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法无我分四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虽如此,然显现彼种种世间众生,现而无自性,如梦。若以理谛察,则全无堪忍之实义,故如芭蕉。因此,涅槃、不涅槃也于真实义中无别,无缚、无脱而恒时唯住平等性故。

《现观庄严论》讲菩萨修证的境界,对于生与无生、灭与无灭通达是无二的、平等的。这不像实事师所说。实际上,名言中有生、灭,胜义中无生、灭。究竟上说,名言中可以显现生、灭,是因其本性在胜义中无生、无灭而现生、灭。根本原因:没有实有的东西生、灭,而可以显现生、灭,犹如梦中虚妄的显现。根本就是由于没有实有的生、灭,是空性的缘故,而可以显现。如果是不空实有的法,那就不能显现。梦是在这点上比喻的。

如果以胜义理审察,所谓一法有实体存在能堪忍观察,或有个实在的法生了灭了,这是永远得不到的。越是以理审察,越会明了这是从无自性的空中幻现的。“芭蕉”,是比喻往内一层层地剥析,最终得不到任何实法。同样,以正理审察,任何法的生、灭都不可得,最终如虚空的中央般,远离一切戏论。

涅槃指佛,不涅槃指众生。名言谛中,已成正觉、得涅槃的佛和未得涅槃的众生在现相上判若天渊,前者已灭惑、业、苦,后者具足惑、业、苦。但实相中,涅槃的佛和未涅槃的众生毫无差别。

实相中没有惑业可得,既没有惑业可得,怎么把众生系缚了呢?既没有系缚,怎么有从系缚中解脱呢?就像没有绳子捆住人,怎么有脱开捆缚呢?如此无缚无脱而恒时唯一住在平等性中,就是恒时唯一住在轮涅平等性中。这就是涅槃与不涅槃无别的原因。

若果已成有,于因何所需?

若果为无性,于因亦何需?

这是在抉择真实中有没有果可得,或者说,因缘所生的果有没有自性。这问题很重要,我们人类和一切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如果真实有可得的果,我们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上面,也应当努力去求取。如果无果可得,那纵然我们勤奋努力,求到头也只是一场空而已。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就像镜中形影拈不得、水中月影捞不得那样,一切都虚幻无实,不可得、不可取,那时心中就无所愿求了,这叫做“抉择果为无愿”。

现在我们从反面讲,如果果有自性,它的体性不会超出四种情况:或者是有、或者是无、或者是亦有亦无、或者是非有非无。通常不会执著后两种,所以这里只观察前两种。要这样盘问:果是有的自性,成立吗?果是空无的自性,成立吗?如果这两种都不成立,“既是有又是无”这很容易破除,因为相违的两种体性不可能集于一体;“不是有不是无”,跟前者一样,因为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没有别的东西。能这样抉择到果无自性、无自体,就知道本来没有可得的果。

现在是胜义上的观察,凡是说到自性,就是指不观待因缘而本自成就的体性。否则“观待因缘而有”,就无自体、无自性,因为只是依他而有,所以无自体。

下面先假定果有自性,再分成“有”、“无”两类来抉择。如果果是有的自性,那是本自成就为有。这样在因位时果已经有了,哪里需要由因来生它呢?换句话说,这果是不观待因缘,本自成就为有的,所以一切时都持着“有”的自性,这样在因位时已经有了这个果,哪里需要因来成就它呢?

第二,如果果是空无的自性,那么在因位时这果已经本自成就为空无,哪里需要用因来造成它呢?或者:如果果是空无的自性,那就是一无所有,而“一无所有”又哪里有什么因呢?凡是安立一个法为因,是说这个法造成了一种事物,才叫做因。比如:米、水、火等和合,生了新的事物——饭,就叫做饭的因。但空无是什么也没产生,所以不成立有因。

讲到这里,有人抬杠说:“有个人在,我开了一枪,他不就毁灭了吗?不就制造了无嘛!”这是心太粗,你开了一枪制造的是死亡的身体和心识,而不是制造了空无。实际上,“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

有人又说:“我认为这个果前面没有,后来因缘集聚就产生了它,可以吗?”

这里回答:

纵以亿万因,无不转成有。

世俗中我们不作审察,可以说:“前面没有果,后来因缘集聚就生了果。”但现在是考察真实中的状况,真实中的“无”性,就是指不观待其它、本自成就为空无的体性;真实中的“有”性,也是指不观待其它、本自成就为有的体性。这有、无二性都是指不观待因缘而本自成立的体性,因为:凡是因缘所成的法,都无自体,绝非真实。

由于本自为“空无”的体性,所以纵然集聚亿万因缘,竭尽一切努力,也不可能把这空无的法转成有。就像不论怎样努力、集聚多少人、使用多少工具,都不可能把兔角做成工艺品一样。原因就在于兔角只是个空无,任何因缘都对“空无”起不了作用,都不可能使“空无”转变一点点。

这里讲的“转变”,是指这“空无”在因缘的作用下变成了有事。这可能吗?不可能的!因为这只是个空无,它不观待任何因缘,所以再怎么集聚因缘也和它不发生关系,不会让它转变。如果是有事,可以成立观待因缘而转变,也就是有“以这样的因缘成为这样,以那样的因缘成为那样”,这样观待因缘而转变的情况。比如一粒种子,如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就能让种子长得很好;反之就长得不好,这就是因缘和有事的种子之间发生了关系,对它起了作用而使它转变。但是对无事的兔角,不论你集聚多少因缘,也对它丝毫不起作用。就像对着“空无”无论你怎么赞美它、恶骂它,都毫无反应一样。

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无”不能转成“有”呢?对此这样观察:假使“空无”变成了有,那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不舍空无的时候变成了有,要么是舍弃空无后变成了有。这两种情况成不成立呢?颂文说:

无时岂成有,成有为何事?

无时若无有,何时将成有?

乃至未生有,时未舍于无;

时不舍于无,终无生有时。

首先正安住空无的时候不可能成为有,因为有、无是相违的体性,是无就不是有。就像明暗相违,正黑漆漆的时候,绝不可能是光明一样。所以说“无时岂成有”。这是否认正当无时变成有。

那会不会“空无”舍弃自相而变成“有”呢?颂文说:“成有为何事?无时若无有,何时将成有?”意思是,“舍了无新变成有”这是什么事啊?哪有这样的事呢?在正安住“空无”的时候没有有事显现,那在什么时候它将变成有呢?永远也不会发生。乃至还没出生有事的期间,就还没舍弃空无;而没有舍弃“空无”的相状时,任何时候也不会产生有!

这里要抓住一个关键,就是胜义中所说的“无”性,是指不必观待其它、自己就成就为“空无”的体性,这样就恒时持着“空无”而不舍弃,就永远没有机会产生“有”了。

比方只有舍弃后位才能迈到前位,乃至没有迈到前位,就还停在后位。如果停在后位不动不改,那就永远迈不到前位。就像这样,当一法住在“空无”的状况中时,这个“空无”是一个定相,不会舍离,那就永远不会出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