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若说:因大乘经宣说五逆亦不受报、报身常住、不断轮回,及色等无有等,明显与小乘三藏不同故。】

对方撇开共同不谈,只就大小乘教法上的明显差异来说:

第一、大乘经说五无间罪由见法性而不受果报,小乘教中说造作五无间罪决定堕入地狱。

第二、大乘经说佛的报身常住,小乘教说佛的色身是无常法。

第三、大乘说轮回自性就是清净涅槃,因此不断轮回,小乘说轮回是实有法,断除轮回后得到涅槃。

第四、大乘说色、受、想、行、识无有,小乘说实有。

“等”字包括大乘说无佛、法、僧,蕴界处无自性,无生无灭等,小乘说有佛、法、僧,蕴界处有自性,有生灭等(生灭是指按十二缘起顺转就受生在轮回中,逆转就从轮回中还灭。)。

由于有这些极为明显的差异,可以证明大乘不是佛语。

【回应:若由一经宣说大乘不共义理而不属小乘三藏,一切大乘便成非佛经,则以一分同于小乘经义,其余一切为何不成佛语?因此不必每一分都与小乘三藏相同。】

(这个辩论很有意思。对方总是撇开共同只谈不同,大乘人也只用一招来对付:你怎么以“不同”来成立大乘不是佛语,我就怎么以“共同”来成立大乘是佛语。)

大乘人回应:你依据大乘一部经说的和小乘三藏不同,就成立一切大乘经都不是佛语,那同样,大乘经有一部分和小乘经的义理相同,为什么不成立其余一切都是佛语呢?按你的逻辑,只要部分如此就能给全体定性嘛!

“因此”这一句是说:不必要一切义理都和小乘三藏相同才承许是佛语,佛语也并非只有小乘教中所说的这一部分。

【若以不违三学为意趣而作此说,则此点大乘亦较小乘增上具足。】

如果你是以“不违三学为意趣”而作此说,就是你把判定佛语的标准定在“不违背戒定慧三学”上,凡是所诠义和戒定慧相违就不是佛语,反之就是佛语。那这一点大乘中不但具足,而且增上具足。也就是:大乘在戒学上,不但有小乘为自利断恶行善的戒行以及少分为利他行持十善等的戒行,而且有圆满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定学上,不但有共小乘的定,还有无量不共三摩地门;慧学上,不但有通达人无我,还有通达法无我等。以增上具足的缘故,大乘不但是佛语,而且是比小乘教更殊胜的佛语。

【如《庄严经论》云:“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如”是以上所说跟《大乘庄严经论》一致。论中这一颂的意思是:大乘比声闻乘更甚深、广大,已经有自己宣说增胜戒定慧三学的三藏。也就是,大乘以甚深广大的缘故,虽然不收入声闻少许经藏,但收入大乘自己的经藏;大乘也显示了自己除灭烦恼的律藏,比如显示有七百个菩萨学处等;而且,大乘无颠倒宣说了甚深、广大义,因此不违背大乘自身论藏中所说的空性。

【又言:若大般若等为佛语,大迦叶等应证悟其义,且应得受于未中断传承师前,实则不然,故非佛经。】

对方又转换话题,提出新的理由说:如果大般若等是佛金口所说,首先,大迦叶和阿难等七位祖师应当证悟它的所诠义;其次,应当在一脉传来、未曾中断的传承师前受取。事实上,这些语言连大迦叶等也不理解,而且没有在一脉传来的传承师前听到,因此不是佛经。

这是他请出祖师来作证明,既然连祖师都不明白,那当然不是佛语了!

大乘师的回答很巧妙:既然连你们的祖师都不明了,正成立我们的大乘法甚深微妙。具体是这样讲的:

【回应:何等大迦叶等亦难测度的甚深大乘语,谁会以“你未解便说非经而舍弃”为由,即判定彼为不应受取,反将了知大乘甚深因而难证之德。】

大乘经中义理甚深的法语,连大迦叶等阿罗汉也没有能力测度,这唯一表明大乘法甚深。谁会因为“你看不懂就说不是佛经而舍弃”,就判定这是不应受取呢?反而会知道大乘甚深因而难证的功德。就是会想到既然连大迦叶等也无法测度,那义理一定是甚深的(以语言分别行不到,就是“甚深”。由于甚深,所以单凭思量分别是无法证知的。)。

【如《庄严经论》云:“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解深得解脱,诸怖不应尔。”】(“思度”就是思量测度。)

这一颂是说不应生起四种怖畏(也就是不应作意“我不解”而生起怖畏,不应作意“佛解亦不深”而生起怖畏,不应作意“甚深非思量测度能解”而生起怖畏,不应作意“只有解甚深义才能解脱”而生起怖畏。)。以下依次解释:

第一、如果想:“你说的甚深法,我无法理解,所以不是真实的佛法。”这种想法很荒谬。这是自己积的资粮不够而不能悟入,但不能凭这一点就说甚深的法不真实。就像生盲自己眼根有障碍见不到太阳,但不能以此就说太阳不存在。

第二、如果想:“甚深的法超越了分别心的境界,因此佛的理解也不深,或者说佛也不了达,因为如果佛能了达,怎么还说是甚深呢?所以这不是真实的法。”这样想也很荒谬。虽然凡夫由于有障碍,见不到甚深的真实义,但佛已经远离一切垢障,具足圆满的智慧,没有理由说:“我们不了达的,佛也不了达。”就像人眼见不到微细色法,但不能以此就判断天眼也见不到。

第三、如果想:“为什么你说的甚深法不是思量的境界?能思维、能衡量到的才是真实呀!根本就思维衡量不到,怎么还说是真实呢?”这样想不合理。如果这只是局限在思量分别的境界而没有任何超越,又怎么能成立诸佛证悟了殊胜菩提法呢?所谓“殊胜”正是超出思量境界的意思。

第四、如果想:“为什么说只有了达甚深的无生无灭义才能得解脱,此外以世间的现量、比量作观察就得不到解脱呢?”由这样想而怖畏大乘法也不合理。因为:如果只凭世间的现量比量知道世间的事就能得解脱,那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就应当都解脱了,因为众生天生就会以眼识等现量见到色法等,也会以比量听到水流声时知道有河流等,但这些观察并没有让众生得到解脱。

所以合理的安立应当是:众生以执著万法实有而被系缚;若了达诸法无自性的甚深义,就能得解脱。

【“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

前半偈出示不信解甚深大法的原因。后半偈以此成立大乘为无上乘。

“小信”,就是信解狭小下劣;“小界”,就是阿赖耶识中熏习的是小种子;“小伴”,就是以毁谤大乘的恶友为眷属。由于这三个“小”,就对宣说甚深、广大义的大乘法不生信解。正因为你不生信解,才成立我的大乘是无上乘。不然如果劣慧者都能生信解,怎么成立我的大乘是超越世间和二乘的无上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