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三、彼时之功德品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随我及小见,及以诸识身,
亦于虚分别,四觉名菩萨。
略释:复由四觉名为菩萨,即①随我觉,由觉心故,心即是染污意识所执的所依——阿赖耶识;②小见觉,由觉意故,“意”即是与我见等四种烦恼相应、缘阿赖耶识执我者,以难断故,称为小;③识身觉,由觉识故,识即是六识身;④虚分别觉,由觉虚妄分别故,虚妄分别即是上述心意识三者,一切菩萨唯觉此心意识均是虚妄分别、依他起故。
证无证及证随证,证无事及证极生,
证无证各别证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①证悟世间从未证悟的无分别智慧无缘如虚空般的境界,证悟未知者。②以后得智证悟一切法如幻平等者,称为后行证悟,或者为了知无明等顺生了知,称为未证了知;证悟无明灭则行灭等缘起还灭,称为后行分别证悟。③证悟无自相遍计所执法是无法各自了知。④证悟一切能取所取的显现均由刹那依他起产生,是证悟个别极生。⑤证悟诸凡夫前未证的法性二空圆成实,称为分别证悟未了知或未证。以分别证悟如是五种义故,称为菩萨。此也是从证悟二谛的方式安立。
证无义及证胜义,证诸义及证一切,
所证证依证证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又有五种了知二谛的方式者:①从依他起识中产生三界能所二取的一切显现,虽对彼贪执恒常感受痛苦,然了知能所二取无实有者,即是了知无义;②了知二空自性圆成实者,即是了知胜义;③了知一切二取显现唯是遍计所执而无实有者,即是了知能所显现诸义;④了知以蕴、界、生处等尽所有所摄的一切法者,即是了知世俗;⑤所了知境、能了知者以及了知,对此三轮无缘而了知,即是了知胜义。如是三种自性及二谛,由了知彼等五法的根据,称为菩提萨埵。
唐译:
无境及真义,永无亦圆满,
亦说不可得,五觉名菩萨。
略释:复由五觉名为菩萨,即是觉依他起性之无境觉,觉圆成实性之真义觉,觉遍计所执性之永无觉,觉一切境一切种之圆满觉,觉三轮清净之不可得觉。后者三轮是应觉之菩萨境、依觉之菩萨身、觉性之菩萨智此三轮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觉。
证当成就及证处,证出胎及证次第,
极证及证断疑因,由此是谓菩萨也。
又以了知五知故称为菩萨:了知已成就无上大菩提者,即是了知于大密严刹土中所现前的三身;了知处者,即是了知最后有菩萨示现安住兜率天宫饶益诸天;了知入胎者,即是了知于赡部洲入母胎,在彼处成熟有情;了知次第者,即是了知出生、王宫享受五欲、舍王位出家、苦行、于金刚座以化身现证菩提、成佛后为断除一切众生疑惑而广转法轮。以此等根据,称为菩萨。此是从最后有菩萨于密严刹土中以报身相现前大菩提后在南赡部洲以化身相显现成佛的角度来宣说的。
唐译:
成就及处所,胎藏随次现,
及以断深疑,五觉名菩萨。
略释:复由五觉名为菩萨,即①成就觉,即成佛果;②处所觉,即住兜率天宫;③胎藏觉,即入母胎;④随次现觉,即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⑤断深疑觉,即为诸众生转大法轮。
具慧得未得慧及,证极住以及随证,
各别说离戏破慢,有慢慧未熟正熟。
由了知十一种了知之分类故,称为菩萨。所谓十一种分类者,即是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三者以及内、外、粗、细、劣、胜、近、远。此亦,⑴彼具慧菩萨获得了知过去法的智慧称为了知已得法,由诸过去法于过去时各自已得故;⑵了知未来所生法者,称为了知未得法,由彼等法现在不成立有事或未得故;⑶了知现在法,称为极住,生而未灭故;⑷菩萨以自心了知无常、痛苦等者,称为了知内法,内以自心了知故;⑸由其他善知识宣说而了知者,是依外缘了知;⑹能分别宣说诸法的自相与共相的智慧者,即是依字词句之粗;⑺内在入定心以语言不可表达安住无分别之细;⑻七地以下具微细我执故,具有慢慧,即是平凡或劣;⑼由八地以上无分别智慧任运成就,微细我执亦无故,断尽我执,称为胜;或者“劣”可释为具我执的胜解行地的证悟,由尚未断除二取分别念故;得圣地后断二取故破我执,称为“胜”;⑽智慧未成熟者,即是七地以下智慧,由尚未得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故,称为远慧;⑾八地以上智慧者,称为真实成熟,由无分别智慧不须勤作任运自成故,称为近慧,由近佛地故。或者胜解行地与圣者地次第称为未成熟及成熟。
唐译:
得不得及住,于自亦于他,
有说与无说,有慢及慢断。
未熟亦已熟,如此十一种,
一切皆能觉,是故名菩萨。
略释:复由十一种觉故名菩萨。
⑴“得不得及住”,即依次为过去觉、未来觉与现在觉。
⑵“于自亦于他”,即以自内证是内觉,于他随证是外觉。
⑶“有说与无说”,即依有说闻思而觉是粗觉,依无说离戏而觉是细觉。
⑷“有慢及慢断”,即有慢七地以下为劣觉,无慢八地以上为胜觉。
⑸“未熟亦已熟”,即未熟者觉彼,久远方觉,是远觉;已熟者觉彼,于近即觉,是近觉。
《大乘庄严经论·功德品第二十》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