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因此,未通达人我唯是依蕴假立的空性,许蕴自身决定有,仅了知主宰或拥有蕴的常、一、自在我无有,以此断不了细分我执。】

这里要分清两种我、两种见无我、两种断我执。(两种我是俱生我和遍计我;两种见无我是见到无俱生我和见到无遍计我;两种断我执是由见无俱生我的空性断俱生我执,由见无遍计我的空性断遍计我执,前者是断细分我执,后者是断粗分我执。但是仅仅见到无遍计我断不了细分我执。)

其次要知道增上慢声闻的见解。他承许五蕴是真实有的,但五蕴的主宰不存在。也就是一般人眼里的五蕴,像一国的民众,主宰它的“我”,像一国的君王;或者五蕴就像物品,拥有它的“我”就像物品的主人;而且,这个主宰者的“我”是常住的,没有生灭变异;又是独一的,不能分成多个;又是自在的,不必观待其它。增上慢声闻说的见无我就是见到没有这样的“我”而已。

到这里,有人会问:一般说俱生我是以常、一、自在为相,这里说的遍计我也以常、一、自在为相,两者怎么区分?关键要知道,俱生我是依五蕴的总体误认为有常、一、自在的“我”,就像天黑把花绳看成是蛇;这里说的遍计我是认为有个主宰蕴或拥有蕴的“我”,这是在蕴外控制蕴的“我”,就像控制或拥有东西的主人。

又问:为什么以见没有这主宰蕴的“我”,就不能断细分我执?

答:由于只是见到没有蕴外的主宰者“我”,而没有直下见到蕴的实有总体不存在。所以在没有明见蕴只是多体假合这一空性的期间,就有对蕴总体的执著,细分的我执也就随着生起(注意这里说的“蕴的总体执著”极其关键。)再借比喻来说,把五个手指握紧,当执著这是一个实有整体时,就起这是拳的执著,同样,对于色、受、想、行、识的积聚,在实执有个蕴的总体时,随着就会以无明生起有我的执著,就像执花绳为蛇一样。所以只要不通达“人我”只是依蕴假立的空性,单凭见到无遍计我,无从断细分我执。

【因此,乃至未现见人我非自性成立的空性间,虽断常我,但对自相续蕴有执著时,不会断我执。如《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在《宝鬘论》一颂是说:在世间,乃至有对总体蕴的执著之间,就一直对于自己相续的五蕴起我执;而有对我的执著,就会因为执著我,在随顺“我”时起贪,违逆“我”时起嗔,诸如此类,以我执起一切烦恼、造种种业,由业牵引又在后世受三界的生。

龙树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需要证悟人无我空性的话,他给我们说,前提必须要打破对蕴的执著,才能证悟无我,破除我执,如果没有我执,不会起烦恼,没有起烦恼,绝对不会造有漏业,没有业绝对不会投入在生死当中受苦的果报。所以龙树菩萨的《宝鬘论》这一论非常重要,不但是学教理的人必须要通达,也就是说真正需要证悟人无我的空性慧,那么这个正面反面或者说直接间接讲的内容必须要通达。所以说最好把这样的偈颂写在日记本上,首先好好背,背了以后,把这个内容一定要明白,一定要通达,消文解义非常重要。然后平时反观自心,当下乃至有蕴执,那么肯定于彼起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相反,如果你有个智慧,通达了五蕴是积聚的,一个总体,是假立的,这个总体完全是假立,完全是不可得的,没有个实质性的东西存在,这样把对自己的五蕴林林总总的、多体不同的、无常的、苦的,一清二楚心里非常很清晰的思路,而且自己的心能自己彻底明白,丝毫不怀疑,而且一提起正知正念,想起来的时候,这种坚固的正见,永远不退转的信解的定解,一护持它,在当下缘这样的五蕴假合就会明白无我空性,在这个上面一心专注护持它的无我空性的这一面,那么再再数数观修,就会原来在自己的第六意识面前有一种有我而且是俱生我的那种总相的影像就不会现前,在那个位置就现出一种无我空性的影像。这个影像虽然不是出世间圣者瑜伽现量照见的,但是确确实实在一个初学者凡夫心里面有这样修无我空性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常好,它完全符合无我空性,完全符合五蕴是积聚假立的东西,而且这个假立五蕴积聚的东西,它的总体根本不可得。所以没有一种总体存在,那么你的我执就没有机会现前。因为产生我执的前提,对五蕴的积聚、对五蕴的总体需要起一种实有的执著,现在你当下已经彻底明白五蕴集聚总体丝毫不存在,根本不可得一个总体的实质性。在这种基础上修人无我就非常顺利,也可以说随时打坐、随时观修都可以,或者在出定位一旦提起正知正念,把这种入定的定解的修法再来巩固,再来在生活当中或者在出定位当中应当要再再地训练,把定解的力量加强加深,这个力量让它增长,而且平时需要护持这样状态。在这种心态上面,确实世间八法一尘不染,或者某人对你呵斥、对你恭敬、对你赞叹等等,你不会起贪嗔烦恼的情绪当中非常苦恼的那种状态绝对不会现前,虽然有我执的种子或者它的不好的习气在,但是绝对不会有很粗的那种烦恼现行。所以我们初学者在凡夫位安住这样无我状态的时候,确实心就很开朗,很放松的,而且在这个时候,你的佛法智慧它有一种不共的力量来控制、压服我执和种种烦恼的情绪。所以一般平时我们自己学修人无我空性,不但是打坐入定位,甚至在出定位,有时候这种出定入定轮番的方式来巩固无我空性的正见,让它的力量增长,让它的力量再发挥,跟前面后面有一种明显的进步的力量让它增长起来。所以要完全这上面要通达的话,前提至少这里所讲的《宝鬘论》的这一颂必须要背好,必须要通达,不管是直接讲的还是间接讲的,或者对一个初学者修无我空性慧最大的障碍,前提第一个就是对五蕴总体的执著,第二个才起我执,第三个才起烦恼,第四才造业,第五个才受生生死苦海当中。所以这个偈颂必须要背得很熟,就像念观音心咒一样很熟熟,不然前面一句背好了后一句忘了,或者大概大概背得动,但是内容没有明白,内容明白了,但是平时没有思维,或者平时思维了,但是没有数数去串习,这样就太可惜了,所以这些偈颂必须要背得特别熟悉。这样的话,等于就是这个法的意义直接印在你的心里面去了,或者是盖了章一样的,把这个法的意义完全印刻在你的内心的中央,这样的话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平时我相似修无我的时候,按这个教证主要在观修。下面再来讲这个关键的要义,全知老人家是给我们这样告诉的:

【义为:于此,若舍离人我自相不成立之空性,虽见无常我等,但乃至有蕴执之间,无法彻断我执。此外一切说法均非龙树、月称密意。】

那么,龙树菩萨写这一颂的密意是什么呢?密意是:声闻求阿罗汉果,一定要见人我自相不成立的空性,如果舍离这个人我自相不成立的空性,只是见到没有常我等,那在对蕴还有实执的期间,是无法断我执的。“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这一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虽然见到没有常我等,但乃至对蕴还有实执,就一定会对蕴生起“人我”的执著。)

“此外一切说法均非龙树、月称密意”:比如有这些说法:三乘在证悟空性见上无高低,都是圆满见法无我;声闻缘觉二乘丝毫没有证得法无我;二乘证得粗细五蕴离四边戏论的空性;二乘下至不必远离对蕴的粗分执著;二乘求阿罗汉果须要破除所有有边的实执,不但粗分五蕴,连安立蕴的色法、心法,细到微尘、刹那,都全部要证得无我,不然就断不了我执。像这些说法,都不是龙树、月称的真实密意。

这里全知的金刚句极为殊胜,直接开显龙树、月称的究竟真实密意。生死流转起于惑业,惑业发自我执,我执又是在有总体蕴的执著时,必定缘总体蕴而生起。因此二乘得解脱的关要是在“见人我自相不成立”上,这就断定了二乘的所证是哪一点。确实让人生起真实的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