粗细部分要依见道后修道渐次断除。“我执之行”,指第七识——末那识。《大乘庄严经论》讲菩萨证入八地,跟我慢、我爱、我痴、我见四个心所相应的末那识就转依成为平等性智,这时我执——末那识就彻底没有了。所以,“八”、“九”、“十”三地没有烦恼障,只剩下所知障,之后唯一断所知障。凡夫、声缘和八地以下是有功用行,没有按智慧清净而作,八地以上是无功用行。八地以后断微细习气。到第十地末尾,以一刹那的金刚喻定灭除极微细习气,第二刹那就成为解脱道(无学道)。“金刚喻定”,指下地一直无力断除、最难断的极微细无明习气,以这时的金刚喻定能作摧灭,而不被摧伏,因此比喻为“金刚”。
“善逝于法界真如中的佛世尊智慧金刚身”:这时灭尽一切心和心所,现前了大无为法的智慧,这上面本来具足无量与它无离无合的恒河沙数功德,由于依它而有,就立“身”的名言。“金刚”表示究竟坚固,指大无为法的智慧无有迁变,常恒、坚固等。
【于此要义,圣境诸大车密意一致,不应杂入藏人分别。若能达此关要,则自然解开诸教典之难点,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
“圣境诸大车”,就是印度以龙树、无著为主开创深、广二轨的诸大菩萨,或者说抉择二转、三转法轮密意的诸大开创者。他们的密意没有差别。“藏人分别”,就是藏人的各种说法并非佛菩萨经论的本义,而只是自己的分别。“自然解开”,就是以龙树、无著为首的中观、唯识两派,各自着重解释二转、三转法轮的佛经,分别侧重在甚深和广大方面,像声缘是否圆证法无我和断障的情况等有种种说法,这是一般人学习时融会不了的难点。如果能懂得以上要点,就自然能解开这些难点。
“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成一味故”:诸大论师教典中的种种密意,这样说、那样说,就像百千江河。一旦了达,这些密意百川就在了达者的慧海中融成了一味。“故”是需要如是了达的原因:对印度诸大车原本的密意,不这样圆融无违地去了解,就会导致教典的不同说法水火不容,而按这样了达,就一切都融成了一味,这就是需要按上面了达的原因。
下面回过头来讲偈颂:
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
经说无此道,不能证菩提。
增上慢声闻认为:只需要见四谛十六行相就能得解脱,不必要见什么空性。
大乘中观师说:般若经等很多经里都说没有空性的道,就证不到三乘任何菩提。这说明求解脱者见空性是必须的。
般若经上说:“有法想者,则无解脱。”只要认为一个法是实有,就会起实有这个法的想法。比如起实有这座山、实有这个人等的想法。如果心中所起的都是实有法的想,空一点也没证到,是得不到任何菩提果的。
凡夫生来就认为人和法是实有的,不破除这个执实的见,就得不到菩提。得菩提,至少要证得一分法的空性,这样才退得掉对这分法的执著,才能灭一分苦,得菩提。没有证得一点空,跟世间见识一样,怎么能得菩提?
对方说:你引的经我们不承认是佛语。这是后来龙树等的心被魔加持后写的东西,实际是魔语。所以你引的不是圣教,我们不承认。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大乘师说:你说大乘不是圣教,那你们《阿含经》等怎么成立是圣教呢?说出你的理由来。
二前成此故。
他说:《阿含经》等,不但我承认,你也承认。这是你我都承认的,还有什么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