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第二、《入中论》宣说七地超胜声缘时,在第一品的自释中引用《十地经》证成声缘证得了诸法无自性的空性,是有这样说,所以月称菩萨后面特意承接上面的有关疑惑,补充说明声缘只是证得一分法无我,或者需要证得一分法无我,不是说已经圆满证得法无我。

第三、《入中论》说十六空性是大乘的不共法。既然说“不共”,就和二乘不同,因为如果这也是二乘所证,就不能说“不共”。这也看出只有大乘证悟一切法空。圆满的空性大乘道才能真实证悟。

我们就明白第二段的意义就是破除“声缘圆满证得法无我”。在暂时分三乘的时候,你说跟大乘菩萨一样,小乘也圆满证悟法无我,这个太过分了。

(三)宣说“声缘未证法无我”和“有证法无我”的说法应受持为不相违。

分二:1、经中有必要说的“未证”和“有证”这两者本不相违;2、从反面显明这两者受持为不相违至关重要。

1、经中有必要说的“未证”和“有证”这两者本不相违

【因此,针对“声缘未圆证法无我”,于微劣以否定语说其未证法无我,经云“声缘之智如虫所咬芥子内的虚空般微小”故。】

“于微劣以否定语说”是密意。也就是说,所谓的声缘未证法无我,并不是一点未证,而是所证太小、太差,就用否定的语气说“没证到什么”,就好像身上钱少就说没钱一样。

“经云”一句是引证,指《宝积经》和三转法轮中的多部经上都说:“声缘的智慧小得就像被虫咬空的芥子里的虚空。”由此证明声缘的证悟确实很小。大乘的智慧是无分别真实般若波罗蜜多,周遍万法,如同虚空,无比广大。对比大乘所证,就以否定的语气说声缘没证到法无我。这样说“未证”的必要是让众生不得少为足,不停留于少分证悟,而能从此上进,由小智慧转成大智慧,由小涅槃转证大涅槃。有这个必要,所以特意说,声闻缘觉跟大乘菩萨的证悟境界来相比,太小太差。所以,就用否定的语气说,声闻缘觉没有证到法无我。

【为遮遣离空性外另有解脱道,而立寂静门不二,经中又说声缘罗汉有证人我依缘起生真实性之少分空性。】

特别需要细心地注意金刚句一句一句讲的,一句一句的内容需要明白,一个一个字凑起来才成句子,这个一定要注意,否则你跑题讲了半天,全知的金刚句一句都没有学好,没有通达,那就太可惜了,就等于跑题了,浪费时间了。所以,在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全知在讲什么。

“为遮遣”以下一句是说真实的必要。前面我们简单地解说了一下,什么是真实的必要?就是为遮遣离开空性另外还有解脱道的邪执,而立定“寂静门不二”的宗旨。这种必要也就是说,不单是佛和菩萨,甚至分三乘时,小乘的声闻缘觉也要证悟法无我,也要证悟空性。它最后落到真正的三乘涅槃的寂静的状态,它最直接的一个修法、它根本的一个方法,没有两个,只有一个,所以“寂静门不二”就是一个。一个是什么呢?就是要证悟空性。离开空性另外还有个解脱道的修法,那这个完全是邪执,完全就是邪见。这里“立定寂静门不二”,有这么一个宗旨,想让人们完全明白,有这个必要,就讲声闻缘觉也需要证悟空性。也需要证悟法无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明白全知的金刚句以后就好办了。遮遣邪执、立定宗旨是这里的真实的必要。邪执是什么呢?邪执指心里认为只做做外道的修炼、修人天善法或修世间的禅定就能直接解脱;或者依靠布施、持戒就能解脱;或者只修出离心、世俗菩提心就能解脱,全都是邪执。实际上没有见空性的话,只修这些永远不能脱掉实执。像这样遮遣了离空性另有解脱道之后,就立起了“空性是寂静唯一之门”的宗旨。“寂静”是涅槃的相,有暂时、有究竟,无论是究竟上心和心所无余寂静,还是暂时上烦恼全部寂静,都只有从空性这道门证入,只有见到境空才能停止分别妄动,入于寂静。无论得三乘哪种涅槃,都只有入空门才成办,不入空门绝无可能,因此说“寂静门不二”。一句话就下了一个真实的结论。

正是为了立定“寂静门不二”这个宗旨,经上又说声缘证得“人我依缘起生,因此没有自性”的这一分空性。

“人我依缘起生”:用比喻作个启发,比如天快黑时,眼睛不好的人把花绳误认是蛇,而生起蛇执。蛇执的境是蛇,它是依因缘而生。容易体会,这样的“蛇”完全是虚妄的,因缘不聚时不现“蛇”的相,因缘聚时(也就是花绳和天色昏暗、眼根不好等因缘会合时),就在第六意识前现起蛇的总相,这样的蛇相没有自体存在,正现时空无自性,所以这是依缘起而生的法,是空性。知道比喻再转到“人我”上来,是一样的道理。“人我”并没有独立的自性存在,这只是依于蕴和自心愚蒙的因缘而生起误认五蕴就是我的心,这样的“我”缘聚时有个心前的显现,缘灭时连心前的显现也没有,而正当显现时也在蕴的内外一切处都得不到,所以,这只是缘起的现相,空无自性。这样就知道,“依缘起生真实性”就是指“人我”没有自性、只是依缘起而现这一真实性。“少分空性”就是在万法里面,只有“人我”这一法证得了无自性的空性。

小结:

以上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说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有必要说的,又说声闻缘觉也证悟了一个法无我空性,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比如100道数学证明题,只证出一道,其它都没有证出,由于证出的太少,就用否定的语气说“他的成绩太差,没证出什么”;但又可以说证出了一点,完全不是零分。像这样,声缘未证法无我和已证法无我只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达,并不是成立了一者就违背另一者。“相违”的意思就是由“未证”就违背“已证”,由“已证”就不成立“未证”。

再说“满分圆证”就像100题全部证出,得了满分。在证悟法无我上,从基的色法到最后的果一切智智之间,不论色法、心法,粗法、细法,轮回法、涅槃法,都全部证得空性,这就是满分得证。而只证得人我空性,就是少分证得。就像100题只证出一道,或者全大海的水只尝到一点一滴。

2、从反面显明这两者受持为不相违至关重要。

【此二者持不相违至关重要,不然《般若经》说“具实有想者,则无解脱”、“三菩提皆依空性证得”,及“对此亦分基智等三种后,基智于果母有远近差别”等,对此该如何理解?】

“此二者”指有证和未证这两种说法。“持不相违”就是心里受持为两者不相违,为同一意义的两种表达。“至关重要”是强调由这样受持才能会通、圆融经论的不同说法,才能让佛语的种种密意在自己智慧海里融成一味。“不然”是从反面显明:如果把这两者受持成意义完全相反,“有证”理解成满分圆证,“未证”理解成一分未证,像这样就无法理解《般若经》的种种说法。

比如,《般若一万八千颂》、《大般若经·缘起品》里说“具实有想者无解脱”:万法一点没证空、全部作实有想的人,无解脱可言。又说“三菩提依空性得”: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都要依空性来证得。如果“声缘未证”是指一点没证空,那由具实有想得不到解脱,就不成立有声缘菩提,怎么能说“三菩提依空性得”呢?

其次说“对此亦分基智等三种后,基智于果母有远近差别”,就是弥勒五论当中的《现观庄严论》里分一切相智、道智、基智三种(一切相智指佛智,道智指大乘菩萨通达三乘菩提道的智慧,基智指证悟基的本性的智慧,基是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其中的基智又分三种:声闻的智慧;缘觉的智慧;大乘菩萨的智慧。由于认识基的智慧有圆不圆满的差别,导致声闻缘觉二乘只见到基的一分空性,大乘菩萨是粗细一切分都证得空性,因此这三种基智就和佛的果般若有远近的差别,声闻缘觉前两者跟佛的果般若远,第三者大乘菩萨跟佛的果般若近。如果把声缘说成圆满证得空性,那以上的说法怎么解释?三乘都同样圆满见一切法空的空性,那三种基智就没有离果母远、近的差别。

反过来,把“未证”和“已证”受持为都是指声缘证得少分空性,那以上的说法就都可以真实理解。所以,两者应当受持为不相违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