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己三、由此行道之相

唐译:

尔时此菩萨,次第得定心,

唯见意言故,不见一切义。

为长法明故,坚固精进起,

法明增长已,通达唯心住。

诸义悉是光,由见唯心故,

得断所执乱,是则住于忍。

所执乱虽断,尚余能执故,

断此复速证,无间三摩提。

略释:尔时菩萨次第而得定心,以不见自相总相所摄的一切义唯见意言,即是菩萨煖位;为了增长法明故,发起坚固精进,如是法明已得增长通达唯心而安住,即是菩萨顶位;此中菩萨若见一切义全是心光,由见万法唯心故,得以断除所执散乱,即是安住菩萨忍位;如是所执散乱虽断尚余能执散乱故,为断除此能执散乱,进而速证无间三摩地。

唐译:

远离彼二执,出世间无上,

无分别离垢,此智此时得,

此即是转依,以得初地故,

后经无量劫,依净方圆满。

略释:尔时远离能取所取的执著,超出世间得无上智慧,以能所二取分别无有故,是无分别;以息灭见道所断烦恼故,是离垢;菩萨尔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离垢即是菩萨转依位,因为已得初地故。此依是在胜解行地经历无量劫方得清净圆满。

唐译:

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

略释:尔时菩萨通达平等法界,由此能观他身即是自身,亦得心平等。问:此时得几种心平等?答: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①无我平等,即于自他相续不见有我,无差别故;②有苦平等,即于自他相续所有诸苦,无差别故;③所作平等,即于自他相续欲作断苦,无差别故;④不求平等,即于自他所作不求回报,无差别故;⑤同得平等,与其他菩萨所得相同我亦得此,无差别故。

藏译:

由同彼成立,菩萨以等引,

意所诠之外,终未见诸境。

当增法现故,普发坚精进,

由增长法现,转住于唯心。

由是诸现境,成于心极现,

尔时彼所取,当断除掉举。

由是彼仅是,能取之掉举,

身尔时速得,无间三摩地。

如此彼无间,断能取掉举,

此等如次第,当知为煖等。

在资粮道获得特殊的寂止与胜观后,彼菩萨专一安住于等持中,获得意言或分别念之外不见“离心别有一切外境义”的煖位明得定。为了由明得定进证明增定,坚固菩萨精勤,即是顶位明显增长或明增定。如是发起精进后,证法煖相得到广大增长,远离外境等自相法,安住于唯识中。如何安住唯识呢?对外色等一切显现,如于梦境中知梦一样,彼等法皆由自心显现,此外无有自相的外境法存在。彼时断除缘色等外境法的散乱,不再显现。尔后彼瑜伽士仅剩执心还有之分别或散乱尚未断除,此时处在忍位趣入真如一方定(印顺定)时。若想:彼时既无所取法,如何有能取法呢?如是思维,则彼二者速能平等证悟,无间相邻与见道,即是世第一法位所谓的无间定之时。什么是“无间”呢?如是于通达无有能取的忍位后,断除能取之散乱后无间能入初地,故称世第一法位是无间定。以上所说依照次第,应知是煖位等四加行道。

藏译:

由是彼无上,出世之智慧,

无分别无垢,得远离二取。

彼之转依已,许是为初地,

此以阿僧劫,成究竟清净。

以下宣说世第一法位后无间获得见道。入世第一法位的菩萨将获得超胜声缘的无上出世间智慧,见三轮无分别,断除见道所断烦恼故无垢,得远离能所二取。经云:“于法得无尘无垢之法眼。”断除能所二取故无尘,断除见道所断故无垢;或者忍是无尘,因为是烦恼障、所知障的对治无间道,智是解脱道,故称无垢;所谓“于法”者,即于一切诸法的法性真如如实见之眼或智慧眼。如是产生无分别智慧是菩萨阿赖耶的转依,亦即承许为圣者初地。初地须经历多长时间才能获得呢?如是转依一地者于胜解行地经一大阿僧祇劫,行持无量菩萨行而得圣者地,此后轮回过失根本不会产生,故是极为清净。

藏译:

法界平等性,由证彼尔得,

常于诸有情,得同我之心。

于有情无我,若以及所为,

不求报心等,是佛子同他。

得地的功德差别。在法界中,凡夫法与圣人法等一切诸法无有差别,现量证悟此平等性,由此亦证得五种平等。即证悟一切有情无我平等;以愚痴而受的痛苦等一切有情苦均是平等应断之事;彼等有情皆平等应断业惑;如同令自己入道获得灭谛是自利无有求报恩心,如是把其他有情安置于灭、道,利他如利己,对彼有情也无有希求报恩之心;此佛子内心得如是平等,与得圣地的其他佛子断证功德平等或相同。

唐译:

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

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道。

略释:

此中菩萨于三界诸行唯一见是虚妄分别,以极清净出世间智慧了达无有能所二取,解脱见道所断烦恼,如是说名菩萨初得见道。

藏译:

三界诸有为,非清净遍计,

智慧极清净,以无二义见,

彼等无之体,由见脱所断,

尔时见之道,定说所谓得。

如是已说趣入他利之方便,再说证悟智慧之差别。

得初地菩萨,于欲界色界的五蕴与无色界的四蕴等三界一切有为法,唯一见是众生各自相续中的虚妄心与心所,除心与心所外更无余法,在后得位以世间清净智慧照见唯识,如《十地经》云:“嗟!诸佛子,三界唯识。”

以何种智慧见呢?以无分别智慧障碍极清净、无能所二取而见。因为以入定无分别智慧对自、他、唯识均不得,彼者如虚空般虽然清净无有二取,然以无二义故由后得智慧了知除心以外无有余法,见彼心显现种种法,如梦如幻般之显现,得见道菩萨现量证悟无有二取的本体圆成实,因此解脱一切见所断障碍,彼时决定可说已获得见道。

唐译:

无体及似体,自性合三空,

于此三空解,此说名解空。

应知缘无相,悉尽诸分别,

此中无愿缘,不真分别尽。

略释:菩萨见道时了达无体空、似体空与自性空共三种空性,以此说菩萨解空。无体空即遍计所执性,以彼相无体故;似体空即依他起性,其相无有如遍计所执之体故;自性空即圆成实性,以彼自性空为其自体故。应知菩萨缘无相等持,灭尽诸分别相,此中无有可希愿的所缘,虚妄分别心已得无尽。

藏译:

知无之空性,如是知有空,

以及自性空,是所谓知空;

无相诸分别,所谓清净尽;

成无愿之彼,非清净遍计。

另外,可说得见道者了知三种空性,即依后得清净世间智慧或依辨认所知法的智慧了知遍计所执如同绳蛇无有之空性;同样,了知依他起虽不象凡夫假立之法相般成立然有现基依他起相之空性;了知圆成实本离二取故自性即是空性,因此称彼见道者了知空性,如是三等持中的空性等持宣说后,无相等持之基或境者,是从色法乃至涅槃之间一切诸法此者彼者的诸分别相真实灭尽,名为灭谛,《俱舍摄要论》亦云:“灭谛之体相者,于何处灭?真如之中;以何者灭?道谛;息灭何者?诸分别念。”无愿等持之基或境者,即是虚妄分别——不清净依他起,彼虚妄分别心是烦恼障、所知障种子的依处,也是生老等种种痛苦之因,故不是所愿之境。

唐译:

此时所得法,一切菩提分,

应知彼菩萨,同得如见道。

略释:此时所得四念处等一切菩提分法,应知彼菩萨得见道时亦同时得此法。

藏译:

佛子菩提分,一切种种相,

恒常与见道,许是共同得。

佛子随菩提分之四念处等三十七菩提分的一切种种相,恒常是不分离,承许与忍智十六刹那自性之见道同时获得,当获得出世间的最初无漏道时,成熟清净往昔在胜解行地所修持的四念处等诸法,也能现前此后所修的诸上上道的一切功用。

唐译:

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着,

无义自我灭,大义依大我。

略释:此菩萨觉知一切世间唯是诸行实无有我,众生妄计只是执著痛苦。此中菩萨断除无义我见,依于大我见作利益一切众生事之大义。

唐译:

无我复我见,无苦亦极苦,

益彼不求报,以利自我故。

略释:此中诸菩萨无有自身的无义我见,然有他身的大义我见;无有自身所起诸苦,然有他身所起诸苦。菩萨如是无有望报之心,故利益众生不求回报。何以如是呢?因为菩萨利益众生时即是利益自我故,别无他求。

唐译:

自脱心最上,他缚即坚广,

苦边不可尽,如是应勤作。

略释:菩萨由自断除见道所断烦恼,故自心解脱;此解脱由无上乘故是为最上,然由一切众生相续所起烦恼,故为他苦所缚,即是坚固广大。以众生界无边犹如虚空故苦边不可穷尽。以众生如是痛苦无尽,菩萨应为众生断苦而精勤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