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分三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五、正说道的无上力用

分二:(一)开示究竟实相 (二)结归道的无上力用

(一)开示究竟实相

【如是,何时实、无实诸法何者亦不住心前,尔时无其余谛实之相故,即无一切耽著所缘而无余戏论极为寂静,此即唯各别自证智所立、不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

这是指示究竟实相。

虽然时常说到离四边,其实除了实和无实之外,并没有别的戏论,一般不会执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两边。在任何实法、无实法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就再没有别的谛实的相了。计执一个法谛实的情况只有两种:要么以为内外法是实有的,要么认为实有不对,无实才是谛实。在实和无实诸法都不住心前的时候,就寂灭了一切耽著所缘,极为寂静。

“唯各别自证智所立”是简除分别心所立,这时一切能、所二相都没有了,完全成了不二,随后这个心的本性的智慧,不需要别的戏论法。没有别的触证的心,唯一是以各别自证智自证,所以说“唯各别自证智所立”。

“不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就像虚空的中央不偏在东、南、西、北等的任何边上,法性不堕在轮回、涅槃、能知、所知、有、无等的任何边上,叫做大平等。诸法的体性原本如此,不因造作而成,因此是“性”。

【究竟实相如是之故,《般若摄颂》云:“尚执蕴空行于相,菩萨未信无生处。”】

究竟的实相就是这样离四边、离所缘相的缘故,所以《般若摄颂》上说:还执著在蕴空上的菩萨,心还行在相上,并没有对无生处生起正信。

意思是说,即使缘着五蕴执著它是空性,也就是心里计执“这不是实有的,是自性空”,心还是缘在相上,著了空相,并没有信入无生。

【《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

佛说空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脱离有、无、常、断等的一切妄见。如果谁对“诸法无实”执著了,把它执为诸法的究竟实相,那诸佛也没办法教化。本来说“空”就是为去除实执,但现在又执牢了“空”,那就无法可治。就像药能对治毒,药本身不能变成毒,药成了毒,就再没有可对治的药了。(这是说对于无实起执著,就修不了真实殊胜的道。)

【如是,如同为遮遣耽著种种有事、无事之相而宣说十六空,此寂灭一切戏论之双融法界,即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对此也称为大中观。】

《般若经》和龙树、月称的论中都说到十六空,其中,针对耽著种种有事的相,宣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等;针对耽著种种无事的相,宣说空空、胜义空等。从这双遣有、无二边来看,这不是对无生、无灭、无事等的单空安立大空性,而是就离绝一切戏论取名为大空性。(这里说遮遣,要看到不是在境上有什么有事或无事的相,诸法的实相本来远离一切戏论相。这些相只是由能取的心执著有事、无事,从而颠倒现的。)

这里的要点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就是区别于小乘的所证以及并没有到达究竟的单空。由于有这样的殊胜之处,就立名为“大中观”。平常说的“大中观”就是这么一个。应成派的宗叫做“大中观宗”,也是因为它抉择了甚深义。

【此亦如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如果见有、见无,或者见自性、见他性,都没有见到佛法的真实义。只有见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义,才是见到实相,此外不论见有、见无、见自性、见他性,都不是见佛法的真实义。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自知不随他”:实相只有自证而知,这不是随其他的比喻、随别人的讲解或者自己推理而能知道的。口所说的、心所缘的都是虚妄分别的境,并不是实相。实相又是寂灭一切戏论的,也就是远离有、无等的四边戏论。“无异”,就是实相没有轮涅、凡圣等的差别。具有这些特点,就称为胜义的相或实相。真实的大空性的相就是这样的。

以上是二转法轮从离戏方面指示实相,佛说《般若经》和龙树造《中论》开显般若经密意的要点就在这里。

(二)结归道的无上力用

【故依如是空性将戏论尽消法界后,无余断除二障,能证无住涅槃。】

“如是空性”就是上面说的寂灭一切戏论的实相。这一句是说,依靠见到诸法远离一切戏论,就能圆满一切断证。二障的根源在戏论上,戏论一消尽,二障就随着断除,同时也就证得无住涅槃,就是不住轮、涅二边的佛果。所以空性的道具有无上的作用。

【如云:“业惑分别起,彼由戏论生,戏论空能灭。”】

前两句显示流转的根源。意思是说,非福业、福业、不动业是由根本烦恼和随烦恼驱使而造作的,这些烦恼又是由计执常乐我净的分别而发起,分别又唯一是心缘有、无等的戏论而生。因此流转的根源就在戏论上。

相反,还灭的根本是灭除戏论。因此第三句说:一切计执有、无等的戏论,都由照见空性而灭除。所以以观空灭除戏论,就能圆满一切断证,断是无余断除一切二障;证是证得无住涅槃的佛果。所以般若是道的根本,道的首要,道的核心。

【本论亦云:“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一切种智。二障的对治唯一是照见诸法空性的般若空慧。

虽知法如幻,岂能断烦恼?

何时于幻女,幻师亦生贪。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

实事师起诤:虽然了知诸法如幻,现而无实,但是知道这一点怎么就能断烦恼呢?“何时”就是幻师很清楚自己所变的美女只是幻相的时候,就在这时,幻师仍然对幻女起贪。这证明正了知如幻时也不能断烦恼。

中观师断诤:幻师对于所知丝毫没有断除烦恼习气,因此在见幻女的当时,见者幻师心中的空性习气极为微弱,由此制伏不了贪烦恼现行。

颂文有两个“时”字,大须仔细。对方说的“何时”,按全知的解释,就是正了知所变幻女时,这就突出了对方的诤论。他说:这既不是观众被迷惑不知道是幻女的时候,也不是虽然知道但当时忘失的时候,而是幻师对着几个木块念咒显现幻女的时候,这时他很清楚只有几个木块,没有什么女人。但在他明知是幻的同时,不是仍然对幻女生贪吗?这个例子就否认了修空性能断烦恼。看来他的问难很有力。

中观师的回答直扣这个“时”字,意思是虽然知道如幻,但知有深浅,而且知和修习相应也有一段距离。幻师对于空性几乎没有作什么串习,他二六时中并没有串习万法空无自性,反而见什么都执为实有,这样没有断除贪欲等的烦恼习气。所以正当他见幻女的这时候,他内心的对治——空性习气极为微弱,怎么能断烦恼呢?

这里透出浅浅地知远远不够,需要在空见得坚固之后,励力串习。这也指出了一般修行者的问题。常常听到说:我知道了空性,为什么对境还生烦恼?一是有没有正见值得怀疑;二要审查二六时中念念在观如梦如幻吗?这一问就知道薄解浅修怎么能敌过无始积习,照样会见境起贪嗔,烦恼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