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颂科判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大乘庄严经论》思考题 (七)
1、如何由三自性寻找无有本体?
2、菩萨为什么要寻求五明?从分别来说,寻求每一种明的目的何在?
3、对于四十七种作意,一一解释其含义。
4、“无体体增减,一异自别相,如名如义者,分别有十种。”求法能断除颂词中说的十种分别,请对此一一解释。
弘法品第十三
1、既然“自证不可说”,为什么又要宣说法性呢?请从正面和反面作分析。
2、①为什么佛说法具有秘密和意趣?
②不了知秘密、意趣,会导致什么结果?
③秘密和意趣的差别是什么?
④说出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的具体含义。
⑤四种意趣的含义如何?
⑥“轻佛及轻法,懈怠少知足,贪行及慢行,悔行不定等。如是八种障,大乘说对治,如是诸障断,是人入正法。若文及若义,二偈勤受持,功德数有十,是名胜慧者。”大乘宣说八种对治秘密有什么作用?颂词上说胜慧者将成就十种功德,具足什么条件的人才是这里的胜慧者?
随修品第十四
1、①“知一切义”中一切义是指什么?以何种方式知一切义?
②“知一切法”中一切法是指什么?什么境界叫作知一切法?
2、修行的顺缘有四种,称为四大轮,说明每一种顺缘为什么比喻为大轮?
3、①从修行的本体上看,小乘道和大乘道有什么不同?
②佛为什么说“我未曾说除贪之外另有出贪之法,贪等即是解脱贪等”?
③既然以烦恼就可解脱烦恼,为什么所有具烦恼的众生不同得解脱?
④为什么说不舍众生是成就大菩提的方便?
⑤“无体及可得,此事犹如幻”到“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四颂的内容,全知麦彭仁波切判为“无缘智慧”,请说明这四颂应当如何摄入这一科判?
⑥菩萨爱执众生会不会造堕罪?
教授品第十五
1、求得教授之后,应当生起如理作意的六种心,具体说明每一种心的含义,六种心依次有什么联系?最后会产生什么结果?
2、为什么以思如理作意之后,还要进一步修习九种住心?按照唐译颂词“系缘将速摄,内略及乐住,调厌与息乱,或起灭亦尔,所作心自流,尔时得无作”,解释九种住心方便。
3、说出教授和随示的差别,教授和随示对于一个修行者的初、中、后三时各有什么殊胜功德?
度摄品第十七
1、从依止有事、依止作意、依止意乐、依止方便、依止自在五个方面具体说明波罗蜜多应当如何修习?
2、波罗蜜多的违品七种耽著各是什么?
3、“依类缘回向,因智由依止,如是八种胜,无上义应知。”请从八个方面说明波罗蜜多的殊胜之相。
4、“相摄及差别,依法亦为因,六度互相成,一切种分别。”请具体分析六波罗蜜多互相含摄的四种义——相摄、差别、依法、为因。
5、四摄法的本体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把摄持众生的方便决定为这四种?四摄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大乘庄严经论》思考题 (八)
亲近品第十九
1、请对亲近善知识的八个方面——依亲近、物亲近、缘起亲近、回向亲近、因亲近、智亲近、田亲近、依止亲近,一一具体分析。
2、对亲近善知识,分析因果、内外、粗细、胜劣、远近的差别。
3、在五种自意亲近中,分析由净信、深心亲近而成为殊胜的道理,在深心亲近中,一一描述九种心的相状。
梵住品第二十
1、分析缘生慈、缘法慈、和无缘慈的差别。
2、结合实际,讨论菩萨不具四无量心的过患。
3、“生死苦为体,及以无我性,不厌亦不恼,大悲胜觉故。”“见苦自性时,知苦生悲苦,亦知舍方便,恒修不厌生。”在这两颂中是如何宣说具智慧之悲心的作用?
4、“非等亦非常,非深亦非顺,非道非不得,翻六悲如是。”颂词所说的六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说明哪种是大悲?哪种不是大悲?
5、壬二“以喻宣说彼之深义”科判下的内容。
①大悲妙树以哪六事成立?指出彼六事和哪六位对应?六事和六位分别从哪六个方面有相似之处?
②从反面说明六事安立如是前后次第的道理。
③“根生以滋润,茎擢以乐广,念正则增枝,愿续则长叶,内缘成为华,外缘成为果,当知悲根等,如是次第成。”如何促使根生、茎擢、增枝、长叶、成华、成果呢?请分析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