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分三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是故,相应于菩萨求大菩提二资大行所成就的殊胜供处也是修者菩萨入灭于无住法界后,现前寂灭功用和能所二取戏论,然能普作一切有情一切暂时、究竟义利。】

(这里“现前”指时间,是当前的意思。)

“咒师修成大鹏咒后,以诵咒和安住三摩地对于大鹏像等作加持”,比喻菩萨为了求得无上菩提,而修积无量的福慧资粮。“由此成就的大鹏像等供养处”,比喻相应于福慧资粮的大行所成就的殊胜供养处——佛陀。“相应”指因果相应:因地修集了无量的福慧资粮,果就相应地成为全法界六道众生、声闻缘觉、有学菩萨的殊胜供养处。“咒士逝世”,比喻菩萨寂灭一切心与心所,入灭于无住法界。“石塔等现前没有身口意的功用”,比喻成佛之后现前寂灭功用和能所二取戏论。“大鹏像等由先前的发愿、诵咒、安住三摩地加持等的缘起力,无功用而能直接息灭龙等毒害”,比喻菩萨入于涅槃,现前寂灭功用和二取戏论,但能作一切有情的一切暂时、究竟的义利。

【《入中论》亦云:“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第一颂:比如世间具大力的陶师经过长时极力地旋转机轮,之后陶师虽然没有起转动机轮的功力,但机轮不停地旋转,仍然成为制作瓶子等的因。

第二颂:像这样,诸佛安住于法性身成就正觉时,现前虽然没有分别功用,但由众生善根成熟和往昔作菩萨时所发大愿牵引之力,佛的事业恒时运转不息,极其不可思议。

“亦云”是说这两颂和本论所说一致,都承许佛地是无功用而成办利他。

【如是于能作所化义利已作如理建立。】

这是总结的话。像这样,对“佛地无功用而能作所化义利”已经作了符合正理的建立。

【又说:若供者有心献供,受者亦有心纳受,供养将生福德,然佛无心或无分别,供佛岂有福果?】

对方是这样想的:供养者心里有他的愿望,他发了心来供养佛,受者佛心里也清楚“他为什么来供养我”,也有心接受他的供养,这样做了供养是会生福德。但你说佛没有起心动念,那就跟供养塑像一样,怎么会生福果呢?所以,对有心的境供养才生福德,对无心的境供养不生福德。

【答:若供养无心者定无果,则供养佛舍利与佛塔也不应有果。然《层花经》等一再说“供住世佛与供佛涅槃的舍利及舍利塔,得福相等”,故说此过不应道理。】

中观师用他说的“供养无心者就无果”反破他说:如果供养无心者就一定没有果报,那佛的舍利和佛塔也没有分别心,供养舍利和佛塔就不应有任何果报。但在你我都信奉的《层花经》等经中,一再说供养住世的佛和供养佛涅槃的舍利和舍利塔,得到同等的福德。(比如《层花经》说:“现今供养我,当来供舍利,信心若同等,得福无差别。”)因此你说“如果佛无心,就有供佛无果的过失”是不合道理的。

或者,这样答复:如果“供养无心者就决定无果”成立,那三藏十二部圣教也是无心的法,向它供养也就没有利益了;或者佛塔是无心的法,转绕佛塔不应有任何福果等。

【因此我承许佛与供福唯是世俗幻相,你则许胜义中有,彼此对供佛有大果都依教量承许。如你宗许供实佛能得果是依教而说,我宗也许供无实佛能得无实果。因此“境、物、意乐等无实,供养则无果”的辩难,于我毫无违害。】

所以,虽然我们在承许万法的体性上是有差别,但对“供佛有广大果”这一点都同样依教量承许。我宗承许色身佛和供养生的福德只是世俗的幻相,除了在心前有个相之外,得不到实体,你宗承许佛和福德是胜义中实有,这是你我见解的差别。但对“供佛有广大果”都依照佛的教量承认。像你承许“供实有的佛能得哪种果报”完全是按佛经上怎么说,就怎么承许,我宗也是这样承许供养无实的佛能得这些果报。所以,由供养的对境、物品、意乐等不实有,就说这样供养不生福德,对我没有丝毫违害。

承许万法无实照样能建立因果。就像梦中的供养,不论是供养的心、供养物或者供养境,都虚幻无实,但成立有供养的善行和供养生起的福德。

上面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尔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何心所缘的相,也就寂灭了一切心、心所法,入于涅槃。换句话说,分别心是缘种种有、无等的相而生起,如果所知相完全寂灭了,分别心也就随着寂灭。所以成佛时就寂灭了一切虚妄分别。

由这一点就引来诤论说:成办众生的义利,需要用心来观察、分别,再以分别心发起身、口、意种种作用,这样才能作说法等的事业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分别心发起作业,怎么能成办众生的义利呢?这是他执著“只有用分别心才能成办义利”。

下面中观师就用比喻来说明“无分别也能成办义利”:

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

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

就像摩尼宝、如意树没有对祈祷者作利益的分别,但只要人在这些境前祈祷,就能按照他的愿望赐予衣、食等财物。(这就说明有“无分别而能成办义利”的方式。)像这样,由众生的善根成熟和佛往昔发愿的力量这两种因缘和合,就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显现报化两种佛身,作说法等的种种事业,利益有情。

这样回答之后,又引来诤论说:只凭因地的发愿怎么能做到这样广大、周遍、相续不断的事业呢?由此就举比喻来断除这个诤论:

如成鹏咒者,供处成已逝,

彼逝虽久远,能作灭毒等。

就像修成大鹏咒的人以诵咒和安住三摩地对大鹏像等作加持,这样成就了供养处的石塔。在这个供处做成之后,作者去世了。虽然他去世很久了,但在这座塔存在的期间,能作息灭毒害等的种种义利。

这证明以往昔发愿、诵咒等因缘的牵引,虽然石塔无分别、无功用,仍然能作种种义利。

相应菩提行,成就佛供处,

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

这是比喻对应的法义。相应菩萨求大菩提所行持的福慧资粮大行,成就了全法界凡圣有情共同的殊胜大供养处——佛陀。这以后菩萨虽然入灭于无住涅槃,但这个大供养处能顺应众生的善缘,以往昔愿力普作一切有情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

前后两颂要对应起来看。“彼逝虽久远,能作”对应“菩萨虽入灭,能作”,这是说明在一切心和心所已经寂灭的时候,无功用而能成办义利。“灭毒等”对应“一切义”,“等”字包括息灭龙害、鬼害等,表达多种利益。对应在法义上,就是更进一层说,佛地无功用不但能作义利,而且能作一切现前和究竟的义利。

由供无心者,云何有福果?

供住世涅槃,经云福等故。

(这里“心”指分别心。)

实事师说:你认为的佛没有任何分别,但对这样无心的佛供养怎么会有福德果报呢?

中观师说:为什么供养无心者就没有果?经上说供住世佛和供佛涅槃的舍利,福德相等,这证明供无心者是有福果的。

世俗胜义供,咸依教承许,

如供实有佛,如何有果般。

“世俗、胜义”是对心前现相的体性所作的两种承许。前者是说心前显现的佛和供养所生的福,只是世俗虚幻的现相,正现时得不到任何实体。后者认为佛和供养福德是胜义中实有的法。但是两者对“供佛有广大果”这一点,都同样依教量承许。所以,中观师对实事师说:就像你说的“供实佛如何有福果”是依照圣教而承许的,我按照圣教同样承许供无实的佛会得到那样的果。

“依教承许”就是依据佛的圣教量来承认。一般能够用现量衡量,就不必要用比量。现量衡量不了,再用比量来推断;到了极隐密、深细的地方,现量和比量都无法衡量,就再依圣教量来判断。像供养佛会生什么果报,这是非常隐密的现相,只有依据圣教量来承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