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颂科判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大乘庄严经论》思考题 (五)
菩提品第十
1、对“白法为佛身,非无亦非有。”这两句颂词,请从三自性的角度、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的角度分别解释,并归摄于科判“不可思议的功德”。
2、结合本论颂词,请分别从皈依者与皈依境的角度分别说明大菩提是最胜皈依处这一功德。
3、在“转依之功德”这一科判下,说明:
①什么是所转、什么是能转、什么是转依?
②从自性真如显露的角度认识转依。
③能转道的本体是什么?在这一点上菩萨与佛有何差异?
④转依之功德体现在何处?
4、藏译“如许虚空常遍行,如是彼亦常遍行;有如虚空遍诸色,如是彼遍于众生。”摄为“周遍之功德”;颂词“前两句与后两句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分别是从何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大菩提周遍之功德?
5、在“相甚深”之中,有清净相、胜我相、无记相、解脱相四种,对这四种,先说出分别心面前所认为的相,再说明大菩提的相如何超越分别思维而一一摄入“甚深”二字之中。
6、同样,“处甚深”的内容如何摄入“甚深”二字?
7、“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诸佛如是说,譬如染画空。”是从什么角度比喻为“染画空”?
8、“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①颂词如何成立众生具有如来藏?②看起来是在众生具有如来藏,为什么判为“法界真如不变之功德”?
9、在“无量圆满之功德”这一科判下,说明:
10、①唐译为“变化”、藏译为“圆满”,二者如何融通?
11、②颂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摄入科判之义?
12、怎样以清净相和自在相安立大菩提的本体?
13、法报化三身①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安立法身、报身与化身?②三身之间有什么关系?③三身是一体还是他体?若说是一体,为何会有三身?若说是他体,三身说的只是一个大菩提的境界?④如何从自利与他利的角度理解三身?⑤三身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是“平等”、“恒常”?
14、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①说明四智的体性与作用。②四种智慧在智慧的角度上有什么差别?③四智是一体还是他体?④四种智慧的异熟因分别是什么?能净因是什么?异熟因与能净因有什么差别?有什么关系?
15、为什么说“佛智是一切道的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思考题(六)
1、为什么说本论先宣说前四义,再开示第五义菩提分之本体?这样安排有何必要?
2、“已生及未生,正受及似受,他力亦自力,有迷亦不迷,现前不现前,听法及求义,观察等十三,分别于信相。可夺间无间,有多亦有少,有覆及无覆,相应不相应,有聚亦无聚,极入亦远入,复此十三义,分别于信种。”将颂词中的二十六种信分成若干组,对于每组以比较的方式说明该组中的信心不同的差别在哪里?
3、“多忘亦懈怠,行迷并恶友,善羸及邪忆,放逸复少闻,闻喜及思喜,因定增上慢,应知此等过,障碍于信相。不厌及不习,有厌亦有覆,无应及无聚,应知障信种。”指出十六种障碍分别障碍何种信心,为什么会成为障碍?
4、“狗龟奴王譬,次第譬四信,习欲习诸定,自利利他人。”颂词中的四种比喻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和四种信心有相似之处,一一指出其相似之处,并由此显示大乘信心的殊胜差别。
5、分别说明观待所断、观待学处、观待所知法而安立之藏的道理。为什么要寻求三藏?经律论三藏各有四义,分别是哪四义?
6、什么是所缘法?什么是得所缘?如何得所缘?对于以上三个问题请作具体解释。
7、①什么是作意?作意有什么作用?②具体说出十八种作意的含义。
以下是“寻求证法”这一科判下的问题。
8、分别从三自性的角度以及现相、实相的角度,结合颂词,说明应当如何寻求真如?
9、“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以喻义对应的方式指出以上四颂是从哪个侧面来说明如幻的?
10、以有体和无体说明如幻,并且说明这样以“有体”、“无体”的方式宣说如幻有什么必要?
11、“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色识因无故,识识体亦无。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什么是迷乱的因?什么是迷乱的体?为什么说是二取空?既然是二取空,为什么又说二取无欺而显现?请用世间比喻和论典比喻来说明。
12、“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①说明所治和能治都同样如幻。
②轮回如梦如幻,解脱也如梦如幻,以如幻的解脱法怎么能对治如幻的轮回法呢?
13、“内六处、外六处分别如幻、如梦”;“心与心所如阳焰”;“内六处、外六处又分别如像、如影”;“身语意分别如回响、如水月、如变化。”请说明以上的比喻和意义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作对应的。
14、“自界与二光,痴共诸惑起,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
①轮回的体相如何?如何寻求轮回?
②解脱的体相如何?如何寻求解脱?
③寻求轮回和寻求解脱有什么关系?
15、①所相是五法,能相是三自性,五法和三自性之间这一条能所关系,是如何观待而安立的?
②所相具体是指哪些?分别是从哪个侧面安立为五法的?
③在能相三自性方面,从有觉分别相、无觉分别相、相因分别相三个方面说明遍计所执的体相;从六种光的方面说明依他起的体相;从“无体体无二”、“非寂静寂静”、“无分别”的角度说明圆成实的体相。④诸佛开示所相、能相的种种差别,有什么必要?
⑤能相所相和寻求能相所相,在概念上有什么差别?
⑥具体分阶段阐述应当如何寻求体相。
16、“如是种子转,句义身光转,是名无漏界,三乘同所依。意受分别转,四种自在得,次第无分别,刹土智业故。应知后三地,说有四自在,不动地有二,余地各余一。三有二无我,了入真唯识,亦无唯识光,得离名解脱。能持所持聚,观故唯有名,观名不见名,无名得解脱。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趣,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以上六颂都是宣说“寻求解脱”,请从“解脱的本体”、“解脱道”、“产生解脱的次第”、“得不得解脱须观待自心”四个角度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