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这里的诤论是大乘教非佛说,只是魔加持入心的龙树等臆造的伪经。起诤的人是未入道的增上慢声闻,不是所有的声闻(没有证得四谛,自以为证得,就是增上慢)。另一类入道声闻依《俱舍论》现证四谛,证得阿罗汉果,不会说大乘经一律不是佛经。

声闻圣者现证了无我,不会起增上慢,而且证的也是空性的一分,所以不会诤论。增上慢声闻没有证一分空性而断烦恼,对空一点认识也没有,才会起诤。他们认为求解脱果根本不必要见空性,依靠修四谛十六行相就能解脱。

【诸声闻部认为:只需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现见而修,即能证得灭惑解脱果,何用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无此必要。】

四谛中每一谛有四种行相,总共十六行相。“无常”是苦谛中的一相,“等”字指苦、空等的其余十五相。“现见而修”,包括两层:一、见道位以瑜伽现量见;二、见道后心安住于见道所见而修。这样就能证得灭尽烦恼的解脱果,哪里需要见大乘讲的轮回、涅槃、有为、无为等所有一切法都无自性的空性呢?

【其于大乘所说一切法空,心生惊怖而弃舍后,自以为无有证空性,仅有证人无我,而起诤难。】

(“惊怖而弃舍”是说声闻听到“一切法空”时,内心接受不了的状况。

比如,在阿底峡尊者住世的时候,有两个小乘僧人来见尊者。他们的威仪、行为都很调柔如法,当时坐在尊者前听法。尊者讲解因果的时候,他们特别有信心、有欢喜心。后来供僧完毕,大众齐诵《心经》,诵到“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等这样一路“无”下来时,两个人接受不了,要求僧众不要再念。又比如,在文殊菩萨宣讲甚深空法的时候,在座的五百位小乘比丘惊怖异常,毁谤空性,当时就口吐鲜血,直堕地狱。)像这样,增上慢声闻听到说一切法空时,心里惊怖接受不了,而且觉得大乘说的空性是最大的断见,因此彻底舍弃。舍弃之后,他们自己认为没有证空性这回事,只有证得人无我。为此,对大乘发起诤论。

其实,证人无我就是证了空性的少分,就像得了一滴海水可以说得了大海的水,不管是证得人无我,还是证得一些法无我,都是证得了空性,包括在证空性里面。空性分了很多类,这是因为众生有很多种根机,心里的执著有很多方面,所以空性就分成很多类来讲,不是单一地讲。增上慢声闻认为只有证人无我,不存在什么证空性。他不知道证人无我就是证空性的一分,一直固执无我和空性是像黑白那样不同的两回事。

【驳:此诤极是下劣。何以故?舍空性外再无能断烦恼之根的对治故。因此,般若等教中说:“有法想者,则无三菩提解脱。”诸声缘果也是不依般若空性就不能证得,因此说这是能生四圣之母。其理下文当述。】

“此诤”指“根本不用证空性,只需修四谛就能得灭惑解脱果”的诤论。这是很下劣的诤论。为什么说它下劣?因为在一切道法中,只有证得空性才能断烦恼,离开空性再没有别的根除烦恼的对治。作为学圣教的人竟然诤论“没有空性”,这是否认三世诸佛圣道的根本,何其下劣!

“般若经”指大、中、小三种般若经,“等”指三转法轮中的部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这么多的圣教都说“有法想者,定无三菩提解脱”。意思是说:凡是心上有法想的,就是有承认、有计执的,就决定得不到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解脱。

按这条圣教来衡量,声闻和缘觉从见道到无学道之间的所有圣果,也是不依般若空性就无从证得。以这个原因就说“般若是能生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种圣者总的母亲”。以上是依据圣教破斥“不用证空性就能得解脱”的谬论。“其理者,当于下文阐述”,就是以理破斥的方面会在下文阐述。

这里,寂天菩萨明知对方不承认《般若经》等,特意引用来破对方。这样必定遭来对方的反对:你说的教不成立是佛经。然后抓住他的妨难处破除他,就能成立大乘经是佛的善说,同时使人了解三乘菩提都要依仗般若来成就。这是作者的用意。

【回应:你的能立大乘教在我等前不成立是真实教——佛善说之法,这只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寻思者所臆造的文句故。】

对方回应:你们成立三乘人都要修空性的依据——大乘教法,在我们面前不成立是真实的圣教,因为这只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龙树等寻思者胡编乱造的文句。

“寻思者”,就是没有真修实证,只是按自己的想象说什么都是空,色也空、受也空、行也空等等。他们认为龙树等是在建立邪说,从始至终在给人灌输无自性的断见。所以他说:你引用的“凡有法想者”等,我们不承认它是圣教量。

【那么,你教如何成立是佛经呢?】

【答:“我教为佛经”不是在你我二者前共同成立吗?因此对其是佛经无有诤论。】

大乘反问:你们的小乘教——《阿含经》等又怎么成立是佛经呢?

对方回答:在你我前共同成立《阿含经》等是佛经,因此对这一点没有诤论。

意思是,“我的教是佛经”在你我两者前都成立,因此是佛经,而你的教只是你单方面成立,因此不是佛经。

【驳:当初你诞生等时,小乘三藏也不成立是佛说的经,当时并无所谓的“二者前成立”,以此如何是佛经呢?教与人无自性关联故,当初于你不可能成立是圣教量。】

大乘用他说的“二者前成立才是佛经”,反破他说:在你刚出生时,或者住母胎时,童年幼稚时,出家以前时,没有学小乘教法时,你了解小乘三藏吗?你连小乘三藏的名字都没听过,会生起这些书是佛经的想法吗?对三藏里说些什么一无所知,能说在你面前成立吗?不但是你,包括我寂天也是刚出生时、住胎时、童年幼稚时、没有学小乘教法时,一点不知道,这样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并没有所谓的“二者前成立”。按你的逻辑,只要没有在两者前成立就不是佛经,那这些时候小乘教就不是佛经了。

实际上,教和人没有自性的关联。自性的关联,就是体性上自己成立有的关联。或者是同体相属,就像柱子和柱子的红色(有柱子就一定有它的红色);或者是因果关系,就像种子和果,有种子就会生它的果。但教和人没有这样的关联,教和人不是同体相属,也不是由一者就一定生另一者。所以,虽然在人面前有这些教法,但人并不是一定就认为它是圣教。所以当初在你的心前不可能成立这是圣教量。

【答:初时虽于我不成立,然从可信赖的传承师前获得听受,而且这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的教,以此等以理成立的缘由,基于深信,成立小乘教是佛的善说。】

对方回答:你说得对,确实在我诞生时、做小孩等时,对我不成立《阿含经》等是佛经。我们就不谈这一点,但我还是有自己真实的理由。第一,我们是从释尊、迦叶、七位尊者这样传下来的祖师前得到听受;第二,止持、作持的学处和开遮等,清楚地现在律藏里;经藏的所诠是三学中的定学,后学者需要入这样的禅定,也就是修行人都要趣入经藏所诠义;而且论藏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的自相和共相作了抉择,这些论藏法性不能违背。所以,我们的教——经律论藏阐述了戒定慧三学,是宣说了能真正成办解脱的真实道的圣教。我是由这几点道理上能成立的缘由,基于很深的信解,来成立小乘教是佛的善说(意思是,我是讲道理的人,是用真实的理由来成立小乘教是佛经,并不是武断。)。

偈颂里“何缘”这两字,就是上面说的在可信的传承师前得到听受,以及“现”、“入”、“不违”这三个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