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法无我分四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若彼实有,则需显现时从余处来此处,寂灭时从此处去他处。然而了无前际、后际。

“彼”是指器情万法,也就是大家念念执著的妻财子禄、声色货利、花园洋房、小车电器等的一切法。“若彼实有,则需……”,就是你要这样思维:如果这些法不是像幻象、幻马那样的假相,而是实有的法,那当下显现它时,由于它是实有的法,就一定是过去住在某处,而现在从那一处来到了此处;而且它寂灭时,也一定从此处迁移到了另一处。这样就有它的前际——前面住在哪里,也有它的后际——后来去了哪里。但我们审察时,绝对没有前际和后际。

现在落到最细的一刹那上观察。大家都知道,只要是因缘所生的法,就都是当生即灭、不住第二刹那的无常性,无论是什么现相,都只是一刹那显现。这样,就是前刹那的相灭了才现这刹那的相,因此不是前刹那的法来到此刹那;而且,这刹那的相灭了才现后刹那的缘故,也不是这刹那的法去了后刹那。一切现相只是瞥尔一现,所以没有它的前际和后际。

这样从反面否认现相实有之后,再从正面显示“因缘所生的法都是虚现,毫无实体”:

何果能生彼之因近或聚时,唯由彼力得见果体,若无彼因,则不可能性自成立为有。是故,由他缘虚现如影像般的彼者,云何有性本成立的谛实呢?即无有。

什么果能生它的主因和助缘集聚了,这时,唯一由因缘和合的力量,而见到显现果体。如果这些因缘还没集聚,那不可能不观待因缘、以法自身的体性而成立为有。比如不可能不观待种子和水、土等的因缘,自己就成立为一朵花。

所以,这是由其它因缘和合的力量而虚现如影像般的现相,所谓的虚是指“似有实无”——乍看似有、实际寻找时了不可得,因此说它“虚现如影像”。好比镜子里显现的影像,看似存在,实际上得不到。像这样的影像法,哪里有性本成立的谛实呢?绝对是没有的!(“性本成立”就是以自己的体性本自成立,不是观待因缘所成。)

这里要这样观察:由这样的因、缘和合,就现这样的果相,由那样的因、缘和合,又现那样的果相。因缘变了,果也跟着变;因缘不断地变,果也不断地变。这就看出果只是虚妄的相,像影像一样,现而不可得。

果是受因缘控制而不断显现的,所以毫无自体可得。比如人站在镜子前,就显现出影像;人一移动,影像也跟着移动;人离开,影像也随着消失。这影像只是因缘生的假相,不是有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显现出来了。

像这样仔细观察,就会认识万法和影像毫无差别。身体的脸部、手、脚,和镜子里显现的脸部、手、脚,在虚妄不实这一点上完全相同。这里在抉择诸法体性为空性时,重点就是观察“显现当体不可得”这一空性。

二、以幻化八喻等相了知缘生法离一切边之自性

如是缘起生远离常、断、来、去、有、无诸边的自性,当以幻化八喻等相而了知。

“缘起生”,就是指一切观待因缘而生的诸法,包括观待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事,以及观待有事安立的无事。这因缘生的诸法在胜义中是怎样的体性呢?是远离常、断、来、去、有、无等一切边的自性。“边”就是分别心起念攀缘而落于一边。常、断等表示分别心所计的一切相对的二边。离一切边也就是离一切戏论,非常非断,非来非去,非有非无,非一非异等。所谓的心不能缘、口不能议,就是离开了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这因缘生的万法远离一切边的般若义怎么来认识呢?这要借助幻化八喻等的性相来认识。“幻化八喻”,指如梦、如幻、如光影、如阳焰、如水月、如回响、如乾达婆城、如变化。“等”字包括如空花、如水泡、如眼翳、如浮云、如电光等等。

这里“相”字要吃准,“相”是指“似有实无”的空相,空就是了不可得,不是否认实有后还存在一种空的相,如果你认为还有一种空的相可得,那又落到空边了!由于这只是迷乱心虚妄现的相,所以说它有什么自性都是戏论,现而无有的法不可能有什么体性,这就是离一切边的意思。

幻化八喻等中,举两个比喻来说明。先讲水月的比喻。也就是前面天还没有黑,月亮还没升起的时候,河水里没有月影。到了天黑,月亮出来了,河水和月亮的因缘和合了,就现出明晃晃的水月。这样的水月是因缘所生,没有本自成立的体性。我们观察,不论水月上、下、左、右等任何一处,都得不到微尘许的实体,所以是当体本空的空性,不能说有什么常的自性、断的自性、有的自性、无的自性,也没有来、去、一、多等等,这就是离一切边的空性。

再讲梦的比喻:梦里显现在天空里飞行,似乎有一种存在,实际上毫无存在。所以梦当体本空,是无自性的空性。也就是因缘所生的梦,本无自性,现而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就没有常、断、来、去、有、无等的固定自性,也就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我们白天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实际上和梦境没有差别。比如现在我讲你们听,看起来很真实,仔细观察,我所在的房屋不可得,身体、口腔、发出的声音不可得,你们的身体、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也不可得,这样无而现的幻相和梦有什么差别呢?不是醒来又回到了真实的世界,入梦就全是虚幻缥缈,醒和梦都是一样的虚幻。

像这样,借助各种比喻就会认识因缘生的万法了不可得,远离一切戏论。

如《般若摄颂》云:“菩萨达此缘起生,无生无尽般若义,如日无云放光明,当破无明证本真。” 】(这里“达”就是在认识上到位了。“无尽”就是无有灭尽和无灭是一个意思。)

这一颂分成了达者、所了达、能了达、了达后修习的作用这四方面来解释。

“了达者”是菩萨。“所了达”,就是“此缘起生无生无尽的般若义”。就是因缘生的法不观察时,看似有一种实体;这所谓的实体是不堪忍观察的,也就是仔细一观察,就都消归无有。这样因缘生的万法,当体就是无生、无尽的空性,既没有真实生起过它,也没有灭尽过它。说生、灭一对,实际包含了一切来去、常断等的相对的二边。这因缘生的诸法无生无灭的空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意义。

“能了达”,就是对因缘生的万法借助各种正理善加观察,就能让你了达般若空义。

“了达后修习的作用”,就是“如日无云放光明,当破无明证本真”。“当”就是将会的意思,这是说明这样观修空性得到的结果。就像万里无云的晴空中出现了日轮,放大光明,破除黑暗,从菩萨的心中出现观照诸法空性的智慧,就能在破除执著万法实有的无明愚暗之后,证得与法界无二的自然本智。

本颂后三字原文是“得自然”,转译为“证本真”。“自然”,就是法尔如此、本自圆成、并非假借因缘而成,这就是指众生本具的自然智慧,也就是本有的真心,因为这个真心遍一切法朗然觉知,不是无情,所以是智慧的体性。这“证本真”三个字就是在说破妄归真,真心人人本有,个个现成,这不是向外求取到的,也不是新修出来的。所以古人说:“只须去妄,不必求真”,本有真性还往外去求,那就是头上安头了,现在只要去掉妄情执著,一切放下再放下,不必外求,就能恢复本来,证到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