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四、行住品宣说十地及究竟果法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唐译:

菩萨一切时,恒居轮王位,

利益众生作,在家分如此,

受得及法得,及以示现成,

三种出家分,在于一切地。

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

略释:以上三偈显示菩萨在家分与出家分。

菩萨在家恒时作转轮王,化导众生行持十善远离十恶,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菩萨出家之轨有三分:①受得分,即从亲教师及轨范师处得受清净戒;②法得分,即登初地后尽断因之见道所断、果之过失堕罪从而依法性得无漏戒;③示现分,即由殊胜化身示现出家者。彼二身相比,应知出家分由现世后世当得无量功德故,较在家分殊胜。《郁加长者请问经》云:“住家多恶聚,出家多德聚。”

唐译:

爱果及善根,涅槃欲令得,

未净净极净,谓在诸地中。

欲乐及平等,增上与徒众,

四心于诸地,摄受一切生。

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

略释:初偈说菩萨五种极大心(增上意乐),即乐极大心、利极大心、未净极大心、已净极大心、极净极大心。①令诸众生获得后世可爱果,是乐极大心;②令诸众生即生行持诸善及得涅槃,是利极大心;③胜解行菩萨的极大心是未净极大心;④一至七地菩萨的极大心是已净极大心;⑤后三地菩萨的极大心是极净极大心。如是五种承许是缘众生利益的极大心。

次偈说菩萨四种摄受众生,①以欲乐心摄受,即以菩萨心摄受众生;②以平等心摄受,即入初地得自他平等心摄受众生;③以增上心摄受,即居主位以自在力摄受众生;④以徒众心摄受,即摄受为弟子而摄受。

末偈说菩萨四种受生,①业力生,即胜解行地菩萨业力自在随所欲处而受生;②愿力生,即登地菩萨愿力自在,为成熟众生而受旁生等生;③定力生,即得定菩萨定力自在,舍上界于下界受生;④通力生,即得神通菩萨通力自在,能于兜率天等示现诸相而受生。

己三、诸菩萨安住之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性相有情及学处,五蕴成就及兆相,

释名以及所得者,由彼等为依及地。

十地以八义宣说,何等八义?即地之体相、补特伽罗、学处、蕴、成就、兆相、释名、所得者,由彼等宣说是安住及地。犹如何处安住之基——大地上有情与无情的草木等生而安住故称为大地般,同样,以诸菩萨心之小、中、大三品清净之差别产生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功德故,称为地。

庚二、广说分八:一、地之体相

辛一、地之体相

由证胜空性,住业不坏失,

由住定极乐,其后生欲界,

由是菩提分,回向轮回者,

心无染污者,成熟诸有情,

所为意乐生,护离诸染污,

一行道相属,无相定一道,

无相任运成,佛土亦极净,

此后于有情,令成熟成就,

三昧总持等,菩提清净也,

以此等安立,当知地性相。

一地时现量证悟人法二种无我故,能证悟殊胜空性,此是一地体相。如是获得一地,《十地经》云:“意乐及增上意乐坚固,心力与智慧力极为显明,证悟三世平等性。”即是证悟人无我故,意乐坚固;证悟法无我故,增上意乐坚固。又证悟人无我故,心力极其显明;具有证悟法无我之智慧故,智慧力极其显明;证悟三世一切有法一味空相故,称为了知三世平等。

如是得一地后,得二地时,观知善恶业果报、苦乐异熟决不空耗,一切时中唯行十善业道,不善业道于梦中也不会行持故,第二地安立为诸业不空耗之体相。如是二地菩萨断除杀生等业,一切时不退转,即是刹那害心尚不产生,何况真实损害众生等。如经云:“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等乃至广说。

三地之体相者,安住四禅的安乐,于彼禅定中无有退失之同时,在获得彼禅定后,投生欲界中。经云:“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乃至“听闻彼法后心生定解、独自安住静处”等乃至“成就初禅、二禅、三禅与四禅,产生静虑及解脱”等广说般。

其后第四地之体相者,以智慧现前诸菩提分后,以悲心在轮回中善于回向之体相。有者反问:“诸菩提分法是从轮回中出离之道,彼者如何能回向轮回而成轮回之因呢?”答:“比如不为善巧方便摄持的剧毒虽是死因,然以善巧方便摄持之毒却成妙药,同样,未以大悲方便摄持的修持菩提分法者是出离轮回之因,而以大悲摄持的修持菩提分却成为受生轮回之因,因为诸菩萨不舍轮回修菩提分也以大悲摄持,为利益有情修持故,彼等菩提分成为不背离轮回而观照轮回之因,故回向于轮回,如是如大疏中所说般,经中亦云:“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等乃至“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等广说般。

第五地之体相者,心无杂染者堪能成熟诸有情而安立。彼亦,此地具足烦恼对治,修四圣谛故,无有贪等烦恼而通达经典及种种工巧明,且以三乘法成熟诸有情。经云:“彼发起正念、智慧、证悟之心力、作意故不退转,彼者善解此是苦圣谛。”等。又云:“常勤修学殊胜行法。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叹、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乃至“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第六地之体相者,以为利益有情故意受生轮回时,修持缘起法、能严禁杂染不为其染污而安立。彼亦,安住六地诸菩萨受生三界之中,并非以业惑力无自主受生,而是以福慧大资粮摄受故,不失坏正知正念而为利有情当受生于彼彼处,如是特意思维而故意受生且安住多次修持缘起故,能严禁杂染不被染污。经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等广说般。

第七地之体相者,与一行道相连,一概决定无相安立。一行道者即是第八地,在未至彼道之间,菩萨别别相续的精勤等有异相故,不是一行道,获得八地后无分别智慧平等任运故,无勤及无有不同相续的执著相故,一行道者犹如一切河流流入大海融为一体般。与一行道相连者,即是第七地,因为即此无间得第八地故,在获得第七地时,通达经藏等诸法义也无相而一味,是无相一概决定道。经云:“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此经说明了第七地是与一行道相连之义。无相一概决定之义,经云:“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

第八地之体相者,由无相且无有以勤作之动摇及净修佛国净土安立彼者的体相。安住第八地时,无相无分别智慧无勤作任运成就,能净修佛国刹土器情清净。经云:“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喧诤,寂灭现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等广大宣说。犹如入灭定者无有动摇分别念及想,如是远离一切想之勤作及事业犹如睡眠者梦见自己为大水所冲为从彼解脱而奋勤,当彼醒来时无间即离此勤作,如是欲救度以烦恼四流漂流的诸有情而作大勤作,然得第八地时无间远离一切特意勤作之心;犹如远航之船未至大海,须用力排牵,一旦入海,被风轮吹动,不须勤作便能于海中自然航行,如是至第八地时,以无勤方式入一切智智,此前以勤作不能如是成就力。虽如此,然以任运无分别等持力无有勤作能净修佛刹等。如经云:“修行受生无量、清净刹土无量、成熟有情无量。”等。

得第八地后第九地之体相者,以获得四无碍解于传法无碍能成办成熟诸有情而安立。如是经云:“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等乃至广说。

第十地之体相者,获得无量三摩地、陀罗尼门而安立,即是得十地时,菩萨的三摩地所谓“无垢”、“大乘光明”等无量三摩地门均能获得,彼等三摩地称为产生神通等无量功德之因或处之门;如是能获得无尽宝箧陀罗尼、无边门陀罗尼等无量陀罗尼门,以彼等陀罗尼受持如来所传法之句义,是为诸有情传授种种法门之因故,称为门。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等。“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十一如来地者,断除二障及习气故,以具足尽无生智慧之大菩提极其清净之体相而安立。《解深密经》云:“一地、二地断除如外皮之熏习,三地以上断除如果肉之熏习,复断如核心之熏习,断除一切熏习之处,我说即是如来地。”

当知以彼等如是安立了从一地乃至佛地之间是如何之体相。