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法无我分四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驳:不能!纵然集聚亿万因缘后勤用功力,也不可能把自性是“无”的法转成“有”,即如同集聚何等因缘也不能把兔角转为有般,无者不观待任何法。

驳斥:无论你集聚多少因缘、付出多少努力,也不可能把自性是“无”的法转成“有”。比如兔角不可能转成有事,无论你集聚多少水、火、土、石、工具、人力等的因缘,无论你尽多大的努力,也不可能让兔角转成有相状、有功用的事物。

其中的原因是“无者不观待任何法”。如果是有的事物,观待不同的因缘,会产生不同的转变。比如在一个人周围,放各种尖锐、嘈杂的噪音,发生各种臭气、腐气等,很快就会让他变得痛苦难受。但是对于石女儿,无论你施放多少噪音、毒气,也不可能让它发生转变。又比如集聚了水、土等的因缘,就能让种子长成苗芽,或者以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等因缘,能让种子长得壮实,而水分不足、土壤贫瘠等时,又会使种子长得弱小。像这样就是种子的状况观待于水、土等,如果有这样的“此有彼生,此变彼变”的观待,由集聚因缘就能让它发生转变。但是对于空无,不论你集聚多少因缘,也不可能让它发生任何变化,因为它不观待任何法。

无者不能转成有的理由如下:

“无者不舍自身而变”和“舍后而变”都不应理。即:正当无时,绝不是有,有、无彼此舍离而住故;而“舍无新变成有”亦成何事?即不可能。即:如此住于无性的彼者正当“无”时,不可能有有事,则何时也无机会成为有。乃至未生有者时,不舍无者;而不舍“无”相时,何时也无机会变成有,因此无者如何变成有呢?即变不应理。

“无者转成有”只有两种情况:一、“无”者不舍自身的当时,转变成“有”;二、“无”者舍弃自身后,转变成“有”。如果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那“无者转成有”就没有可能性。

下面开始观察这两种情况是否成立:

首先正安住在无的体性中时,绝不是有,因为有、无是相违的体性,彼此舍离而住(也就是住在空无的相状中时,就舍离了有;住在有的相状中时,又舍离了无,这叫“彼此舍离而住”)。所以是有和无是不可能混合安住的,就像光明和黑暗不可能混合安住一样。

其次,“舍弃空无的体性而变成有”也是不可能的。怎么不可能呢?就是这个安住空无的法正当空无时,是一无所有的,不可能有任何显现,所以何时也没有机会成为有。这一点再这样观察:乃至没有产生有事时,就没舍弃“空无”的体性;而持着“空无”的体性、没有舍离空无的状况时,就一直是空无,永远没有机会变成有。所以“空无”怎么变成有呢?“空无”变成有是没道理的。

因此,若正空无时不容变成有,则所谓的“无变成有”也只是虚说而已。何者唯是空无,即成已舍有故,无有“此变为彼”。若无变仍计为变,则当视石女儿变为芽等。

所以,如果正处在无的体性中时,不可能变成有,则所谓的“无变成有”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绝无事实。意思是,人们的意识可以任意地臆造、言说,臆造的空间无限广大,可以随意地说“石女儿变成了少年”、“龟毛做成了衣服”、“兔角在博览会中展览”、“空花开得无比艳丽”……,但这些都只是虚假的说法,没有事实。“无变成有”就是像这样的虚说,没有事实。

“何者”以下是再从正反面解释。意思是:哪个法唯是空无,那就成了舍离“有”,所以绝没有“此变为彼”。也就是:转变只会在有的事物上发生,不会在空无上发生。如果不会在空无上发生转变,还认为有转变,那就要看到石女儿转成苗芽等了。(这是以同等理反破他,因为他说空无上有转变,那就成立石女儿会变成苗芽,龟毛能织成毛衣,空花会盛开、枯萎等等。)

一般都是这样认为:所谓的“因生果”,就是前面因位没有果,后来因缘集聚就生了果。要知道,这只是没审察时在名言上安立的“先前无果,后来因缘集聚而生果”,不是胜义上成立先前自性是无的法,后来由因缘使这个“无”转成了“有”。

要知道,中观宗讲的“观待因缘生”和“观待有而安立无”,都只是不审察时随顺世俗的说法,都只是假立名言。真正审察,不观待其它法而自性成立的“有”和“无”是绝对没有的。

总之,不论果是有的自性、还是无的自性,都无法安立观待因缘而生它,这样有、无都不成立,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也容易破除。破了这四边之后,再没有其它有自性的情况。这样就抉择到真实中没有有自性的果,所谓的果除了只是无自性的虚相之外,并没有实法可得。

三、再破“有”变成“无”

与“无不会变有”类似,有也不会变无,二者互舍离故。道理同上,“有”、“无”二者换位即可了知。若彼“有”变成“无”,应成彼具“有”、“无”二性故。

这是再类推:“自性是有的法”也不会变成空无,理由是:“有”和“无”两种体性是互相舍离的。也就是:如果是“有”的自性,就绝对舍离了空无;如果是“空无”的自性,也绝对舍离了“有”。这样“有你没我”的话,正安住有的体性时,绝不会又变成空无,所以“有”不会变成“无”。

“有”、“无”二者换位,就是把上面句子中的“有”都换成“无”,“无”都换成“有”。比如:“无不舍自相变为有”,换成“有不舍自相变为无”;“无舍自相变为有”,换成“有舍自相变为无”等等。

“若彼”一句是再从反面观察:如果自性是“有”的法变成了“空无”,那就成了它兼具“有”、“无”两种体性(这是胜义中的讨论,凡是说到自性,都是本自成立的体性,并非观待所成,因为凡是因缘合成的法,或者依他假立的法,都无自体无自性,真实中说的自性并非因缘所成,所以是恒时不变的。像这样,一个法既保持“有”的自性,又成为“空无”的自性,那就成了一法具有两种相违体性,显然不成立,也就是不可能有一个法既是有、又是没有的情况)。

下面再从一刹那上解释,为什么因缘所生的果法既不是有的自性,也不是无的自性。大家知道:名言中凡是因缘造成的果,都是不住第二刹那,这样仅仅一刹那的果相有没有自性呢?如果有自性,是有的自性,还是无的自性?如果是有的自性,那就成了恒有,不是刹那性;如果是无的自性,又成了恒无,也不是刹那性。所以刹那显现的果相本来是无自性的。

平时我们对一刹那的果相会说“有”、说“无”,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都是观待假立而说的,不是果自己真实有“有”或“无”的自性。也就是说,观待前一刹那没这个假相、后一刹那现了这个假相,就说“无”变成了“有”;观待这刹那有这个假相,后刹那不见了这个假相,就说是“有”变成了“无”。就像银幕上前刹那没有山的影像,这刹那现了山的影像,就说“无”变成了“有”;这刹那现了山的影像,下刹那山的影像消失,又说“有”变成了“无”。实际上,这不是前面“无”性的法转成了“有”性,也不是“有”性的法变成了“无”性,一切只不过是虚生虚灭而已。

四、结成众生无生无灭

如是真实中无有灭,而有事亦非实有,故诸众生恒时无生无灭。

(“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的意思,狭义指六道等有情,广义指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果。)

像这样,真实中没有什么东西灭了,而显现的有事也不是实有存在。由这两点就知道: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法,包含人类、旁生等有情的根身和山河大地等的器界,都恒时无生无灭。也就是真实中没有实在的众生生了灭了。不观察时,是像空花那样幻起幻灭,实际上无生无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