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四、行住品宣说十地及究竟果法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辛四、无漏五蕴于诸地中如何净修之相

由证得法性,修行戒蕴也,

其后修定蕴,及修智蕴也,

由是于余地,四障及障得,

二障中解脱,及修解脱智。

第一地证悟法性时,是一切无漏蕴之所依故,如是证悟后,在此第二地中净修戒蕴,第二地后,三地中净修定蕴,第四第五第六三地中智蕴净修,如上述般。彼等地之外,于其余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四地之中净修解脱四障的解脱蕴,即于七地等四地之中,获得无相、无勤作、能成熟有情、陀罗尼及三摩地四种果,对此会出现获得彼等功德之障碍,起微细相、勤作、未获成熟有情之无碍解、陀罗尼与三摩地未得自在四种,而依次获得七地等四地、从彼等违品障碍中解脱后,则是不起微细相等,故彼等四者净修解脱蕴。佛地之中,以金刚无间道摧毁微细所知障——显现二取之迷乱习气故,对一切所知从障碍中解脱故,是净修解脱知见蕴。如是安立从七地至十地之间净修解脱蕴、于如来地已净修解脱知见蕴。解脱者是断除罪障之择灭无为法,彼者如何能安立是蕴呢?反驳:梵语“布木德”指解脱,有“断除”与“净信”二义,此处指净信,故可安立为蕴,注释中如是宣说。虽于一切勤作中解脱,然具无勤任运成就智慧故,与断尽所断的无遮单空不同,故彼解脱所断的智慧可从断德的角度安立为蕴。

唐译:

见性净三身,亦在前六地,

余地净余二,远离五障故。

略释:此偈宣说菩萨随地修习无漏五蕴。

初地见性,第二地中戒身(戒蕴)清净,第三地中定身清净,第四第五第六地中慧身清净;后四地及佛地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清净,由离五种障故,所谓五障,即是第七地中以执相无知为障,第八地中以功用无知为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无知为障,第十地中以未净二门无知为障,佛地中以碍障无知为障,谓此无知能碍声闻、缘觉境界智,诸佛知一切境无碍,由解脱此障故。

辛五、安立功德成就及未成就之相

于诸地当知,未成就成就,

成就亦复许,未成就成就,

如何立成就,以作意分别,

知故彼自中,无别故当知,

各别自证故,诸佛之境故,

于诸地中修,成就亦难思。

胜解行地与十地共有十一地,当知此等诸地可摄为未成就与成就二分。何等二分?即胜解行地虽假立名地,然未入圣地故,称为不成地或未成就地,因为未证法界遍行体相、由此未成立现见真谛故;初地以上是已成就,因为现见法性真谛故成为出世间圣者,且各地所证也已现前而成就故。已成就的彼等十地观待功德大小也承许可分为成就与未成就,即不清净七地具勤作故,未得无相瑜伽任运成就,故未成就;三清净地则无相瑜伽无勤任运自成故,称为成就地。

能成就彼彼圣地者,即是按每地所属地之功德、该地所断之过及所修之法。经中如何安立那样,彼心中明现,上地功德是如何以及能得彼者之法是何者,对彼等作意者,称为如何安立般作意。比如一地所成之法,即作意一地的功德及彼所修之法,一地所具有的能得二地的因之诸法也作意者,是安立作意。作意一地之功德者,也如经云:“诸佛子,有情极其积累善根、积累广大资粮。”等。作意一地所获得二地之因者,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等。或者,为了证悟各地之义,随名句文身如何宣说思惟而作意者,是随如何安立而作意。如是由作意地如何安立能成就此地时,一切地与地之安立唯是自心及自心中显现外,别无其义存在故,了知彼等地也是自己分别念所假立故,无有所取,若无有所取,则能取彼者也了知如是不成立。对能取也无分别念故,当知无有二取。由如是各地之作意及彼也唯是自心及无二取,成就一地等;诸余者也如是观修,故当知成就各地。

如是修地及成就以平凡不可思议,因为诸地是得彼彼地之圣者各别自证智所证故,彼等地的安立也是诸佛境界故,诸地的彼彼修持以及修持究竟而成就地,也以诸凡夫及声缘不可思议。《华严经》云:“如空中鸟迹,难说不可见,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

唐译:

未成就成就,成复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

应知诸地中,修习及成就,

此二不思议,诸佛境界故。

略释:此二偈说菩萨随地成就未成就。

“未成就成就”:彼胜解行地是未成就,此外诸圣地是成就。

“成复未成成”:在上述成就地之中又有未成就与成就两种,即七地以下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以上名成就,无功用故。

问:前说欢喜地以上也是成就,其意义如何?

答:“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即由于地建立中了知唯是识之分别,于此分别亦无分别,所执能执俱无体故。

菩萨在各地之中各有修习及成就,应知地地都不可思议,因为诸菩萨内自证智是诸佛所知、非余人境界故。

辛六、得地之兆相分二:一、宣说真实兆相;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壬一、宣说真实兆相

有现相信解,不退及不下,

不依他之性,现证一切者,

一切心平等,无引无贪著,

知方便生处,为一切中相。

如同由水鸟推知有水、由烟推知有火般,宣说以何相了知得地。上述五种兆相是得地与未得地菩萨总的兆相,此处则宣说诸得地的十种兆相。

①所得地的所断、所证及所修法都能心中现量显现,对得十地具有信解,是第一相;②由现见真谛对大乘深广诸法无有怖畏与怯弱,是第二相;③对寒热疲劳等及布施头脑手足等苦行与痛苦心不下劣,由此无有厌退,是第三相;④依二资力虽已自证法性,对已成就诸地不依他能宣说其安立相、修持彼义不依任何他缘之自性,是第四相;⑤得一地时,也获得善巧通达诸余地成就的一切安立,因为由入定中安住无分别智慧力,于后得位以清净世间智了知成就其余诸地之方便故,乃至各地之上地能成就之方便,如经中所说以一地者入二地之方便正直心、柔软心等十种,以二地者入三地之方便清净心、安住心等十种等,如是对于一切地成就上地之方便的安立极为善巧者,是第五相;⑥无边有情与我无有分别,得心平等,是第六相;⑦无引者,诸入地者具足圆满福德资粮,以智慧资粮证悟一切法空性,对任何法也无贪嗔故,不以赞叹与安乐高慢,也不以不赞叹及痛苦而心怯弱或失落,任何外缘也不能转变,是无诱或无引之第七相;⑧入诸地者,具足出世间如来与诸菩萨之圆满受用故,梵天、帝释、轮王之受用也视如粪土后无有贪著故,舍弃彼等为人布施及作出家,是第八相;⑨了知成就无上菩提之方便——三轮无分别智慧者,是第九相;⑩唯除为利有情以愿力受生于佛不住世之世间,一切生中受生如来眷属坛城中,是第十相。承许如是十相是安住十地之菩萨的共相。

不仅有此十种兆相,在各地都产生获得十波罗蜜多之十六相者:

非无欲心及无贪,无悭吝嗔恚懈怠;

无非慈悲之意乐,不为恶慧分别夺;

慧非散乱乐不夺,不为诸痛苦所损;

极善依止善知识,欣求闻法勤供佛;

但凡善知胜方便,正福德摄极广大;

由共他作日日中,回向圆满之菩提;

由生善处常为善,神通功德作游戏;

佛子众中住上首,当知是为功德藏。

⑴在一切地,对修持十波罗蜜多非无欲乐而具殊胜欲乐者,是总说;分别者,⑵第一地中获得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对身及受用无有贪著;⑶第二地中戒波罗蜜多清净故,梦中也不作十不善业故对人无有损害、嗔恚之心;⑷第三地中安忍波罗蜜多清净故,根本无有嗔心;⑸第四地中精进波罗蜜多清净故,无有懈怠;⑹第五地中禅定波罗蜜多清净故,增上具有四无量心故,无有非慈悲之意乐;⑺第六地中智慧波罗蜜多清净故,不为以邪慧如净乐常我之恶分别或颠倒分别以及执著有事的分别所夺。如是与六地、六波罗蜜多对应而有六相。在诸十地中,从布施到智慧波罗蜜多之间,由彼等增上殊胜而宣说,一切地中都具有修行十波罗蜜多。

此后的六相如何计算,大疏中未明说故,其他论疏中虽有不同算法,然⑻第七地中得善巧方便波罗蜜多清净故,无有以声缘心散乱;第八地中得力波罗蜜多清净故,⑼不为缘安乐之贪所夺,⑽以痛苦亦无损害,因为从平等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中无动摇之同时,显示梵天、帝释、转轮王等,一刹那顷化现刹尘数身,也无有分别念;⑾第九地中以愿波罗蜜多,依止诸佛菩萨善知识精进闻受一切法门,⑿对所有十方世界的诸佛,以鲜花、妙香等无量供品精进供养。⒀第七地中了知圆满正等觉之殊胜方便,普以三世自他所集一切福德总摄一处诸极广大,与一切有情共作,日日之中也为无上圆满菩提而回向,⒁且以愿力受生于善妙生处,⒂及以力波罗蜜多胜伏违品后恒时行持善法,此三者虽然主要与第七、第九、第八方面对应,然受生善妙之处与恒时行善二者摄于同一所依中而算为一。⒃第十地中智波罗蜜多清净故,以诸神通功德游戏,亦即“一微尘中遍容无间世间界故示现广大、无量世间界也摄于一微尘中故示现微小等”以种种游戏的佛子十地菩萨,彼具有三摩地、陀罗尼之广大功德故,当知是其余一切菩萨之上首,是一切功德之宝藏。

如是各地彼彼波罗蜜多增胜故,彼等波罗蜜多功德的兆相也如是主要净修,然而一切十地中都有修行十波罗蜜多故,当知同等具有十六种兆相。

唐译:

明信及无劣,无怯亦无待,

通达及平等,离偏亦离著。

及以知方便,亦在圣众生,

如此十种相,地地皆圆满。

略释:此二偈说菩萨入地十种相,即入地菩萨地地皆有十相:①明信,②无劣,③无怯,④无待,⑤通达,⑥平等,⑦离偏,⑧离著,⑨知方便,⑩圣众生。

①明信:即于自地得现量见之明,于诸法中遣除无知故;于其他地得信,于后后诸地生起愿乐故。

②无劣:即闻深妙法不惊怖。

③无怯:即行持种种难行极为勇猛。

④无待:即由自己现证彼地,起自地之行不依他教。

⑤通达:即能通达一切地趣入其上地之方便。

⑥平等:即得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之心。

⑦离偏:即不以称讥、毁誉、苦乐、利衰而心生高下。

⑧离苦:即得转轮王等位亦无爱染。

⑨知方便:即了知诸法不可得之无缘智慧是成佛之方便。

⑩圣众生:即恒生于诸佛坛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