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虽有释曰:此三颂以章节错乱,故非原文,乃他人所加。无论如何,文义即如此。】

印度生慧等论师在注解里说:这三颂章节错乱的缘故,不是原文,而是后人所加。不管怎样,这些不必去考证,文义就是如此。“章节错乱”,指这三颂辩论大乘是否为佛经的内容和上下文连贯不上。

何语入经藏,许彼为佛语。

大乘经多分,岂非同汝经?

小乘人说:什么语言只有被收入宣说戒、定、慧三学的三藏,才承许它是佛语。大乘并非如此,所以不是佛语。

大乘人回答:大乘经里不是有很多内容都和你们的经等相同吗?为什么不承许是佛语呢?

小乘人说:因为大乘经所说的很多内容,比如无蕴界处、不断轮回、无佛无众生等,明显和小乘三藏不同,因此不是佛语。

以下大乘人对此反驳:

若由一不属,一切皆非经,

则以一分同,一切成佛语。

如果由大乘经中有部分义理不属小乘三藏,就成立一切大乘经都不是佛经,那么以大乘经有部分义理和小乘经相同而成为佛语,也就能成立一切大乘经都是佛语。

也就是按你的逻辑:“由部分如此,就能给全体定性”,那由大乘经有一部分和小乘三藏相同,也就能判定一切大乘经都是佛经。

何语迦叶等,亦无力测度,

谁由汝不解,判彼不应持。

小乘人说:你们这些奇特的语言连大迦叶等都看不明白,所以绝不是佛经。

大乘人回答:何等连大迦叶等也无力测度的大乘甚深法语,谁会因为“你不理解而舍弃”就判定这是不应受持的呢?意思是智者不会以别人不能理解,就以此为理由判定它不可取!

注意“判”字,所判定的是大乘教不应受持,能判定的理由是“汝不解”。这样判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而且很可笑。

【又说:若见空性,则当不住轮回,且于道果当失精勤。】

小乘人又说:不能见大乘所说的空性,不然见什么都空了,就会不住轮回,而且见什么都空了时,会失坏修道求果的精勤。这是指出见空性有两大过失:一是不住轮回;二是对道果失坏精勤。

以下从正反两面作答复。先讲正面:

【回答:虽于胜义中毕竟无苦,然为利益由自心愚痴而具苦之众生,以见如幻之慧从贪、惧二边中解脱,成就住三有而无染,如泥中白莲般住于轮回,此即是证空之果。】

这一段分两层解释,“虽于胜义中”到“众生”之间是第一层,之后是第二层。前者显示见空性不会失坏对道果的精勤,后者显示由见空性将成就安住轮回。先解释前者,其中“虽”和“然”是分开实相和现相而抉择。

先说实相:“虽于胜义中毕竟无苦”,就是真实中毕竟无苦可得。苦是指苦、乐、舍三种受不离苦的自性。苦受是逼恼难受的体性,所以是苦苦。乐受是变坏的自性,所以是坏苦。舍受是能引生后后诸苦的因,所以是行苦。要知道,蕴、界、处等一切法都是梦、幻、阳焰般的显现,胜义中这些法的自性无一成立,这样,既得不到能领受的我,也得不到所领受的受,因此说“胜义中毕竟无苦”。

再说现相,众生“由自心愚痴而具苦”:“愚痴”指自己的心把无我执为有我,把无受执为有受等。由这些实执起惑造业,果上就会在众生的五取蕴上出现三苦。就像梦见自己的身体被老虎撕咬,生起极大的恐怖和苦受。实际上,正当这样显现时,既没有“我”“我的身体”,也没有“老虎”和“被老虎撕咬时的苦受”,但当时由于心处在愚痴当中,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无实的,因此才有苦受;乐受、舍受也依此类推,这叫“具苦”(具足三苦)。“利益”就是自己证得空性,再观见三界众生由实执而无意义地长劫受苦,就会油然生起利益众生的悲心。以上显示了见空性的成果是生悲心利益众生,不会失坏对大乘道果的精勤。

“以见如幻之慧”以下是说成就安住轮回。分为能成就和所成就两部分解释。第一、能成就的因是“以见如幻之慧解脱贪、惧二边”。“如幻”指轮回万法现而不可得。“贪惧二边”是不见轮回万法幻化无实的时候,就妄执为实有,而且认取真实有乐而生贪著,认取真实有苦而生畏惧,就是堕于贪惧二边。“边”是指分别心一起就有倾向,心趋向于境,耽著不舍离,就堕在贪边;心想舍离境,想抛掉它,就堕在惧边。现在以空慧照见轮回法现而无实之后,既不执著真实有乐而贪著,也不执著真实有苦而畏惧,就从贪、惧二边中解脱出来了。

第二、所成就的境界是“住三有而无染”。比喻:“淤泥中的白莲”。就像白莲花,根住在淤泥里,花开在虚空中。“淤泥”表示轮回惑、业、生三种杂染;“根住在淤泥里”表示菩萨住在轮回中;“白莲”表示清净;“开在虚空”表示无染无著。“此即是证空之果”:此“安住轮回而无染”正是证得空性的成果。

以下再从反面显示:

【反之,若未证得有寂平等性,则以分别三有过失及寂灭功德之心,当堕寂灭一端。】

反过来说,声闻没有证得有寂平等性,就会不住轮回和对道果失坏精勤。辩论非常精彩!对方指出的过失全部返回到自身上。

首先解释“有寂平等性”。“平等”指无差别,“性”指法性。从胜义上说,以无明生行乃至生老死的三有轮回,和从无明灭到老死灭的寂灭涅槃,两者没有丝毫差别,都是无生无灭的空性,所以轮回的自性就是清净涅槃,这就是“有寂平等性”。

接下来解释不证有寂平等性的结果如何:小乘声闻没有证得有寂平等性,内心始终分别三有是有过失的法、寂灭是有功德的法,以这样的分别就会堕在寂灭一端,由此不会住于轮回,不会行菩萨道利益众生,也不会寻求无住大涅槃果。这才是对大乘道果失坏精勤。

为利愚苦众,解脱贪惧边,

成就住轮回,此即证空果。

这一颂显示了证得空性的成果。第一句说安住轮回的必要,第二句说成就安住轮回的因,第三句说所成就的境界,第四句结归这是证得空性的成果。

“愚苦众”当中,“愚”是苦因,主要指妄执我和我所,“苦”指由此起惑造业所感得的五取蕴上,每刹那都是苦的自性(这一点在讲解“有漏皆苦”时已作过详细阐述)。“众”指轮回中的无量众生。“利”指给予众生暂时人天善趣和究竟解脱成佛所摄的一切利益。“为”就是为了直接利益众生,以欲利有情的增上意乐受生在三有中。

“解脱贪惧边”,就是见三有如幻无实,由此就从对三有贪著和畏惧的二边中解脱出来。成就安住轮回,“住”在解释时要加一个“安”字,要领会是“安住三有而无染”的意思。这是大乘证得空性后现前的境界,因此说“成就”。不证有寂平等空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像凡夫那样贪著轮回,二是像声闻那样畏惧轮回,都不是安住。“安”字很重要,“贪”的状态不是安,“惧”的状态也不是安。解脱贪惧二边,从容中道,才是安。因此说“安住轮回即是证得空性的成果”。

(以上“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内容解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