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法无我分四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何时能观者,以彼观察时,

亦须观察彼,应成无边际。

对方又说:你们观察的是“由分别所起的一切戏论法,毫无真实存在”(意思是:戏论法不是以自身的体性成立的,而是由分别现起的,既然是由分别现起的,那就毫无实有或没有自性。)。

那这样,观察的心也是观待境安立的,并不是本自成立,所以这也是戏论法之一,也要观察。而观察肯定就有能观、所观,不可能自己观察自己,所以又要用第二个心来观察它。第二个心观察它时,也是观待所观的境才成立是观察的心,所以也没有自性,也是戏论法之一,因此又要用第三个心观察它……。像这样,到什么时候完成观察呢?观察完成不了,怎么能得出“一切戏论法无自性”的结论呢?

中观师回答:

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彼亦涅槃。

回答非常妙!对所观的万法观察到究竟时,见到任何法都不住生、无生等一切边。“边”是相对“中”说的。离了一切边,就是“中”。堕在边上,就是住在边上,或者住在分别心所立的戏论上。

观察万法的真实体性时,最终看到任何法都不住一切边,也就是每个法原本不住在分别心所立的任何戏论边上。比如观察一张桌子,观察到无分微尘时就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就不是实有的一个,也不是实有的多个;也不是前有后有的常,也不是先有后灭的断;也没有从彼处来到此处,也没有从此处去到彼处;也不是“有”的性,也不是“无”的性;也不是住在上下、左右等任何一方,也不落在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时;既不落在有边,也不落在无边,也不是“既是有、又是无”,又不是“既不是有、又不是无”。像这样见到不住一切边后,能观的心就没有了所依的境相。因此说“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所依”是什么意思呢?注意开始两句——“心与所观境,二者相依存”。能观的心不可能自己成立,而是要依于攀缘境或投注在境上才能发起,如果所观的境离一切相,那能观的心依什么发起呢?没有攀缘或投注的境,就不生有境的心,所以说“无依故不生”。所谓的“境有则心有,境无则心无”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观察一根柱子,首先心只有攀缘柱子的相才能发起观察,比如衡量:这根柱子是实有的“一”吗?这时心就缘着“柱子”和“一”的影像;然后又缘着这根柱子的上、中、下三部分,观察上面不是下面等;接下来又看到“只是三个不同的部分,没有一根柱子”,这样就衡量到没有实有的一根柱子。像这样,心缘着所观的境不断地观察。到观察彻底的时候,就见到柱子原本离一切相,这时能观没有了可攀缘的相,有境的心就自然不生。所以说“无依故不生”。

“说彼亦涅槃”:由于见到一切法不住在任何边上,心就没有可缘的境,这时无心可生,寂灭戏论。自己明了能观的心它也是本来无有、自性涅槃。或者说,能观的心一旦寂灭了攀缘,这就是寂灭一切戏论,不是另外有什么寂灭戏论。这时心领会自己寂灭戏论,不是还要别的心来观察才知道它是寂灭戏论,因为自己就是寂灭戏论!

壬二、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实有的观察是指观察者的心是实有的,观察的境是实有的。“以实有的心观察实有的境”这是在正理前无法成立的。

分三:一、略说实有之观察不应理;二、破救;三、总结。

一、略说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若按实事宗所说,心境二者极难安立实有,无能立之量故。

(“实事”就是真实存在某个事物。比如真实有我、真实有上帝、真实有微尘、真实有心等等,像这样实有其事,就叫“实事”。不论是外道或内道的有部、经部、唯识等,凡是安立外在微尘以上的色法或内在刹那识以上的心法,只要承许实有其事,就叫做“实事宗”。)

按照实事宗所说,心境二者是很难成立实有的,原因是:要成立心和境实有,必须用量来成立,但没有能成立心境实有的量(“量”就是无欺的心或者符合事实的认知。)。

二、破救分二:(一)破除心境彼此证成;(二)破除“由果识了知有因——所知”。

(一)破除心境彼此证成

若说:由“识成立量”成立有境义,即:以此识量见彼有故。

上面中观师说:心、境无法成立实有,因为没有能成立的量。

实事师补救说:由识这个能成立的量,成立“实有种种境义”,意思是说:由于识见到了它存在,所以成立有境义。比如:由眼识成立实有色法,因为眼识见到了有色法(比如见到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由耳识成立实有声音,因为耳识听到了有声音(比如听到了风声、雨声、男声、女声)。所以以识这个量就成立有种种境义,不是没有能成立的量。

(“境义”就是境上的色、声、香、味、触等义,比如一棵树有枝、叶、花、果,种种形状、种种颜色、种种香、种种味,就是树这个境上的种种义。)

破斥:依何者成立识实有呢?于彼,以识自证,胜义中不成;以他识安立,亦成无穷故;此外更无能立。

中观师破他:你说真实有这些色声等境,理由是“眼、耳等识见到它存在”,但你依据什么成立“识是真实存在的”呢?能证实这一点的,要么是心自己,要么是心以外的其它心,但以心证知自己实有在胜义中无法成立,“以其他心证明而安立”又成了无穷(也就是,第一个心实有要由第二个心证明,第二个心实有要由第三个心证明……,这样就成了证明永远完成不了,也就得不到证明。)。这样以心自己证明自己不成立,以其他心证明也不成立,这以外没有其它能成立的方式,所以“以识成立境有”没有依据。

这里的要点是:名言中不作审察时,以向外取境的识可以成立有种种境,以内在明了的识可以证知自己,但实事宗承许实有不空的识,所以自证和他证都无法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