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彼时之功德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第一宣说法安立者,以契经、授记、应颂等十二部经的差别所安立的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以及医方明之五明彼者,所谓“一切地”,当知从胜解行地乃至圣者十地之间诸坚固菩萨之诸法安立。

若问:何为安立之义?

例如以声明学来说,文字组合成词之自性,再与格数词、虚词等相配合组成各种不同的句型,在声明论中,如往昔诸佛菩萨大仙人所安立的文法,后来诸菩萨也安立彼等为人宣说。因明学也以现量、比量、教量三者的所安立现前、不现前、极不现前三者的安立。医方明中所说身无病安住之方便,若有病则由如理依止饮食、行为、医疗、诊脉四种对治的安立。各种工巧明通过身语意通达并实践之安立。声明学之支分、颂词、长句、双俱三种庄严在文词与意义方面具足优美的格式之诗学论典,颂词格式的文字具有文字阴阳、性别搭配,各种语言所组成的妙音、歌舞、表演之戏剧,如实能知一义异名词藻学论典所说那样,内明中所宣说的三乘各自的道果安立,如实无误安立而作宣说,称为法安立。

若问:经等十二分教难道不是内明吗?宣说彼者,其他明处如何安立而宣说呢?若宣说不了,则“以经等差别,安立诸明处”宣说在经等中归摄五明又该如何说?

答:佛所说十二分教虽然主要宣说内明,但彼的分支中也包含其余四种明,故大乘方广经无颠倒宣说了一切尽所有、如所有法故,因此不能认为大乘经典中没有全面宣说五明学处。如来教法大乘经典之量无有限定的范围,故五明都是以佛的善说对诸菩萨宣讲而安立的,诸菩萨如实住持后,为利益有情在各个时期幻化为具足五神通的仙人与大婆罗门等后,宣说的也是无量。《宝灯经》云:“出世不久即了知,众生不解行业相,于彼耕种经商法,种种工巧世间说。无损无害之加行,予众生乐智者赞,种性力药种种论,彼等仙人极宣说。何处天界亦信解,所谓仙人甚深行。禁行苦行极苦行,彼智者亦极宣说。行持彼等诸外道,苦逼离佛独僻行,见持无衣祼体士,亦示外道阿阇梨。”又云:“以彼种种方便理,入世间行利生事,不着世间如水莲,行于欢喜净众前。置彼妙音词藻中,恒现舞伎力士者,饰品严身佩鬘舞,幻师诸身恒示现。村长市长与轮王,商贾主人及国王,宰官秘书邮递员,医师论师策划者。阿兰若中成巨树,妙药宝珠无尽藏,如意宝及如意树,于迷路者示道路。”如是所说般,由诸佛菩萨幻化无量故,于十方无量浩瀚刹土中存在的五明所摄的种种无颠倒论典,是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宣说的。如《大乘无上续论》云:“总之无余世间界,天及地住安乐因,彼者普世遍显现,此依圆音而宣说。”如实宣说了如来的圆音功德。

因此,执持“声明学等仅外道宗有,佛教无有”的观点仅仅是智慧极为狭隘的表现,因为经由往昔诸佛菩萨传授,内外道的智者们也撰著声明学等论典,虽然数量极多,但若以作者的身份是外道与内道而判定其明处亦属外道宗与内道宗,则此判定岂能成立!因为四种明是共同明故,不应妄分内外宗的差别。然而,如《集量论》与《因明七部》等中成立本师及其教法是正量等,善逝秘密表示在密宗之中宣说,如《甘露精华续》中所说,属于密宗的遣除四大不调之身障的成熟与解脱法,密宗修法仪轨中的金刚舞、念诵韵律、造像度量等工巧明,《时轮金刚续》中安立的外世间品历算星宿与中脉息数的对应,如是众多安立,外道根本无有故,无疑纯属内道明处的特征。外道宗的内明是修持四禅八定、大自在派的风瑜伽、裸体外道所修的真如明点以及我之真如,凡此种种未证无我故,虽暂能成就少许神变等功德,然无有解脱道故,彼宗根本没有真实的内明,故未超越世间。相反,由如来教法宣说出世间道故,是真实之内明。是故,内明抉择的是一切尽所有法与如所有法故,能了知尽所有法的支分——声明学等明处尽属其支分。勿论如来教法无量无边,仅以今日印藏保留下来的诸经典来说,也有许多声明学等的内容,比如:由《解深密经疏》中所说的观待、作用等四种道理,无余宣说了因或推理学;声明学也在诸经中数数出现,如经中有“有碍故为色法,领纳自性为受”等释词,“词无碍解”也不单是通达梵语,而是通解一切有情的无边语言,所谓善逝的善语也是指名词与格数词如实搭配的善妙词语;具足诗学圆满生动的比喻修饰法、姿态希奇修饰法、形象化修饰法等众多修饰法的词藻学,在每部经中都有许多堪为其范例;《时轮金刚续》中直接说到历算方法,歌舞、艺术、各种观察等也在诸经典中有附带的叙述,《广大游舞经》等亦云:“菩萨究竟一切工巧明学处。”;医方明也在《金光明经》中有说明……诸如此类,佛经中并非单说内明而不说其他明,应知大乘经藏中含摄了一切明处。

凡对所化众生能作暂时与究竟利乐的任何法,若遇所化祈求,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传,而诸菩萨也以不忘陀罗尼受持,应时会宣说故,如来教法中实已宣说了一切尽所有及如所有的所知法。

唐译:

立法及立谛,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种,建立假差别。

所谓五明处,皆是大乘种,

修多祇夜等,类有差别故。

略释:四种假建立是法假建立、谛假建立、道理假建立、乘假建立。问:各有几种差别?答:法假建立有五种差别,谛假建立有七种差别,道理假建立有四种差别,乘假建立有三种差别。

法假建立有五种,即是五明论,此五种皆是大乘经藏等十二部种类差别。

真如七种相,依之安立谛。

所谓安立谛,即是依七种真如安立谛。七种真如是:

①流转真如者,即相续不断转入轮回之中。如何流转呢?以无明缘行等十二缘起,环环相扣,相续不断,轮回从无始乃至无终,相续流转。

②体相真如者,即是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种体相,遍计所执如是无,显取二取的颠倒因或基依他起名言中有,依他起上不成二取故二取空的法性圆成实。

③唯识真如者,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离心无有,故《十地经》云:“嗟!诸佛子,此三界唯心。”如此说一切法唯是识前显现而已,故成立唯识。

④安住真如者,即是恒常安住三苦自性的轮回诸法。

⑤邪行真如者,即是具有业惑相的集谛,以彼痛苦自性的邪行故。

⑥清净真如者,即是灭谛,清净苦与集业惑之过故。

⑦正行真如者,即是道谛,由彼不颠倒修灭谛故。

以流转、安住、邪行三者,对一切有情平等。体相真如中,以依他起与圆成实二种体相,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平等,依他起也可归纳为唯识真如。在《解深密经》中,体相仅仅说是二无我,若如是,则成圆成实。以清净真如,声闻、缘觉、佛陀三菩提相同而平等,即是仅仅获得灭谛相同故。以正行真如,真实义之法——闻思修的一切法相同而平等,即如是在《解深密经》中宣说。

如是流转轮回及安住者是具有无常等四相的苦谛,邪行是具有集、生等四相的集谛,清净真如圆成实自性远离客尘障垢是具有灭、静等四相的灭谛,正行真如是具有道、如等四相的道谛,即是四谛。“唯识”者,即是八识聚,对此,以不清净依他起缘遍计所执后轮回缘起顺转的方式,安住轮回的角度摄于苦,流转的角度是邪行,摄于业惑集中;从缘圆成实后修道清净依他起的角度,摄于正行真实,故在《辨中边论》中唯识真如含摄于圆成实。清净客尘垢障的真如是圆成实灭谛。

此处颂词及注释中虽未宣说,然五法也是不超越三自性而划分的。“五法”即是名、相、分别、真如、正智。名者,即是以瓶柱等名假立,对彼彼执著,都是遍计所执;相者,是依他起相分,对鼓腹等彼彼显现法安立名的相或者因;分别者,是依他起见分的八识;真如者,是无变圆成实;正智者,是真如的能境无倒圆成实,所境之名安立于能境上,由实相、现相相同故。如是于《楞伽经》云:“五法三自性,及于八种识,二种无我义,尽摄诸大乘。”此等是大乘法的大总纲。

唐译:

轮转及空相,唯识与依止,

邪行亦清净,正行如七种。

略释:谛假建立有七种差别,即是七种真如,所谓轮转真如、空相真如、唯识真如、依止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

①轮转真如:指生死,即是三界心心所,此从分别起,此分别复从因缘起,不从自在等因生,亦非无因生。由分别境界空故,一切时仅有遍计所执、依他起二种自性轮转。

②空相真如:指法无我。一切诸法同一空性真如以为相故。

③唯识真如:指无分别智。

④依止真如:指苦谛,此有两种,即器世间与众生世间。

⑤邪行真如:指集谛,此即是爱。

⑥清净真如:指灭谛,此有两种,即烦恼障清净与所知障清净。

⑦正行真如:指道谛。

其中,轮转真如、依止真如、邪行真如三种是遍计所执、依他起二性,属世俗谛;空相真如、唯识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四种是圆成实性,属胜义谛。

安立理及乘,四相及三相,

如理作意及,正见果相应,

量分辨难思,于四理当知。

安立道理与乘者,次第以四相及三相,此是略说。

四种理证:作用道理是了知以何因产生何果,观待道理是了知何果观待何因,火性热与水性湿是世俗法性、一切法空性是胜义法性,证成道理则是以现量、比量相应有事的实相作衡量。其中,作用与观待道理者,在胜解行地,对二无我“如理作意”引起见道时能现见法性真谛的正见,故是有果;而见道的“正见”具足能获得解脱的涅槃果,以彼等因具能生果的作用以及彼等果是观待各因的角度分别是作用道理与观待道理。如是因果关系是无欺缘起生的法,犹如由具活力的种子产生苗芽般,因作生果的作业,若有因则有果的随行;果观待因,若无因决定无果故,如是是合理地以正量辨别或了知,即是证成道理。虽在世俗中无欺显现、然胜义中没有能生所生之相,是胜义法性不可思议,即是法性道理。此是仅仅与真实道作对应的四种道理。当知,以此为例,衡量一切义均摄于四种道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