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分三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因此,有情的身心二者也是以因缘集聚而幻现,无自性成立故,与幻事何异?其如幻牛幻马的现相,虽有有角、无角之别,然无实、幻之异。】

有情无非是身、心两部分,而身、心也是以因缘集聚而幻现的,既是缘生缘灭的法,也就没有自性成立,这样无自性的有情和幻事有什么不同呢?两种现相就像幻牛和幻马的现相,虽然一个头上有角、一个无角,有相上的差别,但体性上并没有一实、一虚的差异。

这也可以说是上面(2~5)这四段断诤的结论。有情和幻事现相上有差别,空性上无差别,也就是虽然两者有灭后再生和灭后不再生的差别,有相续长久和相续短暂的差别,有引生正行罪、福和不引生正行罪、福的差别,有有心和无心的差别,但这些都是由因缘的差别,造成现相的差别。由因缘退与不退造成前两处差别,由有无利害所依之心造成第三处差别,由因缘有无生心的能力造成第四处差别。但是就缘生法的体性来看,有情和幻事是平等现而无自性的。

第六段、断除“轮涅合一故佛亦轮转”的诤论。

【此外,许涅槃实有者说:按你们无自性宗所说,胜义中轮回诸法自性涅槃,而有生等相的轮回即是世俗,如此则应成轮涅合一,故得佛也应再复轮转,非尽轮回而得涅槃、轮回自身即涅槃故。以此为求佛果而勤修菩提行有何作用?应成等同徒劳无义的凡庸所行。】

这是实事师按中观宗的宗义次第说出三个过失:(一)轮涅合一;(二)得佛再复轮转;(三)勤修菩提行无用。

他们说:你们讲胜义中轮回的诸法自性涅槃,又说有生、住、灭等相的轮回是世俗,这样一来,涅槃和轮回就成了一个;既然轮涅合一,那得佛果也应当再度轮转,因为“不是灭轮回而得涅槃,而是轮回自身就是涅槃”;以得佛果还要轮转的缘故,为求佛果勤修布施等的菩提行就成了无作用,跟凡庸求名逐利等的所行一样徒劳无义。凡庸追求名利的所行,不仅没有灭轮回,还成为生死业因;勤修菩提行,也只换来轮转生死的结局,不是等同凡庸所行吗?

【驳:非尔!】

“尔”是如此。“非尔”有三义:一、不成轮涅合一;二、不成得佛再复轮转;三、不成菩提行无用。

【性净涅槃与离垢涅槃有差别故。即:若能现各果的诸缘相续不断,则不但轮回,幻现亦不退;若诸缘相续断灭,世俗中尚不生,况于胜义中。因此,谁若以证无我慧断尽轮回生因——无明及其种子,则不复生于轮回,无因故。】

“性净”指如来藏自性本面上本来不存在轮回杂染相,或者性体上远离缘生缘灭的有漏相。“性净涅槃”指实相的本性法尔就自成常乐我净的法身智慧功德海。“离垢涅槃”就是远离烦恼客尘、显发恒沙自性功德的佛果涅槃。“两者有差别”是说,释迦、弥陀等的佛果涅槃是就离垢而说,而自性清净涅槃是就实相而言。虽然实相上众生本自涅槃,与佛平等,但现相上,众生有很多烦恼客尘,诸佛净除客尘,证穷性海,所以判若天渊。所以说实相上轮回自性涅槃,并不会变成现相上轮涅合一。

从缘起上说,如果能变现各种果的诸缘还在相续,那不但轮回的显现,连幻事也不会退失。比如幻现的象、马等,有各自的能现因缘,只要这些因缘还在集聚,就会一直不断地显现。如果因缘的相续断灭,比如以空慧断除我执灭尽惑业,那连世俗中都不生,何况胜义中。所以,诸佛获得离垢涅槃时,断尽惑业因缘,怎么会再度轮转呢?

“因此”以下是结成菩提行有大用。如果谁修菩提行,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以此断尽了轮回的生因——无明和它的种子,这样以轮回因缘已灭的缘故,就不再生于轮回。所以修菩提行有灭轮回得涅槃的大作用。

有人会有疑惑:佛也降生在人间等,不是再生于轮回吗?下面就断除这个疑惑:

【所谓佛降生世间等,非是轮回所摄,乃以本愿、三摩地等为俱有缘的一切种智之力,如幻术般,示现作佛事业,然于法界恒无动移。】

所谓佛示现跟世间同类的稀有事业相,比如降生在世间、学世间技艺、享受五欲等,这不是轮回范畴中的事,而是以因地发愿、三摩地、三大阿僧祇劫集资净障等作为俱有缘的法身智慧或者一切种智之力,像幻术一样示现作佛事业,但何时也不会从法界实相本来面目中移动。

在讲今天的课之前,首先要做一点准备,就是首先破除心外有境,进入唯识领域。

比如我们所居住的房屋是心外有的,还是唯识?如果心外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整个房屋只不过是一堆漂浮的微尘,对于这个微尘,有两种情况,要么有限可分,要么无限可分。如果无限可分,这个微尘还可以分成上、下、左、右等的部分,那它就不是实法。而由它所分出的部分还可以分,也不是实法。像这样在无限可分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现相,都不是实有,因此永远得不到一个实法。

如果有限可分,在若干步之后,就会得到再也不可分的无分微尘。观察点就落在无分微尘是否在心外存在。无分微尘要么是一个,要么是多个。如果是一个,整个世界就只有一个无分微尘,见不到任何粗大的物体,这是与现量相违的。如果是多个无分微尘,我们可以把东、南、西、北、上、下、中七方的微尘聚拢来,对于中间这个微尘来说,它如果和六个微尘接触,那就有六个方面的接触点,也就分成六分了。如果没有接触点,就成了全分融合,成为一个微尘。但这不可能成立。这样就破除了心外有微尘。再看我们住的房屋,只能说是自心现的一种相。推展开来,山河大地等的粗相、微尘的细相,都只能说是心识现的相,而不是心外有境。这样就进入了唯识领域。

己三、断唯识师之诤分二:一、断实相唯识师之诤 二、断虚相唯识师之诤

有人问:唯识宗是怎么分成实相派和虚相派?

这是关键问题。要知道两派的共同点和差别。共同点是都承许万法唯识,而且识是实法。分歧在相的体性上,实相派说瓶子、柱子等相和心不二,这样由于心是实法,相也就是实法。怎么体会这个“实”字呢?就是一刹那正现相的时候,你去寻找也能得到它,这就是实。虚相派说瓶子、柱子等相既不是心外的境,也不是跟心不二,而是心前现的虚相。所谓“虚”,就是相正现的时候,你去寻找,得不到它,所以是虚相。

所以,相上一个承许是实,一个承许是虚。现而可得,是实;现而不可得,是虚。这就是两派的差别(也就是说,实相派承许相正现的时候,相是实法,现的这个相去寻找,能在当处得到它。虚相派承许相正现的时候,不是实法,现的这个相去寻找得不到。总之就是在“由识现的相是实还是不实”上有差别)。

如果对唯识宗作一评价,可以这样说:在不以胜义理观察而只阐述名言谛的时候,唯识是至高无上的宗义;在唯识两派中,又以实相派为无上的宗派;在实相派的三小派中,承许见分和相分数量相同的这一派又是无上的派别。如果超越名言,就到了胜义。

从谁更接近胜义谛的角度评价:虚相派接近胜义谛的如梦如幻,比实相唯识更好。因为他说心前的现相都是虚相,这和中观宗一致,因为这只是现而不可得的虚相,所以就不会去执著它,很接近空性,所以更好。但按名言谛判断,见分和相分数量相同又是名言中的究竟真实义。这是全知一再讲过的。

但是就胜义衡量,如果承许识是实法,不论承许瓶子等现相和心是一体还是异体,都无法成立,这样破除了实有识之后就能进入空性。所以以下开始断除两派在这方面的诤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