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四、行住品宣说十地及究竟果法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有欲无六障,其次无乱慧,

不漂亦不回,事友及供养,

回向将生胜,修善与戏通,

功德藏如是,佛子十六相。

略释:此二偈说菩萨地中十度相。诸菩萨于诸地中成就十度,有十六种相,即⑴有欲乐,行诸度故;⑵无悭,离布施障故;⑶无违,离持戒障故;⑷无恚,离安忍障故;⑸无懈,离精进障故;⑹慈悲,离禅定障故;⑺无恶慧,离智慧障故;⑻无乱慧,离异乘心故;⑼不漂,不为人天胜乐醉其心故;⑽不回,不为不成就苦及难行苦退其心故;⑾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识听闻大乘故;⑿供养,供养三宝故;⒀回向,善巧方便故;⒁生胜,此显示愿波罗蜜多之相,离八无暇不离诸佛菩萨故;⒂修善,此显示力波罗蜜多之相,无间修诸善根故;⒃戏通,此显示智波罗蜜多之相,游戏诸大神通功德故,菩萨若得此相,则为一切众中上首,当知是为功德宝藏。

壬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中,具慧之功德,

于此观二者,许为五种也。

诸圣者十地中具慧菩萨彼彼地之功德者,即是寂止分两种功德、胜观分两种功德以及止观二俱分一种功德,承许有五种功德。依寂止分之二种功德者,由心堪能力,一一刹那也能摧毁灭尽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熏习恶取处之所依,是第一功德,以胜解行地的寂止与胜观虽能伏熏习相然不能断根,一地之后一一刹那中彻底摧毁;如是远离色法、非色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种种异体而感受心一缘安住无相的法乐,是第二功德。此二者是寂止之功德。胜观分之二种功德者,虽然诸法无相中一味,然获得十方三世一切所知法诸教法的无量安立无偏正法光明;虽未经观察与清净位相同的诸因相现前。寂止与胜观二者共摄者,断德解脱与证德法身之因摄令辗转增长,是第五功德。

此五者的本体,前文已述。以此等五种功德诸菩萨内在以感受而知故,也可作为得地的兆相。坚慧大疏中仅说三种功德,此后之文不全。

唐译:

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

略释:此偈说菩萨度度五功德。

“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即菩萨于一一地修一一度,于一一度都具有五种功德——灭习、得猗、圆明、相起及广因。①灭习者,一一刹那灭除依中习气聚故;②得猗者,离种种相得法乐故;③圆明者,遍知一切种不作分段故;④相起者,由入大地无分别相生故;⑤广因者,为满为净一切种法身福聚智聚摄令增长故。

“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此五功德,应知初二功德是寂止分,次二功德是胜观分,第五功德是止观分。

辛七、地之释词

接近菩提故,见利有情故,

生起极喜故,称为极喜地,

坏戒离异垢,无故无垢地,

广大法之相,作故发光地,

如是菩提分,极烧如光者,

具彼故彼地,烧二故焰慧,

能成熟有情,自心将护故,

诸具慧难胜,是故难胜地,

由依般若度,轮回与涅槃,

二者此现前,称为现前地,

一行道相属,故称远行地,

二想不动故,说为不动地,

无碍智善慧,此地善慧也,

如云二种法,遍空法云地。

于种种修善,喜故常一切,

依故菩萨地,许为所依也。

不畏无量障,于彼等无量,

后行增上故,彼中许为地。

①由见自利接近获得无上菩提,即决定能获得且见能利益众生故,生起极喜,故称极喜地;②二地以离坏戒及小乘作意勤作之垢故,称为离垢地;③三地以由无量等持力获得无量法且为人普照正法光明故,称为发光地;④四地中以如此修持相应菩提分法而能焚烦恼障、所知障具如光般,彼地焚烧二障故,称为焰慧地;⑤五地由证悟四地,“能成熟诸有情且能以诸有情之邪行安忍及严护自心”彼二者是极难行故,以诸具慧菩萨承受难行故,称为难胜地;⑥六地依智慧波罗蜜多,缘起以顺生而轮回、以还灭而涅槃、彼二者的自性次第现前后,不住轮涅故,称为现前地;⑦七地与一行道八地相属,即与彼接近,是彼前无间故,勤作修行之究竟故,称为远行地;⑧八地无有六地以下的有相之想及七地无相勤作之想,以彼二者不动摇任运成就无分别智慧故,称为不动地;⑨九地具足四无碍解之殊胜善慧故,称为善慧地;⑩十地犹如虚空大云遍满,以如大云之无量陀罗尼三摩地门周遍心相续的法界虚空之法或遍一切界故,称为法云地。

诸菩萨安住于彼等十地,此“住”的意义如何?对于彼彼地所摄的二种资粮的无量种种善根修行,由内心极欢喜恒常安住故,承许是菩萨安住诸地。为何称为地?梵语“布木”,是世间有情及花草树木等无量法的所依,若依彼者无有堕落之怖畏以及成为处所、行境由此至彼之基,如是菩萨诸地也是无量所化士夫的依处,因为是能令无畏之处故,成为具有于上上地的功德无量阶段,对彼等上上升进或进入之所依故,菩萨安住彼等,承许是地。

唐译:

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

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

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能烧是焰慧;

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

不住二法观,恒现名现前;

杂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

相想无相想,动无不动地;

四辩智力巧,说善称善慧;

二门如云遍,雨法名法云。

略释:此五偈释菩萨之名。

①“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菩萨于初地中一见真如,即见自利,因为往昔未见今时始见、离菩提近故;二见利物,即见利他,因为一一刹那能成熟百众生故。

②“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菩萨于二地中出两种垢,一出犯戒垢,二出起异乘心垢,由出二垢,故名离垢地,如《十地经》云:“我等应得应净一切种智故勤精进。”

③“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菩萨于三地中得三摩地自在力,于无量佛法能求能持,得大法明为他作明,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地(发光地)。

④“惑障智障薪,能烧是焰慧”:菩萨于四地中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慧焰烧二障薪,故名焰慧地。

⑤“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菩萨于五地中有二种难,即勤化众生心无恼难、众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地。

⑥“不住二法观,恒现名现前”:菩萨于六地中依般若力,能不住生死涅槃二法,如此观慧恒现在前,故名现前地。

⑦“杂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菩萨于七地中近一行道,故名远去。问:谁是远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远能去,由此远去故,名远行地。

⑧“相想无相想,动无不动地”:菩萨于八地中有相想及无相有功用想二种想都不能动,由无此动故,名不动地。

⑨“四辩智力巧,说善称善慧”:菩萨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那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的异音异义异问,此地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说善,故名善慧地。

⑩“二门名云遍,雨法名法云”:菩萨于十地中由三摩地门、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赖耶识之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可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故名法云地。

唐译:

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

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

略释:“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诸菩萨为了成就种种善根,于一切时乐住一切地,故诸地名为“住”。

“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步弥耶”名为地,“步”者数数义,“弥”者实数义,“耶”者无畏义。①诸菩萨欲进求上地,在一一地中数数断除障碍,数数证得功德,是名数数义;②地以十数为量,诸菩萨在一一地中了知断除尔所障碍,了知获得尔所功德,知此不虚,是名实数义;③上地是无畏处,诸菩萨畏于自地中退失自他二利功德,进求上地,是名无畏义。由此三义故名为地。

辛八、四种所得地

得地由信解,入诸加行中,

证故及诸地,成就等分四。

有情信大乘,及信小乘者,

二者之所求,调伏故智者,

四行如经说,随顺而说也。

对大乘法义获得信解,即是胜解行地;获得行者,在胜解行地中趣入十法行;获得证悟者,从一至七地之间证悟法义故;获得成就者,是三清净地,因为无分别智慧无勤成就故。如是依信解、正行、证悟、成就是得地的四种异门。

相应菩提分的行为若广说则有无量,摄要略说即是:对大乘具有信解者,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行为;对小乘具有信解者,主要行持三十七菩提分;彼等二者为欲求力之门行持神通;为了诸所化调伏而成熟,行持四摄法。如是菩萨的四种行为如《宝髻请问经》所说,在本论中也随彼经而宣说。

宣说地道之法相应菩提分的自性宣说完毕。

唐译:

由信及由行,由达亦由成,

应知诸菩萨,得地有四种。

诸度诸觉分,诸通及诸摄,

为大亦为小,俱入亦俱成。

略释:菩萨四种得地差别即是由信得、由行得、由通达得、由成就得。①由信者,以信得诸地故;②由行者,以正行得诸地故,即菩萨于大乘法有十种法行,能生无量功德聚,依此法行得地,故名行得;③得通达者,通达第一义谛乃至七地,名通达;④得成就者,即八地至佛地名成就得。

次说菩萨四种修行差别,总说一切菩萨行不过四种——波罗蜜行、菩提分行、神通行、摄生行。说波罗蜜多行为求大乘众生,说菩提分行为求小乘众生,说神通行为令两种众生得入佛法,说摄生行为令两种众生成熟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