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
经说无此道,不能证菩提。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前成此故。初于汝不成。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同具。
不然二许真,吠陀等成真。
大乘有诤故。外与教有诤,
教内亦互诤,有诤故应舍。
教本为比丘,彼亦难安住。
心有所缘者,难得入涅槃。
诸声闻部认为:只需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现见而修,即能证得灭惑解脱果,何用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无此必要。其于大乘所说一切法空,心生惊怖而弃舍后,自以为无有证空性,仅有证人无我,而起诤难。
驳:此诤极是下劣。何以故?舍空性外再无能断烦恼之根的对治故。因此,般若等教中说:“有法想者,则无三菩提解脱。”诸声缘果也是不依般若空性就不能证得,因此说这是能生四圣之母。其理下文当述。
回应:你的能立大乘教在我等前不成立是真实教——佛善说之法,这只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寻思者所臆造的文句故。
那么,你教如何成立是佛经呢?
答:“我教为佛经”不是在你我二者前共同成立吗?因此对其是佛经无有诤论。
驳:当初你诞生等时,小乘三藏也不成立是佛说的经,当时并无所谓的“二者前成立”,以此如何是佛经呢?教与人无自性关联故,当初于你不可能成立是圣教量。
答:初时虽于我不成立,然从可信赖的传承师前获得听受,而且这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的教,以此等以理成立的缘由,基于深信,成立小乘教是佛的善说。
辩:如是可信的缘由大乘也同样具足,因此,你若具慧、内住质直的话,则近于成立故,这也是在你我二者前能成立的,并非不能成立。不然,任何二者共许或在其前成立,其教就真实的话,吠陀等也应成真实了,因为不只一人、有多人承许其为正教故。
若说:小乘没有是否为经之诤,大乘却有此诤,故非佛经。
驳:仅以“有诤”不决定是非真实教。不然,于内道总的佛教,外教有诤;持部分圣教后,各派及声闻十八部等也内部有诤,由此你也应舍弃小乘了。再者,圣教之本即圣教住世的所依为真实比丘,彼等比丘也成难以安住或存在了。戒经中说有名想、自称、乞食、圆具、破惑五种比丘,其中前三徒有其名,后二为殊胜,故是圣教的根本。尤其,殊胜的胜义比丘定义为断烦恼,也将难以存在,因为不可能有断惑之因的现见真谛,因你承许无有诸法实相的空性故。又,圆具比丘也因各部承许有差异等,以有诤故,由上说附带推出难以存在。
对方说:何以无破惑比丘?虽无空性,然有见四谛故。
驳:对此,四谛中的无常等并非主要,道之主要——根除烦恼的正对治乃是证无我慧。如《释量论》云:“我彼从缘生,是无我见依,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因此,离于空性心有所缘者,难以入涅槃,无彻断我执不得断烦恼故。彻断彼者,当如《四百论》所说:“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如是唯见境之空性外,无法断根,因为:若未遣除著境习气,虽暂时以静虑等压伏,亦终当复生,如无想定。其义下文当述。如是,《释量论》亦云:“断德失相连,贪及嗔恚等,由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因此,于俱生我执境的“我”现见无自性空性,而能彻断烦恼,此外都不应理。
对此,对方说:我虽承许要见无我,然与空性义不同,因为空性是对实有色等法谤为无有的恶见,令人惊怖;而人我本无,也如是了知彼无,是符合实相的正见。
答:此二于空之体性全无差别,因为:人我唯是依蕴假立,彼非自性有故,即人无我;依支等积聚假立的身、瓶等诸蕴,也各自为自性空,即法无我。因此,二者唯是空基有法有差别,换言之,法无我为总体,人无我是轮回之因的对治,故唯除单独分出外,于空相无有差别。
因此,未通达人我唯是依蕴假立的空性,许蕴自身决定有,仅了知主宰或拥有蕴的常、一、自在我无有,以此断不了细分我执。因此,乃至未现见人我非自性成立的空性间,虽断常我,但对自相续蕴有执著时,不会断我执。如《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义为:于此,若舍离人我自相不成立之空性,虽见无常我等,但乃至有蕴执之间,无法彻断我执。此外一切说法均非龙树、月称密意。《入中论》亦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若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
因此,此处有者计法无我与人无我有极大差别后,承许不需法无我空性,唯以人无我便能得解脱。彼等想:凡是成为有的有事,定非空性;而毕竟无有的“我”则如兔角般,实际无有,因此,以法无我有何用?如是不明“人我也是依他假立”此真实性而起诤。
若善观察,则唯是以“二无我于依他假立之空性无别一味”为密意后,承许声缘有证法无我或空性,“若无彼,尚不能断烦恼障”以事势理能成立故。于此当知,声缘罗汉所证无人我空性,也是法无我一分,也是空性,而说其蕴等一切所知皆证空性,则一切时处都不应理,因为:《入中论》“无我为度生”此句自释中,已说二障对治——二种无我;又在承接前述有关“安立声缘有证空性”的疑惑后,说声缘未圆满修法无我,及十六空性为大乘不共法。
因此,针对“声缘未圆证法无我”,于微劣以否定语说其未证法无我,经云“声缘之智如虫所咬芥子内的虚空般微小”故。为遮遣离空性外另有解脱道,而立寂静门不二,经中又说声缘罗汉有证人我依缘起生真实性之少分空性。此二者持不相违至关重要,不然《般若经》说“具实有想者,则无解脱”、“三菩提皆依空性证得”,及“对此亦分基智等三种后,基智于果母有远近差别”等,对此该如何理解?
是故,一般而言,空性为寂静唯一之门故,三菩提任何一者决定依彼而证,然有初业者以执空性为囫囵一体之心,认为证则一切同证,未证则一无所证,于此立宗不应牢执,如此应成动乱一切经论基础,即:若由一法见空性定能见一切法空之空性,则大乘中以种种理立十六空等、三阿僧祇劫难行等、入上上地由法界离客尘差别而见转增胜,及上上宗胜于下下之差别等,一切皆成非理;如此,较声缘见空性,证悟无增进故,应成小乘道较大乘、下宗较上宗速疾、深妙。
若认为:未必有此害,大小乘观待方便于断障有差别故。
驳:以所证未证分尽离之所证证悟智慧,若不断所断,则成所断永时不断,因为虽已具现证智慧,然以此不能断障,如许日轮已出而不灭暗般。故应承许:生殊胜证悟智慧,若不联合殊胜方便,则不得生;而不生智慧,则不灭所断。不应承许:先有证悟智慧,然以此断障还需观待余法。否则见笑智者故。
又说:岂不见说一法空性即诸法空性?谁能否认了知一法空性后,以类推能见诸法空性?
答:我也承许诸法于真如中一味,也承许了知一法空性之相后,以智慧对其余一切也如是推理、串习,即能见诸法空性。然所化有业与根机差别,又有阿阇黎与入道门径差别,故有诸道不同现证次第,对此谁能否认?无法否认。如是,虽暂有调伏诸种性之种种道,然诸法究竟实相唯真如性外无它故,于证悟彼之智慧——一切相智中,一切诸道殊途同归,故称为究竟一乘。如是以法性理所立此义,为龙树父子的狮吼声。以此,于此等所说义当作抉择。
因此,声闻未证法无我与圆证法无我二者均非大车本意,故须如此受持。此为法王龙钦巴《如意宝藏》之善说分——能遣意贫之如意宝。
因此,证法无我慧为总体,证人无我慧为支分,法我执为痴总体,人我执是彼支分,如树与甄叔迦树。由人我执起悭等烦恼障,由法我执起三轮分别所知障,故以圆证二无我菩萨慧俱断二障,以声缘道唯断烦恼障。断障情形:大乘见道断二障遍计分,此后渐次俱断二障,至第八地退尽我执之行;是故,清净地无烦恼障,其后唯断所知障;至十地末,以金刚喻定摧灭二取迷乱极细习气,无间证得善逝于法界真如中的佛世尊智慧金刚身。于此要义,圣境诸大车密意一致,不应杂入藏人分别。若能达此关要,则自然解开诸教典之难点,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