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回应:“身灭受寂凉,想尽行已灭,识蕴皆隐没,如是至苦边。”即如此说,阿罗汉舍身寿之行时,云何不成断尽五蕴相续而寂灭?由无再生之因故,如油尽灯灭。】

这是对上面两点的回应:一、对阿罗汉的身是苦谛余事的回应;二、对心未灭尽、无有灭一切戏论之因的回应。

对方说:所谓“阿罗汉的身是苦谛余事”这只是对有余阿罗汉说的,入了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无论色身,还是受、想、行、识,都无余寂灭,所以再没有什么苦谛余事,也不成立心未灭尽。

所引的一颂里,“身灭”指色蕴的身完全寂灭,就像屋子已经倒塌;“受寂凉”,就是苦、乐等热恼的受已经清凉了、远离了;“想尽行已灭”,就是取相的想和很多心所的行都没有了;“识蕴皆隐没”,就是眼识、耳识等的六识聚全部隐没。“如是至苦边”,像这样已经穷尽了苦的边际,息灭了一切苦。“即如此说”,像这一颂所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怎么不是断尽五蕴相续而寂灭呢?“由无再生之因故,如油尽灯灭”是成立寂灭的理由和比喻。这时已经断尽了烦恼,灭尽了再生五蕴的因,没有再生之因的缘故,不会再生起分别心,就像因的灯油已经烧光,果的灯光就彻底熄灭,不再闪现。

【驳:彼等虽由无轮回生因之烦恼而不生三有,然未圆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以此,有所缘之心将住于执轮涅为断治等处或某些戏论中,并非无缘极寂静。】

虽然阿罗汉由现量见人无我而断了我执和烦恼,这样消尽了生轮回的因,就止息了受生三有。但阿罗汉在万法中只是证得人我和少分法我的空性,并没有证得一切法空,这样没有证悟一切法空,心就还有所缘,这个有所缘的心会住在执轮回为所断、涅槃为对治等处,或者说会住在某些戏论中,不是一切无缘、最极寂静。这样以“有所缘之心”破除“分别心已灭尽”,以“住于某些戏论中”就成立不是真正的涅槃寂静。

(这里的“极寂静”要这样对比来显示:凡夫完全住在人我和法我的戏论中,所以是不寂静;阿罗汉已经不住在人我的戏论中,但还住在法我的戏论中,所以是寂静,不是极寂静;菩萨证得一切法空,一切无缘,所以是极寂静。)

【是故,有、无等戏论之心,离于遮一切边之空性,虽暂时息灭于灭定中,而仍当复生。即:相续中有意生身之生因——无漏业及无明习气地故,且未获彼之对治——寂灭一切戏论之空性故,如无想定,或其果生于无想天。】

(“有、无等戏论之心”是指小乘对万法作“有”、“无”想,认为粗的色法和心法以及凡夫分别的常、乐、我、净等,都是没有的,而细的微尘、刹那是有的,或者认为轮回是所断、涅槃是能断,像这些就是耽著有、无等戏论的心,远离了遮一切边的空性。凡是对待的法,比如有无、常断、净秽、因果等,都是边见戏论,真实中没有这些边戏,叫做“遮一切边的空性”。“遮”是否认的意思。)

“是故”以下一段是进一步破除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是真实寂灭。“是故”是紧承上面,阿罗汉没有证一切法空,心有所缘,这是不得究竟解脱的根本原因。这样从因看果,就知道他的入灭定只是暂时不起分别心,但一出定,还会复生。

注解里说:阿罗汉耽著有、无等戏论的心背离了大空性,这些戏论心虽然暂时在灭尽定中息灭,但不是真正的息灭,还会再生。为什么会再生?因为阿罗汉相续中还有意生身的生因——无漏业和无明习气地,这是具足了因;而且没有得到无漏业和无明习气地的对治——现证空性的智慧,这是没有违品,所以一定会像无想定和无想天那样再次生起。

比喻有因、果两层:因指无想定;果是由修无想定,受生在四禅里的无想天中,像这样多劫不起分别,一直住在无想当中。但他有轮回的因——烦恼和有漏业,又没有得到灭除烦恼和有漏业的对治——证悟人无我的智慧,这样具足生的因缘,又没有违品,就会在定力穷尽时再生分别。

和比喻对应,阿罗汉有不知道境、时隐密事等的无明习气地,类似于轮回十二支缘起的无明支;阿罗汉有无漏业,类似于十二支缘起的行支;这两者是生起意生身的因,类似于无明、行两支是生起三有业报身的因。这样就证成了阿罗汉从灭尽定中起定时还会生心和心所,现起意生身。

总之,以上抉择了断尽烦恼的阿罗汉果并非究竟解脱,原因是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思议变易死,而且没有获得对治,所以没有得究竟解脱。由此阐明了究竟一乘的要义。

【是故,凡求涅槃者皆应修空性,舍此不得任何暂时、究竟涅槃故。】

以上首先对于增上慢声闻所说“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依据圣教和正理阐明没有证悟空性决定得不到解脱。随后又破除“阿罗汉获得究竟解脱”,这时更深入地讲到没有证得一切法空就得不到究竟解脱。

“是故”就是由以上两部分的断诤总结说:不论你是寻求三乘哪一种涅槃的人,都应当修习空性,因为如果舍弃空性不修,就得不到任何暂时和究竟的涅槃。

【此外,若说:何语宣说定学而入经藏,宣说戒学而现律藏,宣说慧学不违论藏,彼即可承许为佛语,然大乘与小乘三藏不同,故不属佛经。】

小乘人说佛语有三种相:一、入修多罗;二、显示毗尼(毗尼就是律藏);三、不违论藏所说法性(法性指诸法的真实体性)。具有这三相就是佛语,违背这三相就不是佛语。

所以他说:凡是宣说定学而被收入经藏的语言,宣说戒学而显示毗尼的语言,宣说慧学而不违论藏所说法性的语言,这些都承许是佛语。小乘三藏法具有这三相,但大乘教典和小乘三藏不同,所以不是佛语。

【问:大乘经中岂非多有等同你们的经等?】

这是抓住上面所说“两者不同,故不属佛经”,从共同上发问:大乘经中说的四谛不是和你们的经藏相同吗?大乘律藏说的自身要出离轮回、要禁止身口意恶行,不是和你们的律藏相同吗?大乘论藏说的缘起生不是和你们的论藏相同吗?

话中之意是:你既然由“不同”可判定不是佛语,为什么不以共同而判定是佛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