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彼时之功德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略释:若具足七种大义,则说为大乘。即①由以无量经等广大法作为所缘故,是所缘大;②由具足自利利他的修行故,是修行大;③由现证真谛一时通达人法二无我故,是智慧大;④由三大阿僧祇劫中恒常加行及恭敬加行故,是精进大;⑤由以大悲安住生死且以智慧不染生死故,是善巧大;⑥由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故,是果德大;⑦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槃故,是事业大。

种性信解法,如是而发心,

修行布施等,趋入无过地,

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国土,

得无住涅槃,胜菩提示彼。

安立大乘摄义者。《般若十万颂》及《华严经》等大乘无量诸经的密意,若宣说,虽无边际,但归纳一切大乘义则能摄于此八项或十项中,故于彼等称为大乘。彼等是哪些呢?①具有大乘种性或界;②依彼种性,对大乘法产生信解;同样,③依信解发起无上菩提心。此三者是安住种性位。如是发心后,④在胜解行地修持布施等六种波罗蜜;⑤由彼于一地时,生起远离二取的智慧,入出世圣者无垢地;⑥二至七地之间,以菩提分与六波罗蜜法,令不具信者产生信心,具信者成熟于善根中。共六者。⑦于三清净地,修持情器清净,即是净修如来刹土,及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大悲不住涅槃边,证悟有寂平等的加行,此二算一;⑧此后超越十地、于佛地获得三身者,即是获得殊胜菩提,以及获得菩提后尽众生界示现成道等如来事业,此二算一。如是共有八种。后四者若别别计算,则共安立十种分类。

以上从菩萨希有修行功德至安立之间共十七类宣说完毕。

唐译:

性信心行入,成净菩提胜,

如是八种事,总摄诸大乘。

略释: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八事即是:

①住大乘种性,如《种性品》所说;②由此信解大乘法,如《明信品》所说;③由信解而发心,如《发心品》所说;④由此修布施等六度,如《度摄品》所说;⑤由此入道,如《教授品》所说;⑥由此于一至七地成熟众生;⑦由此于第八不退地净佛国土;⑧究竟入于殊胜菩提果地,菩萨有三种,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以佛菩提大故为胜,于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大涅槃故。

己二、赞叹功德分二:一、所赞对境菩萨之分类;二、真实赞叹

庚一、所赞对境菩萨之分类

初具信解及,增上心清净,

有相及无相,无有现行行,

此五于诸地,所谓是菩萨。

安住于十地及胜解行地此十一地,对彼等称为菩萨。彼等也以五阶段归摄。①初者,住胜解行地者虽未现量证悟法界遍行法性,然对法界有信心而胜解故,称为具胜解者。②入一地菩萨称为清净发心者,因为已证悟法界遍行义、得自他平等心故,以成办他利之发心、断除见所断故,此者是前者之外的菩萨分类之第二者。③安住二地至六地者称为具相菩萨。二地时,行持辨别声缘、菩萨种种乘之法相;三地时,具有俱生坏聚见相;四地时,对苦集二谛见为有害相,对道灭二谛见为寂静相;五地时,能入种种工巧明并对彼相的执著;六地时,执著缘起顺逆相。④安住七地者称为无相菩萨,由断除六地以下所具有的一切相故。⑤不退转是八、九、十地,安住此三地的菩萨称为行无勤行菩萨,由成就无分别等持无勤任运成办自他二利故。如是菩萨的五种不同阶段是安住所有地的菩萨的特征。

唐译:

信行及净行,相行无相行,

及以无作行,差别依诸地。

略释:此偈说菩萨五人差别。即①信行人,指地前一阿僧祇劫安住资粮道及加行道者;②净心行人,指入初地者;③相行人,指二地至六地;④无相行人,指第七地;⑤无作行人,指后三地。

庚二、赞叹此五种菩萨的体相分二:一、以修持诸因——波罗蜜多之大心不退之方式对菩提萨 埵释词而赞叹;二、从证悟果之菩提的角度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

辛一、以修持诸因——波罗蜜多之大心不退之方式对菩提萨 埵释词而赞叹分二:一、以菩提欢喜等九类赞叹;二、宣说菩萨之异名。

壬一、以菩提欢喜等九类赞叹(以“于欲无贪三业净”等九颂宣说)

于欲无贪三业净,制伏嗔恚求功德,

由法不动见深性,具乐菩提菩萨也。

对五欲受用无贪而普施内外一切资财修持布施波罗蜜多,于戒分身语意三业无恶业故清净,以安忍胜伏嗔心,以精进摄持出世殊胜善根之功德,以禅定住心一缘无有动摇,以智慧见二无我真如甚深义,如是修持六波罗蜜多,对获得大菩提具足欢喜心、为彼修行、为彼回向故,菩萨对菩提具有欢喜心。以此对六波罗蜜的清净功德赞叹。

唐译:

不着及清净,降嗔与勤德,

不动并见实,有欲名菩萨。

略释:此偈以自利门说菩萨相。“不着”是能行施,不贪诸欲故;“清净”是三业清净,能持戒故;“降嗔”是能安忍;“勤德”是欣求胜功德能精进;“不动”是于所缘心不动摇能习定;“见实”是见甚深真如能修智;“有欲”是能起愿,乐大菩提故,以行此七事,名为菩萨。

欲利他及见无害,领受他之损害及,

勇毅不放逸多闻,勤利他者菩萨也。

同样,以布施欲饶益诸有情,以持戒见或欲对他人的生命、资产及妻子不作损害,不以妄语骗人等,三门于他不作任何损害,以忍辱安受他人损害,以精进于所作事业中不退坚固而勤作,安住静处无有散乱,对禅定无有味着的不放逸的静虑,具足多闻圣法的智慧,此即是精勤利益有情的菩萨,因为修持波罗蜜多时利益有情以及究竟为利益一切有情回向获得无上菩提故。以此从利他功德的角度赞叹菩萨。

唐译:

随摄及无恼,耐损并勇力,

不放逸多闻,利彼名菩萨。

略释:此偈以利他门说菩萨相。

①“随摄”是施,恒以四摄摄众生故。

②“无恼”是戒,自信于他不起恼害见故。

③“耐损”是忍,他来违逆不怀加害报复故。

④“勇力”是进,在苦度众生无有退屈心故。

⑤“不放逸”是定,不着禅味来就下处生故。

⑥“多闻”是智,能断一切众生疑故。

了知自取之过患,不贪受用不持嗔,

瑜伽知因无恶见,极住自宗菩萨也。

诸受用为自利而积累的过患者,是无精华、无常、痛苦、如幻、于财起贪堕入恶趣、成为获得世出世间圆满的障碍等,菩萨了知此等过患后作布施;对妙欲受用不贪恋,舍家出家护持戒律;他人损害,对他心无怀恨而安忍;对大乘止观瑜伽精进;专一修持等持是通达寂止相、勉励相或极持相、舍相之三因;具足无有我见等劣见的智慧故,此即是内安住的菩萨。此等是从内安住禅定的角度作赞叹。

唐译:

厌财及舍欲,忘怨亦勤善,

巧相无恶见,内住名菩萨。

略释:此偈以住功德门说菩萨相。

①“厌财”是安住布施功德,了知悭财过失堕于恶道招来贫穷故。

②“舍欲”是安住持戒功德,若贪着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

③“忘怨”是安住安忍功德,他来损己不怀不报故,怀报者如画石,不怀报者如画水,一堕恶道,一生善趣。

④“勤善”是安住精进功德,为自他二利恒行六波罗蜜故。

⑤是安住禅定功德,善能分别寂止、勉励、舍三相故。

⑥“无恶见”是安住智慧功德,一切诸相不可得故。

⑦“内住”是安住愿功德,“内”指极安住大乘不动摇故。

具悲住惭愧功德,能受苦不贪自乐,

正念为主等持性,乘不乱者菩萨也。

以对痛苦有情具悲心者布施,以安住羞惭之功德护戒,以他人损害等一切痛苦能顺受而安忍,对睡眠、散乱等自己的安乐不贪著而为他利精进,恒时主要具足正念等不为散乱所扰,恒时具足证悟诸法远离有无诸边的平等性的智慧故,是极为入定之自性故,是于大乘中心不扰动的菩萨。以此于大乘道不动摇的功德的角度作赞叹。坚慧大疏中说此处一切颂前三句宣说行持六度,末一句宣说回向无上菩提。

唐译:

具悲亦起惭,耐苦及舍乐,

持念并善定,不舍名菩萨,

略释:此偈以不退门说菩萨相。

①“具悲”是施不退,悲愍他苦能行施故。

②“起惭”是戒不退,观察此世他世以及法人不造诸过故。

③“耐苦”是忍不退,风雨寒热等以及他人违损之事一切皆忍故。

④“舍乐”是进不退,能行正勤人不耽着自乐故。

⑤“持念”是定不退,能善摄心人由念力故。

⑥“善定”是慧不退,无分别智慧具足故。

⑦“不舍”是愿不退,不舍大乘故。

除他苦及不令苦,安忍苦及不畏苦,

解脱苦不分别苦,领受苦者菩萨也。

以布施遣除他人贫穷之苦,以戒律不作以杀盗令众生痛苦之事,对自己的一切痛苦安忍,为利他入轮回且为利他之事精进而不畏痛苦,以得禅定三摩地从欲界痛苦及不悦意中解脱,以智慧对痛苦之相不分别,如是承诺痛苦或纳受痛苦者是菩萨。以此不舍弃具痛苦之轮回以及于痛苦无疲厌的角度作赞叹。

唐译:

除苦不作苦,容苦不畏苦,

脱苦不思苦,欲苦名菩萨。

略释:此偈以离苦门说菩萨相。

①“除苦”是施,施他物时除他贫穷故。

②“不作苦”是戒,安住戒时不作令他苦事故。

③“容苦”是忍,行自他二利时诸苦能安受故。

④“不畏苦”是勤,行难行时恒得不退故。

⑤“脱苦”是定,离欲欲界时解脱苦苦故。

⑥“不思苦”是慧,三轮清净时不起分别故。

⑦“欲苦”是愿,为度化众生乐住生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