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彼等摄义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彼等”是指以上“于所诠空性断诤”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内容。“摄义”就是归纳它的大义。

【如是破斥立空性之宗,实不应理,三乘菩提同依彼故。故当无疑而修空性。二障之对治,舍空性外更无余法,欲得离障遍智果者,云何不修空性?】

这是从共和不共上显示应当趣入修空。“共”指三乘菩提共通之道是空性。“不共”指究竟成佛之道也是空性。

“如是破斥立空性之宗”是总摄上面建立空性宗义时,引出所诠空性和能诠大乘教上的种种诤论,对于基的本性为空性,凡庸、实事师和唯识师分别发出种种诤论,对空性之道的作用、佛果上的无分别利他等也有种种诤论。像这样破斥空性宗,实际都不应理。理由是:“三乘菩提同依彼故”,不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都共同依赖修空才能获得,也就是无论求证哪种菩提,都必须依靠空性,这是获得寂静的唯一之门。确认了此理之后,凡是求菩提者都要坚定信心,毫无迟疑地勤修空性。

“二障”以下,再深进一层讲述求无上菩提的大乘人更应当勤修空性。理由是:“二障之对治,舍空性外更无余法。”从这一句确认到空性是能得遍智的唯一正道,因为障碍遍智现前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欲现前遍智就必须远离二障。而远离二障又依赖生起真实对治,这又是舍离空性再无其它。考察二障的起因:烦恼障是由执著人我而生起,所知障是由执著法我而生起,因此只有现见人、法无自性,才能去执断障,所以除了见空性修别的都无法断障,因为不是正对治的缘故。这样明了后,欲得遍智佛果的行者为什么不修空性呢?

以上是以理劝发行者发起修空的精进。下面以理断除修空的怯弱。

【何事能生苦,于彼应生惧,而空能灭一切苦,云何于彼生畏惧?非所惧处故。若有谛实惧者“我”,于何境容生畏惧,然无任何“我”,谁成畏惧者?即畏惧不应理。】

这是教我们如理思维:什么事能引发身心的苦,我应当对它生畏惧,就像对能产生剧烈痛苦的毒应当畏惧回避。但修空性不会带来苦,反而能彻底灭除一切苦,不但能灭除苦苦,而且能灭除坏苦和行苦,不但能灭除世间有漏的苦,而且能灭除出世间圣者心识迁流的极微细苦,所以空性是能彻底灭除一切粗细诸苦的无上甘露,怎么还对它生畏惧呢?根本不是畏惧之处!

再思维:如果实有的“我”存在,那以这个实有“我”可能对某境界生畏惧。但见到根本没有“我”,谁成为畏惧者呢?连畏惧者都没有,怎么会生畏惧呢?所以说“修空会让人生畏惧”的说法不合理。修空的成果唯一是获得无畏。

【故应断除修空怯弱,而速修空性。】

这是结劝应当速修空性。由以上种种道理,应当断除修空的怯弱,因为这是障碍精进的违品。断除怯弱之后,行者应当尽快趣入观修空性。

【如是连接已:】

就是以上断除了对空性不了解、错误了解和疑惑三种垢染,以及断除了修空性上的怯弱、犹豫等心,由此真实发起修习空性的意乐之后,凡是想速修空性的人,就应当修持以下所说的人无我和法无我。

如是破空宗,实为不应理,

是故当无疑,修习空性义。

“如是”是承接上面由于中观师立空性宗而引发的一切诤论。“空宗”,就是大乘中观建立万法一味大空性这一宗义。“破”,就是针对立空性宗,举出种种教理来作破除。“实不应理”,就是以正理衡量,这一切破斥都不合理。“是故”,就是智者应当在以理衡量之后,自己心里生起断定,毫无迟疑地趣入修习空性。

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得遍智者,何不修空性?

这是劝导寻求佛果的行者应当坚定地趣入修空。前半偈出示理由,后半偈以此理由而劝导。

“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是确认唯有空性是二障的对治,舍此再没有其他办法,而欲得遍智又唯在远离二障。所以,想求得遍智的人就必须修习空性。这是点醒行者:要得到果就必须具足正因,不具正因而求果,就像缘木求鱼,必定落空。因此说:欲得遍智佛果的行者为什么不修显发遍智的正因——空性之道呢?

何事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空能灭诸苦,云何畏惧彼?

若有谛实我,当于彼生惧,

既无尘许我,谁成畏惧者?

这是以理破除修空的畏惧。前一颂要观察:应不应当对修空性生畏惧?如果某种事能引生苦,对它生畏惧是合理的。但空性能灭除一切苦,怎么还对它生畏惧?这是毫无道理的。

后一颂再观察:修空的结果会不会让人生恐惧?如果有实有的我,在遇到境界时有可能生畏惧。但修空性见到根本没有我,谁是畏惧者呢?没有畏惧者。因此,畏惧也不可能生起。所以修空性的成果是让人获得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