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乘庄严经论颂科判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觉分品第二十一

1、①菩萨羞惭的所缘与作用是什么?它和一般世间人、声闻、缘觉的所缘与作用有什么不同?

②菩萨于何处生起羞惭?

③无惭的过失是什么?

④以衣服喻、虚空喻、庄严喻慈母喻具体说明惭愧的功用。

⑤说明具惭愧之相。

2、①什么是无畏的体相?

②在什么情况下会生起畏惧?

③到达无畏的量是什么?

3、分析不退的种类、依止、自性。

4、①菩萨了知世间有哪几种?对每一种下一个定义。

②菩萨了知世间和其余世间、声闻缘觉的了知世间,有什么不同?

③菩萨身知世间语知世间的必要性何在?

④菩萨谛知世间有何必要?

⑤了知世间的最终归趣是什么?

5、①四依的体相分别是什么?

②不行持四依将会产生何种过患?

③在我们的修行之中,应当如何行持四依?

6、①说出四无碍解的体相。

②说出四无碍解数目决定的道理。

③说出四无碍解的释词和作用。

7、①准确说出“聚”的含义,哪种情况只是影像善法而不是聚呢?

②依照聚的定义,说明一个菩萨应当如何积累福慧二资?

③说明菩萨二聚的功德。

8、菩萨的四念住修法以“依止”、“对治”等十四种差别,超胜声闻缘觉,请一一作比较分析。

9、①为什么在四念住之后要接着修四正断呢?

②“依止于欲故,起勤起精进,摄心与正持,十治修如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上说这是如何修持四正断的方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具体修行四正断时, 你应该如何按照颂词的教授进行实修呢?

10、①释词:神足。

②分析四种神足的差别。

③说明起作、随摄、系缚、对治四种方便各以何种修行成立?

11、说明大小乘在五根的所缘上有什么差别?

12、①释词:觉支。

②说明七觉支每一觉支的体相。

13、①说明八圣道每一支的体相。

②解释颂词“一转如前觉,立分二亦然,次三三业净,后三三障断。”

14、分析发愿的自性、因、地、果、差别和业。

15、①三等持的所行境分别是什么?

②三等持的相状分别是什么?

③为什么决定根本性的等持有这三种?

④三等持和四法印有什么关系?

⑤四法印的意义如何?

⑥四法印如何摄入三自性之中?如何摄入二谛之中?

⑦释词:法印。

16、①在“总说一切有为法无常”这一科判中,以十五义成立刹那刹那灭义,请指出每一种能立。

②在“别说内在诸有为法无常”这一科判中,说出以十四种起成立内法诸行是刹那无常的道理。

③在“别说外在诸有为法无常”这一科判中,说出以十四因成立外法是刹那性的道理。

《大乘庄严经论》思考题(九)

功德品第二十二

1、在“修行的十七种功德”科判下:

①“庚七加行不空耗之功德”,藏译和唐译在解释上有什么差别?

②“庚九退失及增上之差别、庚十影相与真实之差别”用对比的方法,显示了菩萨哪方面的功德?

③“庚十四无疑应作之分类、庚十五恒常修、庚十六主要作”三个科判的内容在描述菩萨功德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对“恒常修”科判下的内容详细解释。

2、①分别解释七种真如的含义。

②解释“真如”二字的意义。

③如何把七种真如摄入四谛及二谛?

④如何以三自性划分七种真如?

3、解释四种道理:观待道理  作用道理  证成道理  法尔道理

4、解释四种求知和四种如实知的含义。

5、根据“住持及受用,种子合三因”到“此即净土障,应知亦应舍。”七颂的内容。

①认定束缚。

②说明如何从束缚中解脱。

③说明凡夫和菩萨的差别所在。

④对转依和解脱下一个定义。

⑤说明净土和秽土的差别,如何修炼净土?

6、阅读《入智者门论》中的大乘摄义,讨论如何以八种事摄尽大乘的修行之相。

7、①“不著及清净,降嗔与勤德,不动并见实,有欲名菩萨。”将此颂赞叹的菩萨功德摄入“清净”二字。

②“厌财及舍欲,忘怨亦勤善,巧相无恶见,内住名菩萨。”将此颂赞叹的内容摄入“内住”二字。

③“具悲亦起惭,耐苦及舍乐,持念并善定,不舍名菩萨。”将此颂赞叹的内容摄入“不退”二字。

④“乐法及性法,呵法亦勤法,自在法明法,向法名菩萨。”将此颂赞叹的内容摄入“向法”二字。

⑤“不遂及小罪,不忍退亦乱,小见及异乘,七羞名菩萨。”将此颂赞叹的内容摄入“有羞”二字。

⑥“今世后世舍,起勤亦得通,等说及大果,七摄名菩萨。”将此颂赞叹的内容摄入“摄生”二字。

⑦“财制护善乐,法乘于此七,七种不放逸,是故名菩萨。”说出颂词中所说的七种不放逸的相,相反七种放逸的相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